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最后的“九千岁”:其人若不死,大明当真不亡?或是谬论

2023-08-18 08:08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明末的乱象主要就是执政者的无能导致的,不管有没有魏忠贤,都是一样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魏忠贤有手段能保证政令通达,能掌控朝政,能让皇帝或者说他自己的政令从上到下,能保证执行力。崇祯皇帝虽然有想法,但是没有手段,没有掌控朝政的能力,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的错觉,魏忠贤有手段掌控朝政,崇祯没有,所以魏忠贤如果能执行崇祯的命令,明朝也许就不会灭亡,但是事实上来说,魏忠贤的手段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会给明朝带来好处。



本来连年的天灾就导致税一年比一年少,魏忠贤靠着狠劲还能收上来点银子,但也只是饮鸩止渴,那群翰林大学士为了名也不可能学他,更别提他们背后的利益牵扯。那种局面下,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杀掉一批勋贵,地主,士大夫,把那套畸形的户籍制度,免税养猪制度给取消,均田免赋,休养生息,扩大税源。



魏忠贤不是好人,也没有那么伟大,他只是在皇帝的示意下硬着头皮和士绅阶级硬刚。他至少在江南地带收的起税,他至少知道辽东军饷不能克扣得太狠了,要不然都得玩完,他至少知道要用有能力的将领,不然北京的安全就危险了。但是东林党不知道,他们忙着内斗呢,政敌反对的就支持,政敌支持的就反对。



他们忽悠着崇祯这个愣头青几乎免了江南的赋税,盐茶的税也几乎全免。他们忙着克扣军饷,连辽东都不管了。他们忙着安排自己人去坐镇边防要地,东林党昏招频出,和他们比起来魏忠贤就像一朵白莲花一样。不是魏忠贤太好,而是东林党太烂了。



袁可立的去职,主要原因是党争。袁可立是不党不群,为国办实事,所以攻击排挤的人里既有东林又有阉党,不能一以概而论为魏忠贤把他排挤走的。以巡抚登莱期间为例,毛文龙与山东文臣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最开始山东文臣认为东江镇的粮饷是他们负责的,东江镇的军功章,自然有他们的一半;但是东江镇的粮饷被山东文臣缕缕克扣,让毛文龙很不爽,毛文龙不爽,这军功就给得不痛快。搞到最后,袁可立也没法协调了,事情一闹大,再加上有一帮子人(东林、阉党都有)针对袁可立,逼得袁可立离职。



明朝灭亡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跟魏忠贤没有关系。军事方面,外行指导内行,军功渠道被太监把握,前线战士冒死拼下来的军功,不如监军太监的一句话,严重打击军队积极性,致使野战能力丧失,又因朝廷常年欠饷,士兵维持生计只能靠噶人头的赏银,所以战斗时常出现打跑敌军后,明军一拥而上开始抢人头,各支部队为人头发生火并也屡见不鲜。另一头,军官打仗靠吃空饷,养家丁,家丁守国门,而曾经威震天下的三大营,却变成了权贵的奴才营,军户世世代代成为替公公大臣们的免费苦力。极度拉胯的战力使北方成为大明的放血槽,让本就不宽裕的财政雪上加霜。



明朝最主要的税是农业税,但明中期,成化帝带头侵吞军田,各地士大夫有样学样,更加快了土地兼并的速度,权贵占田不纳税导致税收被压在抗风险能力弱的自耕农身上,更加剧了土地兼并,造成税收日益减少,难以维系战争开支。于此同时,朝廷内部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反攻倒算,今日清流斗严党,明日东林斗宦官,朝堂稳定性被严重破坏,执行力不足,最终只能被女真和农民军推翻。



大明最后的“九千岁”:其人若不死,大明当真不亡?或是谬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