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广西南天高速取得重要进展:广西第一长隧贯通!

2022-04-28 14:17 作者:中国基建报  | 我要投稿

近日,历时730天,中交一公局四公司承建的广西南丹到天峨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燕来隧道全幅贯通,为今年全线如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燕来隧道位于河池市天峨县燕来乡,为双向4车道分离式越岭特长隧道,全长6.3公里,是广西境内在建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施工建设面临挑战。


建设过程中,项目强化技术攻关,持续在隧道工业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应用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C6超前钻机等多种先进设备,采用隧道信息化管控、H3S全息三维实景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克服诸多困难,实现了隧道施工快速开挖、快速支护、快速衬砌、流水线作业,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隧道如期贯通。

南天高速主线全长104.9公里,是广西在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桥隧比最高、桥梁跨度最大、隧道单洞最长的项目。项目建成通车后,将结束天峨县不通高速的历史,进一步构筑起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出省出边、通江达海的高速公路网络。


这条被称为“机器总动员”的长隧

是怎么做到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贯通的

又是怎样创造了单洞月进尺660米的中交速度

期间项目团队又付出了哪些智慧和汗水

接下来,一起回顾

这730天里的点滴历程


第一长隧的“前世今生”

鲜为人知的是

燕来隧道“广西第一长隧”的“身份”

并非与生俱来

它的“诞生”过程

其实满载着建设者的智慧

时针拨回到2019年

项目拿到的设计方案里

这段穿山路是由

1.4公里、0.4公里和4.2公里的

3条较短隧道构成的隧道群

但隧址地处连片山区

地势极为险峻

几乎没有平地可言

如果按照原设计强行开山辟路

不仅会产生高昂的临建费用

还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公司技术团队

多次实地踏勘、反复研究图纸

决定对设计方案进行大胆的优化

将原路线标高“下压”

实现“三隧合一”

贯通为一条6.3公里的特长隧道

事后证明

这一优化方案

不仅节省了数千万元的建设成本

还有效保护了当地的森林植被

中交人又一次用超前的智慧

在祖国西南山区

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理念


热到贴冰块乘凉!“水深火热”掘长隧

走进过施工中的隧道深处

你就会对那种无比闷热的身体感受

格外地印象深刻


掌子面掘进过程中

山体内部地热、钻孔爆破

和大型机械释放的热量

交织在密不透风的狭小空间

加上高湿度、流通性差的空气

造就了隧道内“水深火热”的特殊环境

超长的燕来隧道体现得尤为明显

随着持续向前掘进、洞身加长

燕来隧道内高温湿热的现象日益凸显

即使在温度适宜的春季

洞内温度也高达40多度


面对高温“拦路虎”

项目团队没有丝毫退缩

迅速投入制冰机和充足的射流风机

给洞内物理降温,加速空气循环流通

全面确保了施工环境适宜

同时科学调整换班周期

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深山里上演“机器总动员”


C6地质钻完成超前预报后

三臂凿岩台车挥舞铁臂钻孔、填药爆破

拱架安装台车、湿喷机械手接力跟上

一套工序行云流水般有条不紊地进行


进入施工中的燕来隧道

仿佛观赏一场《机器总动员》般的科幻大片

各类先进机械在隧道作业中大显神通

大大提高工效和安全

让燕来隧道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施工

打造国内隧道施工标杆

一度创造了660米的单洞月掘进记录


而隧道内的高清监控系统

时刻监控着燕来隧道内的一举一动

为工程的平安掘进

提供了一双双“智慧的眼睛”

除此之外, 项目按照“工厂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在钢筋集中加工厂内配备了离子切割机、钢筋弯箍机、小导管缩尖机、网焊机器人等一系列机械化设备,实现了机械化换人,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精度,为隧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撑。

供稿丨中交一公局四公司

作者丨陈仪怡

广西南天高速取得重要进展:广西第一长隧贯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