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伴少儿学习乐器时, “鞭策”和“逼迫”的界限在哪里?


经常能听到学音乐时物极必反的例子,因为小时候被逼学乐器,长大后对此产生了反感,乃至再也不想碰这个乐器。

朗朗、周杰伦是少数,他们熬过了灰暗的练琴时光,得到了与付出相应的收获,也回头感激了父母当年的严厉鞭策。
若问孩子你喜欢学习还是玩耍,大部分肯定会回答“玩耍”,所以学习早期时,父母的陪伴介入必不可少。毕竟孩子的天赋上限,总要试探一下才能知道。
但在这个过程中,正向的“鞭策”如何才能不滑向负向的“逼迫”?当孩子遇到了学习厌烦期,如何平稳过渡?如何逐渐提高孩子的主动性和自驱力?
9月8日(周四)19:00,孩迷线上圆桌派议题:
家长陪伴少儿学习乐器时
鞭策和逼迫的界限在哪里?
现在就让我们切换各路视角,看看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 孩迷圆桌会观点①:
「揍不是目的,更多的是心疼」
- - -
■ 九宝爸(大连/儿子11岁):本月圆桌会议是“鞭策和逼迫如何界定”,反正我是没法界定,我家傻儿子最开始学音乐的时候,他弹了什么我都夸“你弹得真好”。
■ Fang(墨尔本/儿子10岁):我一直都是夸。但你是真鼓励,我是真不懂。
■ 九宝爸:那个时期他也确实有兴趣天天学新的内容、练新的技巧,等两年以后开始学即兴、学乐理,效率就明显降低了。这时候咋办?记不住的,揍呗;只练手指头不练脑子的,吼呗。仔细思考之后用五分钟就能干完的内容,非得无脑地试一个小时……反正现在也还是经常吼他。
但是我也跟他说了:你做出了成绩、创造出小乐句,我肯定是第一个鼓掌的。而且我也这么做了,但凡他整出稍微可以点儿的东西,我的点评都以夸赞为主。so~经常会出现前一秒拖鞋拖把狼牙棒,后一秒父慈子孝理性讨论的画面。

■ Rocker Dad(悉尼/女儿11岁):我家是由于学了一年古典钢琴,不喜欢古典乐器,之后就让她学木吉他,发展一个可以自弹自唱的兴趣呗。鼓励并给她创造机会,增加自信心,这是最重要的,受到鼓励和认可很自然就会主动去练习。虽热我也揍过。
■ Fang:你胆子不小,告诉老师,你就摊事儿了。
■ Rocker Dad: 二周没敢去游泳课😂。
■ 音璇爸(宁波/女儿8岁):我基本没揍过。
■ Fang:我没揍过,一下都没有。
■ 九宝爸:揍,不是目的。我是心疼他效率低,正值年少,不应该把屁股都放在琴凳上。反正我觉得我的主观上是希望能帮助到自家的傻儿子,让他掌握学习方法,少走歪路。我也犯不上通过揍个吃屎的熊孩子来标榜自己武力值对吧?但是,我家傻儿子好像不太懂😥。

■ 我派小的去巡山(儿子7岁):我一直以来的那种内心情绪的碰撞终于知道是为啥了,感谢九宝爸。
■ 孩子们的迷笛:孩子在此之后有表现出抗拒吗?如何应对孩子的抗拒情绪呢?(如果有的话)。
■ 九宝爸:再揍一顿呗……
■ 孩子们的迷笛:心疼九宝……
■ Rio(常州/儿子1岁):我小时候没咋学乐器,但是也出现过抗学情绪,初中那会儿甚至一度想退学。我妈就说“行啊,那你就不去学校呗”。心想:靠,我妈这么开明?不管我了呗?嗯?不行。自我挣扎了一番,最后照常上课去了。也许内心不是真的抵抗上课,就是情绪上头了,宣泄掉就完了。
■ 九宝爸:他特怕我跟九妈失望,不知道为啥。我们不想让他在心理上有那种谨小慎微的压力。So,真刀真枪地揍一顿,我们双方都很解压😁。

🎙 孩迷圆桌会观点②:
「和孩子平等分享音乐,耳濡目染,创造环境」
- - -
■ 音璇爸:我记得当年有个很著名的传销叫安利,它的口号是:好东西要和朋友分享。我一直以来都是以这种心态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我还记得初中第一次在同桌家里听流行音乐唱片时的那种惊讶,也记得大学时被《The Ludlows》感动到,还有大学时候傻X一样在那吼:“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我喜欢和孩子分享这个世界上所有让我觉得美好的东西,包括音乐。
The Ludlows音乐:James Horner

■ 我派小的去巡山:我感觉这时候嘴上的宽慰没啥用,就直接撸起袖子跟娃一起干,这比较有效。按照九宝爸刚刚说的,给娃指一条效率高的路,帮帮娃,那个气自己的情绪很快就过了。如果实在帮不了,那就家长悄悄遁了吧,我经常闭嘴不说话。至于鞭策还是逼迫,我觉得看娃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吧 。
■ 音璇爸:宽慰没啥用,一起搞定问题,会有一种成就的快感。
■ 思成爸(儿子10岁):家长还是要懂一些,可以及时纠正错误。
■ 音璇爸:家长不需要懂演奏,但是需要懂欣赏和判断。
■ 思成爸:首先还是要保证正确。

■ 伊凡(三亚/儿子10岁):你们这种不是典型的家长。其实是专属私教了。
■ 音璇爸:音璇学鼓五年,每一节课、每一次排练,我都没落下过,她学多少,我学双倍。
■ 小文(深圳/儿子7岁半):别的不说, 这点就是楷模。
■ Rocker Dad:目前学琴快三年,找到自己喜欢的点。自觉练习,每天二小时,假期四小时。曲子越练越难,基本功不扎实弹啥啥也不是,还不如出去玩呢。
■ 我派小的去巡山:如果娃有兴趣,当娃偷懒时,家长适时出现,给予一些约束,把娃带回正常节奏,我觉得这是鞭策。但如果娃干这事儿特别痛苦,要死要活的,家长还要逼着,那就是逼迫了吧。
■ 战狼克星(宁波/女儿7岁):我们家的倒是有点习惯了。刚学的时候很有情绪,后来自己能弹出点东西后就好多了。现在我不让她停,她自己停不下来,一直在那里重复。

🎙 孩迷圆桌会观点③:
「家长没怎么逼,孩子自己给自己压力」
- - -
■ Boa(成都/儿子7岁):我儿子怕困难,难了就发火,自己哭,关键是我们也没骂他,都说“没事,慢慢来”,但他自己心里过不去,就哭、发脾气。其实弹不好没啥要紧的,但他一乱发脾气我就想打他,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弹琴本来就是漫长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我也知道难,所以不希望他有那么大的压力。
■ 我派小的去巡山:越说慢慢来,脾气越大,越气自己 。
■ 伊凡:我们差不多。
■ Boa:你是在宽我的心吗?
■ 伊凡:没没没,当年真这样。我们家这个应该过了那个阶段了,会逐步减少不良情绪。
■ Boa:我以为只有我儿子这样,他太爱哭了。
■ Fang:我家弟弟就这样,自己对自己有要求,做不好就自己自己气,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 孩子们的迷笛:原来这届都是家长不急孩子急。
■ 九宝爸:说句装X的大实话:“能混进这个群的娃,其实都不怎么用操心”。
■ 我派小的去巡山:这些孩子对自己应该是有那么点目标和要求的。但是自己暂时做不到的时候就特别气愤,我觉得就是在气自己怎么这么没用。所以家长看似宽慰的话,反而放大了娃对自己的无力感,然后就更生气。

■ Boa:正好借这个话题,马上以聊天的形式问问我儿子。我说:“爸妈没说你,你为什么还哭?”他说:“心里有压力,弹不好心里很烦。”他觉得今天学了,弹不好,心理就会压力,慌,想赶紧弹得很好。压力是自己给的。
■ Rio:我依旧记得之前跟孩迷夏令营的时候,晚上放音乐影片,有个娃看了Slash的演出之后,觉得自己弹得没有他好,急哭了。
■ L潇(北京/孩子8岁):我也依旧记得20多年前,大学寝室晚上放音乐影片,看了Slash的演出之后觉得自己弹得没有他好,决定以后生个儿子练好点。
■ Rio:哈哈哈哈,开小号练。
■ Boa:大家真的都这样啊?我问他:“你以后这样的情绪,我应该怎么去对待你的情绪?”。他说:“不知道。”😂他也喜欢,不过就是不想多练。而且我觉得爸爸在这方面还好沟通,妈妈有点无力。

■ Rio:这么一说,我感觉这群里好像是爸爸多一点。
■ Boa:爸爸在后期教育是要好些。
■ 音璇爸:那就回到群主那句话了,说句装逼点的话:“能混进这个群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爸爸陪伴了”。
■ Boa:我看你们都是爸爸,所以我感觉我是妈妈,孩子不优秀也不奇怪了,哈哈哈。
■ Fang:昨晚陪Roy上大师课,满屋就我一个女的,陪了两个半小时 。

■ 音璇爸:我和你说个数据。我最早陪音璇一起上课,遇到的家长几乎全是妈妈,我一个人混里面脸发烧。后来一路比赛打上去,打到全国总决赛,一看,几乎全是爸爸带来。
■ Boa:我跟我老公说过,不过他说:“那我不上班嘛?”。无力,很羡慕那种爸爸教育孩子的,处理事情情绪稳定。
■ 音璇爸:但是,偶尔也会遇到几个妈妈,一旦遇到,那就是那种超牛X的妈妈。就像通常男人酒量好,但是真遇到能喝的女人,兄弟们赶紧装醉吧。我18年在北京遇到李京霖的妈妈,把我惊呆了。
■ 我派小的去巡山:妈妈只能把自己修炼成双性人…
■ Fang:都是逼出来的。

🎙 孩迷圆桌会观点④:
「反抗情绪及时宣泄,高效率继续」
- - -
■ Rocker Dad:曲子越练越难,基本功不扎实弹啥啥也不是,还不如出去玩呢。
■ Boa:孩子乖啊你那,我这个顶嘴顶死我,随时都想抽。
■ Rocker Dad:也有反抗情绪的。确实我说的也是在理的。我经常教导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是想要得到人前的人气和掌声,就要有“只要练不死,往死里练”的精神。
■ Boa:话都说了,关键情绪还是很多,反正我感觉我儿子很懒。我想的是不是他太小,对音乐理解还没到骨子里,还没到那么爱,所以没那么迷失。
■ Rocker Dad:这么大孩子哪儿有不懒的。偶尔也有“假期小朋友都出去玩,我就只有学习和练琴”的牢骚。音乐环境很重要。

■ 孩子们的迷笛:其他家长有没有处理孩子类似情绪的经验?
■ Rio:我之前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全凭家长的教育。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感觉,孩子可能出厂就自带了某些属性。
■ Fang:绝对的。不同的孩子,教育方法也因人而异。有情绪的时候,我选择干脆不让他继续了,带着情绪效率极低。干脆放松一天,第二天情绪释放完了,高效率继续。
■ Boa:我感觉可能他是要有累积的过程,才可以进去。
■ 我派小的去巡山:确实自己入点儿门之后会好很多,有动力有目标了。
留下观点
屏幕前的你们如何看待「家长陪伴少儿学习乐器时, “鞭策”和“逼迫”的界限在哪里」这个问题呢?
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摄影-
Netsuai日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