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交心理学》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成人社交,难道儿童就不应该有社交吗?其实社交并不是成人的专利,儿童也是需要社交的,只不过成人的社交范畴在社会上,而儿童社交范畴仅在学校甚至幼儿园里。一个大的社交圈,一个小的社交圈。即便大人的社交圈远远大于儿童的社交圈,我们也不能忽视儿童的社交。由于我开始重视了这个问题,我才读了《儿童社交心理学》这本书。
使我感受最深刻的那篇文章是“重视网络人身攻击带来的隐性伤害”,因为这篇文章从标题的字面上来看,就引入了成人社交与儿童社交的概念,况且成人的心理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
虽然我平时没有进行网络社交因此网络人身攻击给我带来的伤害的概率几乎为0,但我也绝对不会轻视网络人身攻击带来的隐性伤害。因为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而且网络还是一个大的群体。如果用自身的语言去伤害别人,也许伤害的人群也是局部性的,但如果用网络信息去攻击别人,可能一个信息在10的-4次方秒左右就能传到世界各地每个人的网络当中,看到这一时间是谁向网络发送了该语言,而且每个网络接收到的该语言是相同的。这样一来,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你说的这句话的概率几乎为1。
就拿哔哩哔哩官网来论述,也涉及到网络社交的问题。在看哔哩哔哩官网中的视频时要不在弹幕上发送不文明用语,在评论区不发送垃圾广告、与该视频无关的话题、不引战言论、不透露不良信息。在投稿时保证内容不抄袭、不跑题、不更改他人作品、不剽窃。遵守《哔哩哔哩条例准则》。另外也正是儿童对这些知识了解的不完善,才设定了青少年模式,而一旦进入青少年模式,上述的几个功能就无法使用,这个功能的意义就类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功能的话,连成人都不遵守《哔哩哔哩条例准则》,从而进入小黑屋封停账号,何况又是儿童呢?这类事件也属于网络人身攻击。
在社会上,也有人通过网络人身攻击来骗取别人的财产,来获得自己的利益(在法律上被称为盗窃罪)。这些犯罪分子总是想逃避法律的制裁,可最终还是被法律制裁了,处罚犯罪嫌疑人时非常严厉。这样的案例我们并不少见。
可见网络人身攻击带来的隐性伤害是多么的巨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一旦轻视了这个问题,就很可能产生网路人身攻击的心理,从而严重到极致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受害的不仅是他人,更是你自己,到那时连后悔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