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物竞赛】全省唯一国集,保送清华,他的竞赛经历、学习方法全公开!

2022-09-12 20:37 作者:猿辅导竞赛强基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长春的高东杭,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第三十一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我获得金牌(全国第16名),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很高兴受到小猿姐姐的邀请,与大家分享我的竞赛学习体会。


图片


图片


时间还要回到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对高中生物学的提前预习,激起了我心底对生物医学最初的那份热爱。入选学校理科创新班后,我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生物竞赛。


第一轮学习,重点是构建知识体系。在平衡常规课学习的同时,我通过自己看书,结合学校提供的竞赛课程和外出培训,初步建立了生物竞赛的基本知识架构。此外,我通过麦子(猿辅导朱斌)老师的《生物竞赛专题精练》和学校提供的题库,对基础知识做巩固。


图片
动物学笔记


基础知识的架构只能作为骨架,而对于细节知识尚未精准记忆,科研文献题也毫无接触的我,却在第一次联赛中误打误撞进入了省队进入国赛培训班,我第一次见识了何为“强省”,何为“大佬”。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一次国赛模拟测试中,我在全班排名倒数第四。


记得那一晚,济南的盛夏,夜色汹涌。我在宿舍里蒙着被子,一瞬间的孤独,如潮水般将我淹没。一个人离开家,第一次在宿舍寄宿,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不堪入目的成绩单。我只能忍住泪水,一个人走向战场,为这场注定失败的战斗,背水一战!


尽管心中充满忐忑,在第三十届国赛现场,我仍被这场生竞盛会的气氛点燃。在萧山,我结识了热爱绘画与生科,发表蛋白拟人漫画的张学姐;我聆听生命科学最前沿的科学报告,为施一公院士的演讲深深震撼,由此坚定了生科理想;我有幸进入实验考试,又因对实验毫无准备,而几乎放弃了动物实验。


图片
第一次参赛与顾红雅老师合照


注:顾红雅老师为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经过第一次比赛,我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生竞大佬,并与他们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我也了解国赛理论考试的文献题目风格,深刻认识到实验备考的重要性,这直接指导了我接下来一年的备战。


二轮学习,再战国赛


在第二轮学习中,更长的脱产时间,考验着我的自律。尤其在2022年3月到5月,长春出现一轮较大规模的新冠疫情。面对激增的病例、“静下来”的城市、延期的联赛、近三个月的居家学习和未知的国赛时间,我的原有计划被彻底打乱,心态曾一度几近崩溃。


倒春寒的日子里,很幸运,有他们给了我温暖——每天在群里抢购蔬菜包,努力提升厨艺的家长;坚守线上课堂,时常给我鼓励的教练;在“网络自习室”里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以及跨越千里,给我安慰的好友。一直支撑我走下去的,更是发自内心对生命现象的赞叹,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未知的内驱力。


于是,我从短暂的瓶颈期中走出,预设了8月下旬参加国赛的预案,将进阶理论学习和实验理论学习前置,同时,调动各种网上资源,弥补无法外出培训的不足。在这期间,我也参与了猿辅导的“联赛集训营”等课程,增长了考试经验。待5月的长春春暖花开,我走出家门,在小区就近采集常见植物样品,自己在家练习植物学实验。


图片
因疫情封控,两个月没有理发的我在线上自习


当夏天再度归来,我也再度走进联赛的考场。答案发布,根据评议稿答案估分后,我便进入国赛的备考。我深知:国赛与联赛之间一个月的间隔,实验培训和理论复习要同时进行,我必须集中精力,不能因情绪波动而打乱备考。因此,尽管我也因联赛成绩过低,模考考试不理想,有时失去自信,但我会很快主动调整。


在山西,我们终于迎来属于生竞人的巅峰对决。我校四位教练全程陪同,叮嘱与鼓励。在理论考试出结果后,吉林省往届金牌大佬在省队群里贴心嘱托,让我们调整心态,尽早休息。我真实地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最终,我以理论考试55名,综合成绩16名的成绩,获得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


图片
与教练交流考试策略

图片
我在闭幕式上


学习方法分享


在第二轮学习中,我有如下的学习方法:


1利用生物学科核心思维,建立知识的联系,深入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


对于任何一个生物学现象,我都尝试从“近因”和“远因”的角度,追问原因。“近因”如分子机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而“远因”则是从演化、适应、发育视角给出解释。


具体来讲,比如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动物和植物在这个关键阶段都发生了重大结构的改造,以适应陆地环境,完成新的功能。而这些结构,既有新演化出的创新性状(如胚、气孔、维管束等),也有与原有结构同源的改造结构(如五趾型附肢等)。这样,可以找到知识的内在逻辑,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最终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2重视数理基础、学科交叉与科学素养


在近年来的联赛和国赛中,常常涉及学科交叉知识,考察数理能力。


如2021年联赛考察到自由能变化的计算,2021年国赛实验考察到游标卡尺的使用,2022年联赛考察利用对数运算推导函数关系。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综合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和基本科学素养,做出推导和演算。


3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素养


因为国赛赛制改革和成绩计算方式的改变,理论考试与最终成绩的相关性变弱。尤其对于强省同学,理论基础相对完善,实验成绩就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名次


要做好实验,首先应坚信“心诚则灵”。抱着敬畏虔诚的心态做实验,请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而不是厌烦或草草了事。其次,应注意实验细节。动物解剖时,同源和定位的思想,指导我们举一反三;微观实验中,标签、混匀、移液、加样,这些最基本的技术需要做得又快又好。最后,应重视实验理论


数据处理、稀释倍数、反应体系,往往成为计算中的拉分点。


4重视心态调整


面临常规课与竞赛的平衡,如何对待常规课成绩的下滑;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如何随时调整学习计划,减轻疫情影响;身处不同竞争压力的省份,又如何看待暂时的失利,爬起再战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和所在省份的竞争情况,通过“计划-实行-反思-调整-再实行”的循环,不断根据阶段特点,调整方向。还要主动屏蔽干扰(如常规课成绩波动、竞赛暂时失利、疫情影响培训、联赛时间调整,等等),真正做到静下心来,为热爱,奔赴山海。


沿途风景,别样精彩


国赛的结束,标志着我的竞赛之旅进入终章。结果之外,沿途的风景,也别样精彩。太多太多的汗水、泪水,交织成独属于生竞人的回忆。


记得高一的植物学课,教练带我们吃着冰棍逛动植物园,做“野外实习”;冬日里的长春,我穿着厚棉袄在两个校区间跨课,在夜晚九点半的街灯下,一次又一次穿行于长庆街;晚自习,做完动物实验后窗外暴雨,于是我伴着广播里《十七岁那年的雨季》的歌声,带着一身腥臭,在雨中狂奔……竞赛路上,无数个画面,无数个场景,常常浮现在脑海。不觉已嗅到小龙虾的咸鲜,山桃花的清香,看到竞赛教室里复古的玻片盒,拼装那盒精美的鱼骨标本。我将一切熟稔的回忆,静静地安放在心底那温软的角落,永远收藏。


图片
我的实验图片


当我收拾行囊,准备返程之际,我发现抛开一切厚重的书本,竞赛,早已深刻改变了我的品格和思维。


竞赛所赋予我的,是在最绝望时依然坚信心中理想的倔强,是“什么都不是”时依然拥有舍我其谁的自信,是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超强自律,是相信“热爱不惧岁月漫长”的专注持久,是查找资料、整合资源、安排学习的自学能力。知识之外,竞赛所给予我思维、品质和能力的锻炼,早已远超过知识本身,内化为我持久学习的不竭动力。


感谢一路陪伴


竞赛路上,我还要特别感谢东北师大附中所提供的良好平台,聚集省内最优秀的竞赛资源,为无数理科基础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成长沃土。其中2020级1班的同学和老师,一直支持并鼓励我一路向前,“为理想而躬行,给生命以温度”的班训,支撑我走过无数最艰难的时刻。我还要特别感谢我校生物竞赛教练团队——彭鹏老师、吴波老师、李大帅老师、李楠老师等。在我竞赛学习的关键节点,彭老师风趣的心理疏导,重要的方向指引,是我不断前行的坚实后盾。四位教练全程的陪伴,周密的课程设计,适时的点拨引导,让我身在吉林,作为东北师大附中的生竞人,感到无比幸运。


图片
四位教练(从左至右:彭鹏老师、吴波老师、李大帅老师、李楠老师)


“竞赛,是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竞赛的结束,标志着一段拼搏岁月的终点,但我们对生命科学的探求,才刚刚开始。当我放下一切的成败得失,站在新的赛道,走向更宽广的舞台,我依然坚信:未来的中国生命科学,正期待着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突破,正等待着你我的一同创造。

“生生不息,未来可期!”


【生物竞赛】全省唯一国集,保送清华,他的竞赛经历、学习方法全公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