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芯”开始:富士新旗舰X-H2S“新”在哪?实战OK嘛?

要说的内容比较多(近5000字,要花费您宝贵的5分钟),所以决定用轻松的表达方式,主要说说新旗舰X-H2S到底“新”在哪儿,我在实战中的感受,想到啥就说到啥,时不时会抛出些怀疑,所以大家也不必拘谨,就当是和我饭后闲聊吧,更多更详细的内容我之后会出视频。

在X SUMMIT提到了富士X-H2新旗舰系列有两台机器走两个技能树分支,刷速度的“S”机型(X-H2S)以及另一款更高像素的机型,这里着重说X-H2S,富士这次少有地将机器型号藏在了机身背面,正面只露出特征型号“S”,外观也更简洁了。

这款机型的本钱是X系列首次出现的堆栈传感器(也是APS-C幅面消费级相机的首次),扫描速度达到了惊人的每秒120次,为高速连拍的AE、AF侦测以及追焦提供了下限保障(上限要看算法优化)。由于传感器数据读出速度的提升,即使以40张/秒的速度进行连拍,传感器依旧可以为每张照片提供独立的AF(自动对焦)侦测与AE(自动曝光)侦测。
X-H2S机顶左拨盘带锁止按钮,不再如X-T4那样作为感光度切换,而是作为模式与自定义数据库(C1-C7共7个自定义库)的快速切换器使用。

举个例子,C1储存Astia胶片模拟、适中的追焦速度与连拍速度(如10张/秒)用于日常人像与宠物拍摄;C2储存Velvia胶片模拟、自定义的色温倾向、对焦精度优先、HDR机内合成及RAW+JPG双格式备份用于风景记录;C3储存Classic Chrome或是Classic Negtive胶片模拟,适当的胶片颗粒、青品色略微拉偏的色温、灵敏的追焦速度、适中的连拍速度(如10张/秒)用于街拍创作;C4将增强模式的120fps高帧率刷新激活,将对焦、连拍性能(30-40张/秒)高度发挥的竞速型运动记录。而C5、C6、C7则是色彩风格、码率、帧速率各异的视频库。可以随时切换自定义库对职业人士来说无疑提高了面对不同工况的应变能力。

X-H2S机顶右侧取消了拨盘,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反色高亮的液晶屏与快捷按钮,肩带挂也做了一体设计,肩带可以直接穿过,没有了多余的金属挂扣,录制视频时也就不会发出卡擦卡擦的摩擦声影响音轨品质。这些细节的改善很明显是在阐述自己的旗舰定位。

X-H2S装配全新的X Processor 5处理器,相比前代处理器,新处理器拥有3倍的峰值性能以应对来自堆栈传感器的“数据洪流”,同时能耗也更少,在电池方面,X-H2S继续沿用了X-T4的NP-W235电池(16Wh)。嗯?等等,这就引发了个隐忧,同时也是我阐述X-H2S与X-T4主要区别的开端:
拥有DRAM的堆栈传感器(高功耗)与高算力处理器,规格更高的EVF,但电池没变大,耗电大户们联手会不会直接拖垮X-H2S的续航,让用户的待机体验完全崩盘?
为此我专门去富士官网看了下X-T4和X-H2S的续航数据(CIPA):
在同样使用XF35mm F1.4R这枚复古头的时候,X-T4的续航是500张(标准模式)与600张(节能模式),而X-H2S则是580张(标准模式)与720张(节能模式)。
这是个颇有意思的事情,电池没变,4倍输出速度的传感器、3倍算力的处理单元,结果续航能力还能有约20%的提升?(对很多人来说这相当于电池凭空延长了近一个小时的续航时间)
填掉“堆栈底”这个“大胃王”之后还进一步提升续航性能,只靠能效比更高的处理芯片就能做到?
我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不仅是处理器的革新,采用制程更好的机内缓存池,甚至电路设计全部推翻重来才可能做到这个程度。
当然,这也只是X-H2S与X-T4巨大差异中的冰山一角。新处理器带来了全新的内录静帧与动态格式:10bit HEIF与ProRes 422。
相较8bit JPG,HEIF的10bit色深直接拓展了约64倍色彩数量(从1670万色到约10亿色,灰阶从256级拓展到了1024级),对胶片模拟来说明暗过渡会更加细腻。超高码率的ProRes 422 HQ(最高2754Mbps)对视频流程用户来说也意味着内录画质上限的质变与潜在的商业用途。
标准尺寸的HDMI 2.1接口不仅保证了高强度工作下的低故障率,也能输出RAW与4K120p升格素材。

我自废武功,只用SD卡,这下X-H2S与X-T4的视频规格差异就不明显了吧?
即使退一步,避开ProRes 422,通过选择H.265内录并用V90规格SD卡而非CFe Type-B储存卡这种方式来对X-H2S”自废武功“,你也会发现在记录4K60p时,X-H2S可以同时开启720Mbps码率且画质更好的ALL-In帧内编码并且没有画面裁切了,而X-T4只能选择200Mbps、Long-GOP帧间编码与1.29倍的视角裁切。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内录17:9的DCI-4K 120p时,(指4096x2160而非3840x2160),X-H2S依旧可以同时开启ALL-in帧内编码与720Mbps码率来发挥V90规格SD卡的上限传输速度,对X-T4来说,一旦内录高于4K30p规格的视频,X-T4就只能选择Long-GOP帧间编码与200Mbps码率(V30规格)。
所以对把SD卡作为储存介质的主流用户来说,除了个别设置需要V60规格SD卡,大部分时间X-T4更像是一台适配V30规格的机器,而X-H2S则全面拥抱了V90规格,在画质与(储存卡)代价上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另外,对于喜欢王家卫风格或是强化动感模糊视觉的小伙伴们,有个好消息,X-H2S在拍摄DCI 4K /4K视频时就可以实现最低1/4秒慢门,更高的码率配合胶片模拟的色彩,是不是想想就带劲?

还有个小细节:X-H2S在Q菜单中进行快速操作现在用前后拨轮配合就可以实现(也就是前后搓),前拨轮负责选择项目,后拨轮负责改变参数,不像X-T4那样下移大拇指后靠遥杆或D-Pad操作。
视频的噪点表现由于芯片算力的提升,硬件级帧间降噪的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我采用了适用面最广的4K60p+胶片模拟的方式来检视各档ISO下弱光环境的噪点表现(以下为视频截图,之后会以更直观的视频形式展现):


由于截图无法直观体现噪点的分布、跳动与数量,我只能说说自己的主观感受,首先无论是焦内还是焦外区域,ISO160-1250之间锐利度几乎一致。

从ISO2500开始暗部开始有向青色偏移的嫌疑(手动锁死5000K色温),到ISO 12800时最甚,作为Hi档的ISO 25600反而又回到了之前的发色。在ISO 12800时出现细小的彩噪,灰噪也变得大且频繁起来,但整体锐度依旧维持得不错。以我的标准,ISO12800之前是放心用的状态,X-H2S的降噪表现因为芯片算力的精进,相对X-T4我觉得至少提升了两档,原因很简单:因为算力关系,X-T4录制4K60p时是无法开启帧间降噪的。
视频规格进步大,但我更爱拍照,X-H2S的优势怕还明显吗?
如果你只是拍摄静物或是街头随拍不涉及运动体育,那么X-H2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握感、10bit色深的胶片模拟质感、多出的Nostalgic Neg怀旧负片模拟、EVF规格以及对焦敏感度上:
首先是Nostalgic Neg怀旧负片,我试了下在傍晚十分的表现,柔和的冷暖调子中对于暖调的表达更为积极是我首先感受到的:

在1933拍摄时我喜欢使用肤色柔和的ASTIA与黑白Acros+G(绿色)拍摄:

在盛夏的户外,我则会选择Classic Chrome经典负片模式看看效果:

因为X-H2S的握把比X-T4更大、更深也更高,拍了一天也不会觉得右手手指疲劳,握持时五指均可借力,小拇指没有浮空。大得多的接触面积换来了小得多的疲劳度,尤其是在使用大光圈定焦与变焦镜头时,大握把给人强烈的信心,手指也不再因紧握而快速产生疲劳。

重量方面X-T4裸机重526 g,X-H2S重579g,可一旦加装改善手感的第三方握柄,X-T4的重量会立即达到640g左右(不含电池与储存卡)。
相比X-T4的369万像素EVF(最高刷新率100fps),X-H2S提升到了576万像素(最高刷新率120fps),屈光度数调整范围多了两档,从之前的-4-+2m-1升级到了-5-+3m-1,而且眼点也提升了1mm(从23mm升级到了24mm)对佩戴眼镜(尤其是厚镜片)的人群更友好了。
对焦模块主要区别在弱光下反差(对比度)对焦的敏感度,X-H2S可以达到-4EV的对焦能力、而X-T4则是-3EV,而弱光下的相位对焦能力则一致,均为-7EV。(均安装XF50mm F1.0),在1933我用XF33mm F1.4R WR试了下X-H2S暗光下的追焦敏感度,确实很流畅(之后会有视频)。

如果你的拍摄题材涉及运动日常、比如宠物、孩童或是飞机、火车,那么X-H2S的优势就开始凸显了:
开启预拍摄(半按快门就开始连拍记录,相当于时光回溯),连拍速度为20张/秒,X-T4的规格为半按时最多20幅(可回溯的一秒),全按后最多37幅,总计57幅(即使用V90规格的SD卡)然后开始掉速,X-H2S的规格为半按时20 张(可回溯的一秒),全按后1000张以上不掉速(CFe Type-B型卡)。
当我们关掉可以回溯的预拍摄,只用机械快门的上限15张/秒时,X-T4的无损RAW格式的连拍能力为38张,之后即告缓存满,开始掉速(即使用V90规格的SD卡)。X-H2S则为1000张以上不会掉速(CFe Type-B型卡)。
这已经不是十倍、二十倍的差距而是数量级的差距,即使假定两个机型的RAW文件体积一致,他们的差距也远大于V90 SD卡与CFe B型卡之间的传输速度差距,因此可以推测X-H2S的机内缓存池的容量与速度均发生了质变。
总的来说,对于视频拍摄与运动拍摄,X-H2S虽说是到了时间点推出的迭代新旗舰,但在规格层面,战斗力已发生了质变(即使用V90 SD卡自废武功之后),堪称挤爆牙膏。
菜单多出了两个项目也是X-H2S与X-T4的不同之一:

X-H2S有个全新的“媒介录制设定”,机器到手后需要先进去检查下设置,分配数据流向,不然可能会无法录制视频,我一开始只有卡槽2有卡(SD),因为媒介录制设定在卡槽1(CFe Type-B)所以无法拍摄。

更精细的设定则在视频设定列表里,在那里可以为HDMI输出选择两种不同的RAW视频格式:ProRes RAW或B RAW。
从X-Pro3开始,富士就为每个胶片模拟添加了属于自己的图标色,新旗舰X-H2S自然也不会落后:

通过快捷菜单呼出(默认设置为机背的D-Pad左键),标注与画面跟随着胶片模拟的改变而不断变换,这种有形式感的设计对喜欢花活的创作者来说十分讨喜。
哦对了,既然说到了胶片模拟,那“色调曲线”是不能不科普的,这个位于“IQ”(画面品质)菜单里的功能直接决定了胶片模拟成片在拍摄视频与照片时的明暗反差,所以对喜欢直出的用户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这个功能由高光和阴影两个滑块组成,滑块数值默认为0,可以上下滑动设置正负,不用想复杂的原理,只需记住:“正即为强调、负即为削弱”。高光的“正”意味着高光区亮度提升(强调高光,扩大高光)、阴影的“正”意味着暗部区越来越暗(强调阴影,扩大暗处面积)。
通过这一设置,再配合不同的胶片模拟,我们就能获得风格不同的画面(以下均为不同胶片模拟的视频截图):

从X-H2S开始,由于新一代处理芯片(X-Processor 5)的加入,有了对象识别的功能,但可惜的是一旦开启了这个功能,人眼 /脸部识别将会关闭,想要快速切换就只能在机身的快捷按键上设置独立的人眼 /脸识别按键,希望之后的固件能够改善。

当然,还有个曲线救国的方式:利用自定义数据库,喜欢拍运动题材的朋友可以分别把鸟类、动物、飞机、汽车、自行车识别与相应的追焦、连拍设置记录在C1-C7的任意位置,然后通过机顶拨盘快速切换。
和X-T4、X-S10一样可自拍的大角度翻转屏确保了手持高低机位时取景观察的便利性。


腕带或肩带可以直接穿过的一体式穿孔,没了三角金属挂件的摩擦噪音,对视频拍摄的音轨干扰降到了最低。

有意思的是当我把富士X-H2S、X-T4、索尼Alpha 1的白平衡锁在同一数值的时候,色彩并不一致,Alpha 1最品(红)而X-T4最青,X-H2S居中。

在FHD240p录制时,同样的参数,X-T4的画面会亮于X-H2S,而后者的噪点更少。
6.2K内录功能的加入让清晰度提升了一个档次,尤其是新增的3:2比例的开门设定(Open Gate),在视频录制时完全利用了整块传感器面积,为基于4K时间线的裁切与后期增稳提供了极大的余地:

对于大家关心的视频追焦问题,两周前升级了新版内测固件后,我特地试了下对焦组沉重的XF50mm F1.0,惊喜地发现识别咬合能力比X-T4有了显著提升,由于文章无法很好体现,我先上个Gif动图,之后会有视频详细展示:

(受制于平台对GIF的容量限制,只能处理成黑白,详细内容之后会发视频)
和我自己的X-T4相比,不仅速度快、响应积极了,甚至马达嘎嘎吱吱的噪音也降低了一大半,单听追焦声甚至不相信是同一款镜头,可见X-H2S的对焦算法与之前是完全不同,马达不再带着沉重的镜组做无用功,自然噪音会降低很多。至于国外某些UP主遇到的一旦主体转过身(背身对相机),失去脸部信息后对焦就会落在背景上的事情并没有出现:

(受制于平台对GIF的容量限制,只能处理成黑白,详细内容之后会发视频)
下面换成XF90mm F2之后表现:

(受制于平台对GIF的容量限制,只能处理成黑白,详细内容之后会发视频)
所以目前我手上的虽然是Beta版的(表现),相信发售时X-H2S的整体表现会更好。不过这也说明一件事情:很多对未上市产品尝鲜的体验内容未必准确,随着固件更新迭代数次,表现可能会完全改变,所以先行体验对观众来说可以解渴,但当作论据难免会不可靠。
之前我提到过X-H2S比X-T4重了50g,但更好的对焦、手感与续航完全弥补了这一不足,而且X-T4一旦配上第三方手柄,重量还会大幅反超X-H2S,加上对于正式版固件表现的期待,我个人认为X-H2S是十分优秀的迭代产品,对X-T4的不少痛点都进行了大幅改善。
更多的实战体验由于图文展示方式的限制无法完整呈现,我会在视频中一一阐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