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建史 —— o(x)、导言:本土-外来,坚守-变革,多样-统一

恐怕各位读者都有所了解,日本的建筑总是学习、模仿中国建筑。但是,这种模仿有很多特点。例如:日本总是从中国大陆引入一些建筑样式,但是却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标准化,并且之后便一段时间内不再关注中国建筑的新发展。又例如,日本似乎更加关注建筑本身的外观类似中国,而不怎么关心结构上的问题。再例如,日本虽然引入中国式的建筑,但是却不怎么引入中国式的使用方式。这些问题就是这节的主要内容。
似乎大家总认为,中国大陆建筑样式的传入是从圣德太子开始的。但是这其实不确。在日本三重县古坟发现的陶屋上发现有大斗的痕迹,说明早在飞鸟奈良时代之前,日本早已通过某些途径和大陆建筑有所交流。但至于交流的程度,这里是未知的。我们只知道,仁德天皇(290-399,16代)的难波高津宫建有高台,传说雄略天皇时代开始建造楼阁。但至于是后代文献放的卫星还是本来如此,难以论说。但是综合目前的考古和现在神社的样貌,我更倾向于,这一时代的日本建筑还停留在古早的3开间2进深的早期建筑,即使有部分大陆技术,也仅仅停留在细节部分。
真正的大规模引入大陆建筑和文化还要等到佛教的传入和圣德太子。随着佛教的传入,一起带来的还有相关的佛寺、佛像技术。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法隆寺所代表的“飞鸟样式”。这种样式形式高古,结构上也比较古早。虽然明确可以知道是从朝鲜半岛的百济引入的,但大抵可以看到当时大陆建筑的影响。然而从这时开始,日本的建筑就分裂了。一方面,国家上层都笃信佛教,而处于各种需要也开始不断引入和崇尚中国的文化;但另一方面,在上层人士中间,也在坚守着日本之前的素木简朴的建筑审美。这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倾向同时交织在一群人身上,最终导致了建筑形式和建筑用途的深层次绑定。
何谓深层次绑定?也即,某种建筑形式往往只能是某个功能的建筑。例如在日本晚期,禅宗寺庙必须用禅宗样,和样只能用于神社或者净土宗,一般住宅用书院造,茶室用数寄屋造。这就导致,日本虽然建筑样式看上去非常多、眼花缭乱,但是每种样式中间却缺乏演变,同种样式的不同建筑互相之间差异很小。这也和日本建筑界的另一个习惯有关:那就是竞相对某个“范例”的模仿。一旦某种样式传入日本,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日本的匠人们就会拥立某一个建筑为这种样式的范本,并在新建造的建筑中可以从头到脚的模仿这个老建筑,甚至会去借阅老建筑当年的图纸或者是自己去测绘老建筑。这在中国很难发生,就好像明清的人们复建西安大雁塔院落不会去全国上下寻找当年唐代建筑并仿制一个;然而,日本在室町时期复建的兴福寺金堂却号称根据唐招提寺金堂完全仿制(虽然细节完全不一样)。这导致同种建筑样式的建筑的差异非常小,并且经常缺乏变化。

然而这种变化上的欠缺不太适用于一般人居住的住宅建筑。这大概是因为住宅建筑往往热爱采用日本本土的建筑样式,而非大陆的舶来品。事实上,住宅建筑一直在发展和变化着。从最早的仓房样式的住宅,再到后来完成的歇山顶住宅,再到之后的寝殿造、主殿造、武家造、书院造……这些虽然被人为的分成了不同的样式,但是其实具有清晰的继承关系,其建造技术和设计意匠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大概是因为住宅建筑并没有佛教建筑崇古的思想特性,也没有舶来技术导致的发展缺失。因此住宅建筑是日本建筑史中最灵活多变的建筑类型。
总而言之,在看待日本建筑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明确的功能-样式的观念,并且有意区分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对于发展,我们一要注意每个建筑样式随着时代的缓慢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不同建筑样式对彼此的吸收和转化。毕竟每次这种吸收和转化发生的时候,一般都是日本社会结构突变的时间段。
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本书的正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