《万历十五年》
封建王朝其统治者对国家、社会的理想状态是稳定、平衡,而并非发展、改革,即“四书”所谓“黎明不饥不寒”。基于这一目的,他们需要不断灌输儒家思想给为官者,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促进文官之间的相互信赖与和谐,发挥精神上的力量。整个明朝社会没有统一的法律标准,衡量一件事情的好坏、高低,是在道德层面评价。这样不仅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技术工作开展迟缓,官僚主义弥漫,也导致冤假错案的不断发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一个又一个的伏笔。
以道德治国,也使官员们不惧生死,而更在乎名誉。有些官员为了江山社稷,抱着将死之心已死上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以跟皇帝做对,来博得一个好名声。官员们是必相互依赖、拉帮结派,因是以道德治国,而道德又无统一之标准,故全看怎么解释。如果一位官员犯事,触犯皇帝,集团中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臣子引经据典,从古代的历史、道德上找到其做这件事的合理性、合法性,那么皇帝也不好说什么了。以上两点,使整个文官集团越来越相互依靠,合作越来越稳定。慢慢地,皇上干什么事情臣子都要干预,动不动就集体上谏、集体罢官,这导致明朝中后期皇权渐渐被削弱,皇帝成为一个君权神授的象征。文官集团成为国家实际上的统治者。中国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洪水地震等天灾频繁。治理这样的国家,一定需要一个行政效率极高、组织严密,尤其是得高度集权的政府去管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决裂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很多决策无法施行,这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认为,以上两点,是导致明朝灭亡最主要的两个原因。这是封建王朝的通病,或是明朝独有,这个我不能确定,但我认为当一个国家存在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就离崩溃不远了:没有统一之法律通行全国、没有高度的中央集权。
另外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书中还有提及税收制度落后、重农抑商、官员贪污腐败等等。
刚刚阐述了明朝衰落的原因,其中以道德治国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以道德治国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呢?除了没有衡量事情的统一标准、文官扎堆的原因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道德高于法律,法律的基础是道德,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这样使得人性能够得到满足,有了一个空间,民众都有欲望,欲望推动着社会发展。法律只需要告诉民众哪些事情一定不能做。而明朝,以道德治国,要求太高,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孔子口中的“仁”者,抑制了人性,不尊重人性。人性不会被改变,得不到满足,就会想办法满足。这导致到了明朝官员们的阴阳之道。阳面,大家都将四书五经挂在嘴边,一副仁义道德模样,所谓“朝闻道,夕死可”;阴面却是利用手上职权贪赃枉法,满足私欲。
还有一点,我认为这本书中没有重视这个原因,即从生而知之到承认自己的无知,这一思想转变。记录在此,后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