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影创考研 | 数字化时代影视创作中艺术与技术关系


『热点』数字化时代影视创作中艺术与技术关系
前期回顾
编导影创考研 | 数字语境下短视频的美学特性
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影像技术密不可分。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追求产生巨大的改变。将数字技术和影视艺术融合,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影视审美享受,推动着影视艺术创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随着先进理念、高端技术等,推动影视艺术创作发展,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与挑战。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技术和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说是人类从事的两大创造性工作。艺术激发情感,技术则重在理性。看似背道而驰的两个概念,千百年来,却总是携手并进,互为统一。
首先,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艺术是在技术中成长起来的。世界文明史和艺术史上的很多伟大杰作,如金字塔、哥特式圣殿,拜占庭圆顶教堂等,既是艺术的最高典范,也是技术的伟大产物。

其次,艺术必须通过一定技术加以表现,有时艺术就表现为技术。艺术殿堂中最小的姊妹——电影艺术,就在在技术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默片时代的万籁俱寂,到有声时代的洋洋盈耳;从黑白时代的单调乏味,到彩色时代的异彩纷呈;从摄影棚的复杂置景,到计算机的数字设计。技术与艺术共同打造的电影时空,在一次次的技术进步中,创造出更为逼真的“虚拟真实”。

最后,艺术是技术存在的最高形态。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观念来引导和互助,只有在正确的艺术观念统帅下,技术才能与艺术完美融合,大放异彩。

01_数字技术带来交互审美特性
在媒体融合的多屏联动环境下,视频观看模式的更新让一些学者发现,受众更倾向于对他们所喜爱的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性消费。持续进化的新媒介技术,不断开发影视作品的新媒体播放界面的功能和外观,在观众与影像之间植入了一种或多种传统影视传播方式所不具备的互动元素。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不再是静态的、被动的受传者,而可以在观影过程中进行“弹幕”、在线剪辑、倍速等操作干预影像的呈现,也可以使用交互视频在线编辑等功能,在观影的动态过程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往影像中拼贴素材,这些素材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它来源网页内容的实时更新而发生变化。新媒体平台即时性、强交互性的优势,实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自由交流和动态的内容修改、再创作,使审美主体在影视作品审美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作品的接受往往在“特定地点与特定时间”的审美环境中进行,接受者无利害地观照审美对象或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形成了循环互动的影视艺术传播反馈机制。这种机制下的交互式审美消解了固定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影视艺术审美传受双方可以自由地进行身份互换,由以往的二元对立转变为交互融合。观众既可随时对影像信息进行评论、赏析,也能够随时随地修改、再造艺术作品的内容,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审美意义的构建中去,变身为创作者。在新技术中,传统影视美学注重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距离性被打破。例如,当下颇受年轻人喜爱并且渐已成为网络视频观看习惯的发射“弹幕”,凸显出影视作品的接受者不再是无利害和无力的旁观者,而是在交互性审美关系中深深介入作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02_数字技术带来深度沉浸感
新媒介强大的技术力量实现了人类审美感知能力的延伸。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会构建出新的文化环境, 进而影响人们的认知与行为。当艺术与科技不断碰撞, 影像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在影视艺术的应用,打造出一种与传统的审美体验、思维方式迥然不同的,混合现实和跨媒介符号化的新型审美环境,浸润其中的人们在动态与多变的审美过程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媒体带来的审美体验,而是更多追求一种能深度介入其中、创造得美好生动 ,情景交融 ,并能够使观众在对其影像认同 、故事认同的基础上 ,进而生发出情感认同 ,为之心领神动,走入另一个魅力世界(虚境),并回味无穷, “身临其境”即为一种具有高度“沉浸感”的审美体验。近年来,VR技术情景交融能够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体验一一模拟出来,生成融视、听、触、嗅觉为一体的交互式虚拟情景交融环境。 VR的核心特性在于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深度沉浸感使身体摆脱现实肉体的束缚,身体成为虚拟现实空间里的一部分或者一个元素,浸没于虚拟空间的叙事之中,体验着身体与现实世界“脱位”和“离体”的精神自在和审美自在。VR技术创造的深度沉浸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与电影造梦的艺术理想相契合。

01_数字技术带来文化价值取舍多元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后工业社会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将整个人类社会高度地统一化、标准化、精致化了。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大众传播媒介(电影、广播、电视)的出现及其广泛普及彻底改变了西方传统文化的性质。在西方历史上一直具有独立性、自由性和批判性的文化,在后工业化社会里被商品化了,成为一种文化工业,与社会融为一体,使得社会失去了反省和批判的力量。随着技术发展一些影视艺术创作为迎合少数观众低级审美趣味低俗的情节和画面,盲目地用低俗、扭曲价值观取悦观众,将浅显化、碎片化、粗俗化作为创作主流,“泛娱乐化”现象负面影响。在互联网文化、消费行为的诱导之下,大众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间的界限被抹平。殊不知,无论时代如何变革,技术怎样发展,影视艺术的长盛之道始终在于正确价值与精神引领。

02_数字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技术使世界电影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严重的挑战。有的理论家甚至预言,在21世纪,数字技术将使电影进入后电影时代。辩证法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数字技术也同样不能例外。一方面,我们应当完全肯定数字技术给影视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活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科技绝不是影视艺术无往不胜的法宝。影视艺术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科技与艺术犹如其双翼,缺一不可。影视艺术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强调艺术的质量和意蕴,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说到底,影视艺术作为人类的艺术创造物,必须体现人的理想、人的愿望、人的情感,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影视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给影视艺术带来了许多的影响和更多新颖的创作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影视创作的进步。面对观众日渐提高的审美观赏标准和竞争愈加激烈的国际影视环境,影视艺术的转变既包含原创力提升的压力,也蕴藏着从新技术、新媒介中开创新的艺术形态以及创新审美表现、丰富观众体验、传播优秀文化的机遇。任何时代都需要富含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的影视精品,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更应超越娱乐把玩的维度,真正成为以广泛播撒正能量的种子,传递博大深邃审美追求的有质量的文化载体。
今年深美,明年研一
深根固柢,美益求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