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美国学校读书的心路历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我出生于一处少数民族地区,那里距离首都十分遥远,民众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高考过后便可看到许多学生就直接去打工而不再继续求学。因为缺乏知识,有许多人不明白物理化学原理,不会应用科学技术,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自出生起,我每日目睹的,便是这些景象。所以我自幼便想,有没有什么方法,能稍微帮帮大家。我希望人们不必再进工厂打工,不必因为无知而低效的劳作,而那些省下来的时间,就用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于是我决定要学习科学。后来,我来到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主科学的是化学,这篇文章我将要谈的是准备上大学与大学时候发生的事情。


刚来美国之时,我并未直接上大学,而是先在社区学院学习一些基础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且同时在奶茶店里打工赚些生活费。因为在奶茶店做工时间可以自己选择与课程不冲突,而且空闲时我还可以看些书学习,所以我就一直做到了上大学之前。那段时间可以说是非常的忙碌,最忙时早上6点多起来坐公交去学校,下午1点多的时候放学又直接坐公交去奶茶店做工一直到晚上,而下午正值周边中小学放学,每日都是超多学生来店里。在打工时,大多时候都是我一人在前台负责给顾客点单并且做饮品,后厨里还有一对老夫妻负责做小吃。而店铺老板因为有多家分店基本只有在补货的时候才来看一下,久而久之与后厨员工搞好关系了平时都可以吃到很多小吃,我个人比较喜欢章鱼小丸子与鱿鱼圈。饮品的话我自己也会调配一些好喝的来喝,在离开奶茶店后我几乎就没再买过这种饮品了,主要是觉得别人做的都不够自己曾经调的好喝,糖分风味这些用量都需要优化。在奶茶店做工的这段时间,我还是认识了挺多好友的,不过如今与她们都不再有联系。要不是写这篇文章,其实有很多人我都已经忘记了。要说好友,谁都有一大堆。只不过有些人常常放在心上,有些人不去想她们罢了。


初到社区学院的那段时间我的学习过程还是挺困难的,因为刚接触这种美式教学模式而且我英文能力还不够高,所以每天除了去奶茶店做工基本都是在屋子里学习,唯一的娱乐就是玩游戏了。我还记得刚上的第一门英语课,期末考试是要提交一篇作文,虽然老师已经提前布置了,但我一直都想不出怎么写而且平时玩游戏导致学习上有些小拖延。在要提交的前一天晚上我才开始写,然后一直通宵写,直到第二天早上还有15分钟就出门去坐公交,我才写完存进U盘里,到学校后就马上去图书馆打印出来再去教室提交。这篇作文质量可想而知不会很好,不过好在最后我还是通过了这门课,而且这门课比较基础是不会转入大学学分的,所以只要通过就很好了。

除此之外,我的学习态度一直很随意。在第一次上数学课程时,老师要求买T1-84型计算器,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就一直没买,而是用那种只有基础四则运算的计算器代替。在考试的时候,题目要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来做计算,根据公式要计算自然常数e的次方,所以我就直接列式然后计算结果都空着放在那里。好在老师打分是主要看解题过程而不是结果,但是这种考试有分都不去争取的行为,我以前还是挺有“勇气”的。


要是一直以这样的学习态度进行下去我是不会每次都能这么幸运的,真正让我学习态度发生改变的是之后发生的几件事。还是一门英语课,当时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作业第二天要交,内容就是几句简单的问答。因为我觉得这只是小作业,所以我就在草稿本里的一张纸上写好回答,然后第二天交的时候就随意从本子上撕下这页交上去。因为撕的过于随意导致纸张边缘残缺不整齐,可我根本不在意,之后老师发作业回来时专门严肃的找到我说以后不要再交这种随便撕的纸上来了,我听后心里是十分羞愧的,因为老师对待这个作业很认真而我只是随便的完成。这张纸残缺的部分对她来说就是缺少了尊重,对我来说则是缺少了应有的学习态度,在这之前我还没想过细节决定态度这个道理。

还有就是在一次化学课的时候,每次做完实验都会要写一份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里经常要画表格写数据,而我在画表格时从不用尺子,所以画的框线基本都是歪歪扭扭的。结果可想而知,在提交报告的时候,老师看了就说这是一份Formal Report(正式的报告),画表格的时候请用尺子来画,我当时就又羞愧了。此时我的实验室搭档阿x在旁边听到了这些对话,就立刻把她的尺子借给了我重新画,而我因为很少用尺子,画出来的线还是斜着的,阿x看了就笑着对我说“你这个人啊,拿着尺子都画不了直线”。这里我要详细的先说一下阿x,阿x是我在学校认识的第一个中国学生,也是我认识的人里学习最好最努力的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和她一起上过乐理课还有普通化学课了,所以她对我平时的学习已经了如指掌,说出这一句话不仅仅是说我没画好直线,更是直接说出了我态度的欠缺。之所以我会这么解读她的这句话是因为相比于我,她对学习非常认真勤奋,例如美国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当日要把时间调快一小时,她当晚就发动态说学习时间又少一小时了,而我则回复她玩游戏时间也要少一小时了。在上述事件发生后,我开始思考才渐渐明白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也慢慢的在做出许多改变,对待每一次作业考试都认真了起来。要是晚点遇到阿x的话,以我们二人的实力在化学系里,她是曹衣出水,那我就是吴带当风,可惜人生在世,难免要辜负一些人。


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切都还算顺利,而我在学校认识的人也逐渐增多,除了阿x之外还有一个对我有重大影响的同学老c。老c当时三十岁出头并且在国内时已经读过大学了,来这边后从社区学院开始读起想要转电气工程专业,他的老婆也在这里和他一起读书不过只读英文课程,而老c自己平时已有工作,读书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主要任务。初识老c时的细节我已记不太清,只记得我和他同上一节英语课,然后在另外一节数学课也看到他,他就叫我说中国学生都坐一起近点好交流,并且他创了一个本校的中国学生微信群就正好加我进去了,而通过他我也认识了很多本校其他的中国学生。和老c在一起上课发生过许多搞笑的事情,一次在上解析几何的微积分课程(Calculus with Analytic Geometry)时,那节课要讲一个像薯片图形的积分,然后老师就拿了一桶品客薯片给学生传递,每个人就拿一片来观察形状,传到老c的时候他拿了一片自己吃掉然后传给我,我不懂情况也拿了一片自己吃掉。传完后老师开始讲解时我才发现,所有学生手上都有薯片观察,就我和老c两人手上没东西,还好我们座位偏后发现的人不多,不过当时我俩面面相觑还是十分尴尬的。

之后的许多基础课程我也都是和老c一起选的,因为他有开车,所以那时放学我基本都跟他的车走,不过我也有被老c小坑过的时候。某次选课时,有一门线性代数他说他以前学过,就是什么矩阵,还在那里说得头头是道,说和他一起读可以辅导我作业,并且晚上放学可以送我回去。我一听感觉还不错,辅导什么的不重要,晚上有人送那就太方便了。可在那门课第一次考试的时候,考试时间大概两小时,而他半小时不到就立刻交卷了,当时全班震惊,都觉得有大神出现了。可下星期发试卷的那天却没见他来,在领试卷时我就把他的试卷一起领了,在看到他试卷后,几乎一片空白,就稍微写了第一题,总分个位数。因为课程最终成绩划分会与全班平均分有关,老师在他的试卷上还标注了未完成考试,不计入平均分。后来问他才知道他平时都没怎么听明白课,已经直接退掉这门课打算下学期再重上一次。关于老c还有一个事情是,阿x竟然认识老c,而且阿x在知道我和老c经常在一起上课又玩的挺近的时候,她还和我说不要和老c玩太多,他学习不认真和他在一起成绩会变差的。阿x就是这么一个很注重成绩的人,甚至和她在图书馆用电脑做作业时,因为提交之后系统会直接判定答案对错,所以她都会等我交了之后看到结果她才对比再提交。不过老c毕竟帮助过我许多,不仅经常送我回去,还跟我分享各种社会信息,所以之后我和老c还是经常一起上课。也许我是个再肤浅不过的人,觉得谁对我有帮助就可以和谁走近些,觉得谁有趣就和谁在一起玩,从来不会想太多。


在社区学院学习与奶茶店打工了一段时间后,我即将要转大学。老c,阿x还有许多同学都是和我同时申请。因为大学申请的时间一般是在十月后才开放,录取结果则在第二年的三月开始陆续知道,而大学入学时间是在九月。按照我当时的进度,需要预学习的课程已基本读完,所以我决定在申请大学之前跳过一个学期用来回中国一趟。毕竟我来美国之后还没回去过,要是上大学了就更没时间回去了。

回到中国之后,家乡这几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里也开始修建了地铁,以前熟悉的街道在改造后也都不复存在。在我的亲戚中,除了我的奶奶生病了,其他人基本都无太大变化。当时我并不知晓奶奶具体的病情,只知道她吃东西时会喉咙不舒服,所以吃的东西都是粥一类的流体食品。而我在回来的时候买了一些美国花旗参,正好可以给她泡茶喝。您也许在我之前的文章里就已知道我自幼父母离异,所以我小时候都是由老人带大的,那么我对爷爷奶奶的亲情自然是很重的。听我爷爷说,他认识我奶奶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争,他当时一直拉着我奶奶从福建南下逃到广西。我虽不知他们逃亡过程发生过什么,但对他们来说绝对是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而对我来说这也解释了他们为什么那么爱看那些抗日剧,并且每次看剧时都在那里跟着剧情着急。这里我就想到了其实那些抗日神剧,应该都是演给经历过那段惨痛历史的老人看的,而不是面向还需要成长的年轻一代,如果把那些真实的一面再重复展现给老人看,应该会很残忍吧。


时光飞逝,在国内待了一段时间后,转眼间我就要回美继续读书了。在即将要离开前,奶奶还问我在那边读着大学了吗。之所以她会这么问是因为我是在高考前去的美国,因为美国这边有一个“亲戚”,所以她认为我去到了美国“亲戚”这边会资助我继续读书。然而事实是“亲戚”只提供一个住所,其他读书生活费用大多是由我自己打工以及靠学校发的补助金来支持,“亲戚”这边也会借我一点钱来交学费。我不好和奶奶说这些,只能和她说早就在读着了,学校放假才回来的。在最后要出门坐车去机场前,她还哽咽的问我为什么要去美国,留在这里不好吗? 我一时竟无法回答,当时我快要申请大学了要是不继续去读的话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而最初我要去美国的原因很复杂,这里我就不再多提及,在沉默片刻之后,我就在旁人的催促下出门去机场了。在回美的飞机上我不断的思考着,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实力还不错,可是这一路经历的这些事,甚至我都还没开始读大学,我知道我还需要变得更强,一定要变得更强,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我就可以坚定的给出自己的答案了。


回来美国之后,我即刻开始了做申请大学的准备,包括写个人陈述以及准备各种材料。可就在我回美一个月后的某天早上,早晨醒来我就看到我爸从国内发了一条微信消息给我说奶奶今天去世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么快。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了学校,也许是已经太久没有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了,即使之前回去看望过她,相比于童年时光也只是短暂的一瞬,我去校路上竟没有太多的悲伤感。可到了教室,当我看到其他学生都在欢快的聊天讨论的时候。
……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啊。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不会来安慰我,这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会想要别人的安慰呢?
当晚我盖在被子里一直哭泣,要不是她,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被关爱是有多开心,可是她不在了,我要哭给谁看。都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只过了一会儿,却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

之后就是到了申请大学的时候了,虽然我成绩达标可因为没有什么课外活动经历也没向老师要推荐信,在申请的时候我没去报斯坦福,伯克利这些最顶级大学。要说荣誉也有一个就是我有被选入那个Dean’s list(优等生名录),但这个是学校直接发的,并不属于我额外参加的活动,那些纸我现在也都找不到了。阿x和我的情况很相似,读过的课程几乎都是全A而且也没有什么课外活动经历,但她申请的学校就比我多很多,申完之后还和我说什么怕没有大学要她这种话,要是她都没大学要那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老c的情况就与阿x恰恰相反,在申请的时候老c只申请了比较普通的州立大学,并且他还说自己不申那些好的研究型大学是因为那边毕业太难了不想去,还找我说跟他一起去读呗,其实他成绩都没达到要求,而且个人陈述也没写,这么说只是想拉回点面子。而阿x知道了又来和我说他申请的这个州立大学,进到图书馆里听到的都是中文,去了学不到东西,毕业了没企业要,叫我别去。

最终在第二年春大学放榜后,我选择了进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阿x则选择了要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而老c也成功被他申请的旧金山州立大学所录取。在得知录取结果时我们还在社区学院上着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直到六月才结束,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们。人世间有一聚就必有一散,有时就像一场梦,醒了就再也见不到了,不是么?在我所有社区课程结束的那一天,我独自的走在校园路上,一直茫然的向前走,可是路再长也终究会有走完的时候,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些人和事吧,只是还舍不得放下。


七月,在大学正式开学之前,学校还搞了一个迎新生的参观校园活动(Orientation),那也是我首次去到校园参观。这个迎新活动从早上7点半开始入场,包括了校园介绍,选课系统讲解,学生餐厅与宿舍区参观,还有同系学生相互认识之类的各种活动。

当天的第一站是去到一个大讲厅,然后所有学生都在那里听讲座,大家都很激动,具体讲的什么内容基本都听不进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讲座的最后是一些关于性教育的内容,然后还发了一本小册子,标题还把Successful的单词拼写做了巧妙的改动,学生领到之后都在那里大笑起哄。

讲座完毕后所有人都到室外的大草地集合,然后按照院系分成小队跟随志愿者队长去参观校园各处。当天阳光明媚,跟随大队伍一路走一路看的感觉非常的好。很快就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校园里一共有三个餐厅,我去的是在C区,进到学校餐厅的时候里面的学生人山人海,我勉强才找到一个小座位坐下。餐厅都是自助制的,而我就自己一个人,去拿食物的时候我都不敢走太远怕回来没座位了。因为中午不算太饿,而且人很多,要吃热的主食还要站在餐区等,所以我就只拿了些蔬菜,鸡蛋一类的沙拉食品。令我惊喜的是,汤水区竟然有我最喜爱的蛤蜊汤(Clam Chowder),不过很快就被学生们喝完了。

下午就到了本专业学生交流与选课指导了,当时我就直接选了数学的微分方程还有无机化学之类的必修课。一整天下来我对校园的学习气氛感觉还不错,大学这里与之前社区学院最大的不同是,大学里的学生大多都是年轻人,而社区学院从年轻到老的学生都有。在亲身来到大学校园之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 “大学之道”。总觉得学习就是去上课,去考试,然后就一直这么重复下去。可是,在学校经历的那些时日,一旦过去,就永远不会回来。如果直到最后,我都没能学到知识,没有能力去帮助大家,我怕自己会放弃。如果奶奶还活着,起码我还能跟她说,留在家里真的很好。


第一个学期开始,我是在开学的前两天住进了学校S区的学生公寓,这种公寓按照规模每间可以住1-4人,住宿资格需要学生自己申请,我所住的是两人间,舍友是中国的学生聪仔。聪仔主学数学副学中文专业。住进公寓时,我和聪仔都买了自行车,在校园里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虽然公寓里有厨房可以做饭菜,但我和他都买了学校餐厅的饭卡套餐计划(Meal Plan),所以平时用餐都是在学校的餐厅。开学第一周的前两天学校并没正式开课,而各种社团与部门就利用这两天搞宣传与招新之类的活动。我是学化学的就去加入了学校的化学社(ACS Chemistry Club),社团里活跃成员很少20人都不到。

除此之外,我也利用这两天参与了各种活动并领了很多水壶还有贴纸,还去看了上课的教室地点。正式开课后,我上的第一节课是无机化学,教室里座无虚席。因为选课系统有一个等待列表功能(Wait List ),即使课被选满了也会有一个等待机会给部分学生加进去。第一节课教授都会点名,要是有学生没到一般就被直接当做弃课然后让等待列表的学生换进去,所以很多课程一开始都是爆满的,晚到的学生就只有站或者坐在最后面的地方听课。因为学校用的是学季制度(Quarter System),所以每个学期只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第一次考试也来得非常的快。在期中考试结果出来之后我有点震惊到,班级平均分只有50%多,试卷难度并不算超纲,主要就是只有一节课50分钟的考试时间,而题目又太多了,特别是群论(Group Theroy)部分很需要时间思考。好在这节课教授定的政策是可以用期末考试的分数去覆盖一次期中考试的分数,所有人也就都还有提分的机会。不过这里大学课程的评分基本都是按照全班成绩来划分的,例如前10%的学生是A,然后再向下取分数划等级,所以每一门课的评级都会与全班学生的表现有着直接关系。


另一节我要提的课程就是微分方程了,这节课的Tracy教授得过挺多数学奖,上课用的教材也都是自己编写的。本课的难点在于作业与考试的内容都是微分方程的实际运用,而这些内容都直接指向量子力学。对于学化学的我当时也只是刚开始读到物理化学的知识,那对其他非化学系的学生就更困难了。为了顺利通过这节课,助教的办公室时间(Office Hours)是每次都一定要去的,即使没有疑问要请教,在旁边听助教给其他学生讲解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

还有这节课考试作答要用的是学校专有的小蓝本(Blue Book),这也是很多课程都会用到的答题本。在这门课上我还做了件有些小“恶劣”的事情,就是期中考试我考了90%多,这是挺高的分数。在拿到蓝本的时候我还装作考不好在那抓头且发出叹气声,旁边的美国女生看到我叹气了就过来安慰我说她考的也不好才70%多,然后我的分数被她看到了之后她还说你考90%多是个很好的分数了,搞得我是很不好意思,之后我就多保持低调了。

而期末考试的难度就像课程大纲(syllabus)里说的一样,相对于之前的数学课是直线上升。期末题目只有4 个大题,每题占25%,那次期末的平均分也是我读过的课程里见过的最低分好像是37%,可平均分再低还是有人能考满分的,只不过两极差距有些大。


第一个学期结束了,我的感觉就是时间过的很快。整个学期我自己的学习工具只有一台ipad,笔记本电脑都没买,要用电脑的话都是去学生电脑室。ipad对我来说真的很有用处,从社区学院开始我就一直用ipad来学习,就连这篇文章我也是在ipad上写出来的,当然还有玩游戏,弄视频都是的iPad。

在社交方面,没了阿x做为搭档,也没有了老c的帮忙我其实一个新好友都没主动去认识。不过这么大的学校竟然都不给我们这些外国学生配一个学伴,和国内相比还是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还有一件不太愉快的事就是我的自行车被盗了,自行车盗窃也是大学里最频发的犯罪行为。之后我还听到其他学生说,一个感恩节周末,学校里就有近百辆自行车被盗,聪仔知道后直接加了一把大锁,不过有些人只盗车的零件,但加强防护聊胜于无。也许对我们来说偷窃是犯罪的行为,但对这些盗贼来说,这就是他们生活的方式。

之后的学期和第一学期相比有了很多的不同。在聪仔的建议下,我和他同时选了一节与中国有关的课程 — 现代中国戏剧(Modern Chinese Drama)。教材用到的戏剧都是英文版的,比较出名的包括《雷雨》,《回家以后》。学生的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也有个别爱好中国文化的美国人,而中国学生在这节课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即使是英文版剧本也可以先看一遍中文版的理解了内容再看英文的。这节课我印象较深的是教授期末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获得额外分数的机会(Extra Credit),要求就是要去看一次戏剧并写观后感。

这部戏剧只在周末晚上排三场,本来想和聪仔去的,但那一周他有事先回家了,我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戏院看了。因为没有自行车我走了20 分钟才到达戏院,当时看的戏剧是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写的收集(The Collection),剧里一共有四名演员,主题是通过其中的一对男女主是否发生过一夜的感情为中心的对话探讨。舞台规模很小观众也不多,但各个场景的布局以及人物表演都挺好看,我从晚上8点开始看到大概9点40分才回去公寓。回去的路上几乎没有路灯,人行道两旁的绿植都长到路边了,经过的时候我都要绕进车道里,而越是漆黑的道路,天上的月亮就越显得明亮,在月光的指引下我才安全的走回了公寓。快回到时,我还驻足望了月亮很久,心里竟还很感激月亮。

上了这节现代中国戏剧课后,通过教授还有其他学生,我知道了学校有个亚洲文化交流组织,之后我还经常和聪仔去参加活动。这个组织虽是亚洲文化交流但里面的学生基本只有中国和日本的。因为教授也参与其中,所以搞活动时去的学生还是挺多的。在里面我也是初次有机会用日语直接和日本女生交流,虽然只是简单的自我介绍,但她们都能听懂。组织每次搞活动都有熊猫快餐提供,在活动结束时多余的食物都会由学生分发拿走,我和聪仔两人则经常拿各种炒面披萨回去吃,回到公寓了还把这些食品叫做“战利品”。


除了与亚洲学生交流之外,在之后的课程中我还认识了一个对我帮助很多的美国同学海莉。海莉的年纪应该和之前社区学院的老c差不多,并且她已经是两个小孩的母亲了。我初见她的时候是在无机化学的实验课上,第一节课时,学生要找搭档分成实验小组,很多学生基本都是组队来上课或者瞬间就认识的了。在自由分组后,只剩下我和海莉没搭档,所以我们就自然的成为了一个小组。之后在同一学期的量子力学课上我也见到了海莉,那么我和她就从此开始了各种交流与学习讨论。那节量子力学课的助教笑容很好看,我还和海莉说那个助教就像熔点仪(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因为她的笑容可以把我们都融化了,海莉听了这个比喻后笑个不停。之后海莉也常邀请我到图书馆学习讨论作业,早上学习时她还经常带面包给我吃。有时我在想海莉真是个很好的人,她的孩子也应该会很有爱。大概人对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会很容易向往和羡慕吧。


到了春季学期,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叫野餐日(Picnic Day)的活动,届时大多数部门以及社团组织都会举办展览,竞赛或演讲来向公众介绍自己。而化学社也要搞几个活动,我因此参与了化学展台的实验演示。因为化学活动报名的志愿者很少,我就在这个桌位展示了一下午。这个实验展位是在化学楼的中央,相比于外面草地与走道的展位还是挺少游人经过的,而且我们只搞实验展示并没有准备小礼品给参观者,所以很多人来得快走得也快。

除了各种部门的大小展台,校园里还有一个必去看的地方就是动物区,而动物区里最出名的就是牛园区。我只去参观过一次,其实就是图个新鲜感,牛牛也没什么好看的。这个活动我一共就参与了两届,因为我大学也就读了两年这样就毕业了,相比于其他学生您也许会觉得我读的有些快,可活着本来就是很仓促,哪等的了你我。


在第二学年的时候,学校已经不提供住宿服务了,而我之前住的S区公寓则交由新生来住。这一点我感觉这所大学与国内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对我们这些外国学生不仅没有安排特别优质的住宿条件,也不给我们配学伴,而且在第二年还要赶我们走让我们自己出去找住处,我差点就学不下去了,哼。好在我的舍友聪仔当时联系了他的同学,然后跟我说在S区附近有一所只给学生住的四人公寓,在参观环境之后我和他决定还是继续做舍友同住一间。

公寓的大致布局是楼上两间房,楼下两间房,一共两卫生间,楼下还有大厅加厨房。在签署住房合同时,其实一共是6个人,我和聪仔住楼上一间,另一个美国出生的中国男生W君住楼上另一间,楼下老墨自己一间,另一间由小白与一个女生同住。租房费用的话则是由四间房平摊,我和聪仔就各付单间的一半费用,这样算来还是挺省钱的。而公寓周边的环境还是很不错的,这个公寓小区的房子都是学生在租,小区还配备健身房以及洗衣房这类便民服务,距离学校也很近,与我之前住的S区也就5分钟的步行距离。

因为我已经在学校餐厅吃了一年的自助餐了,感觉每天的菜式都挺普通,所以我就决定不再购买学校的用餐计划而是自己买菜煮。聪仔和W君因为之前就认识也玩得挺好,不过他们都不太会煮东西或者说懒煮,所以他们平时还是经常去学校餐厅吃。楼下老墨的话总是点外卖,而且点了还在房间里听音乐,外卖来敲门了经常听不到。小白和女生两人就过的挺精致的,冰箱里基本都是他们买的各种食物,并且还养了一条小狗。虽然说住房合同是不给养宠物的,但很多学生都有在养,不过这种小狗狗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他们叫它米勒,我一般叫它米米,感觉比较好听。


入住新公寓之后,一切都还算顺畅。随着学习进度的推移,我也迎来了感觉最难的一节课,内容大概是量子力学在多原子分子和分子光谱学中的应用。这节课内容本来就难,而难课偏逢连夜火,当时加州正经历着山火灾难。因为学校离山火区比较近,山火所造成的空气质量污染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为保证学生健康,学校临时决定关闭校园将近一周,所有的课程也就都不能去上。而这个停课通知是学校每天一大早才做出决定并在邮件里告知学生的,只要早上醒来听到聪仔大笑我就知道那天是要停课的了。

可本来一个学期时间就短,停课了这么多天学习的内容也都被略过了很多。不过这个教授还是挺好的,停课的这段时间,他还录制了很多教学视频,并且开放了网上的在线办公室时间给学生解答疑问。复课之后他的一句话也让我感到很敬佩,他说由于山火学校临时关闭校园停课,而学生还是要交同样的费用,这对学生很不公平。不过大部分学生还是挺乐观的,一是停课减少外出确实保障了健康,二是不用去上课可以休息。这名教授之后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某次上课时,他说下一节早课他不一定能来上,因为他要通宵观看某个天文现象,当时我就想化学教授怎么也要去看天文。在继续学习理论与计算化学之后,我才渐渐明白,很多理论化学中谈到的极端现象在地球基本上是看不到的,而宇宙这么大,这类极端现象在宇宙里也许就经常会出现,受到他的影响我才逐渐开始关注天文。虽然教授教学很好,可是这节课并不会因此变得简单,在期末考试出成绩后,班级的平均分也只有44%,总成绩只要大于76.85%就能拿到A级。很多学生并没能通过这节课,而不能通过的学生只能下个学期重新再读一次,学校并没有补考之类的政策。像我所住的学生公寓,如果学生单个学期不通的课程多是可能会被终止住宿合同的,因为分数低会被学校列入差学术状态,而合同要求的是入住的学生必须都要保持良好学术状态(Good Academic Standing)。我与海莉不是同时上的这节课,之后和她交流时,她竟然觉得这节课简单而之前的量子力学课还难一些,我则感觉相反。也许学生对不同的教授会有不同的难度感了。


说了最困难的课程后,当然我也是有选过很多简单轻松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咖啡课(Design of Coffee),这节课分为讲义与实验,实验部分就是学习煮咖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选咖啡豆,烤豆子与磨粉,然后用各种方法煮咖啡。平时作业就是实验报告,考试题目也都是选择题,非常简单有趣。我的两个搭档都是美国小伙子,因为我是学化学的实验基础比较好,他们平时也都听我指挥。可就是这么简单的课程我也目睹了一组中国学生疑似作弊的行为。在期末的时候,这节课有一个咖啡竞赛,每一个小组将会制作一壶咖啡然后由教授编号再交给各组盲测品尝并且打分,根据味道好坏可以打-15至15分,除了味道分还有做咖啡所消耗的电能分,前三名将得到额外课程分数。在出分数之后,我们还要去看各个号码对应的是哪个小组,在看到某个纯中文拼音成员组时,我发现那组只给一个号码打了15分,然后给其他号码都是-15分,而那15分的号正是他们组的号码。我猜测也许是他们在咖啡壶上做过小标记或者是味道特殊认出了是自己组做的咖啡,可这节课这么简单用得着搞这种极端打分吗。我组打分的时候虽然也在猜测哪一壶是我们自己弄的,但对每组咖啡我们都会给出它们应得的分数。结果我组的味道分只拿到了第四名,但因为能耗低最终也是得到了一部分额外的课程分数,这额外的分数也使得了我的课程总分第一次超过100%。我觉得即使真要故意偏分,这种极端打分法也太明显了,不过助教和教授最后也没说什么,也许是我想的多了。


如果前面我提到的只是疑似作弊行为,那么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个韩国学生那就是明确的了。那是一节现代气候变化课(Modern Climate Change),在第一次作业发回来时,旁座的一个韩国男生在到处问别人得了多少分,我本以为他只是那种好奇宝宝,然后给他看了分数。他看后马上和旁边的美国女生说这里有个高手他分数最高,我当时就感觉奇也怪哉了,这小伙子怎么刚见面就到处赞我。后来他还问我电话号码,说什么以后可以一起去图书馆学习,还说他在国际学生中心认识很多中国留学生,那些学生对他很好还经常帮助他,说完之后还拿出了他的外星人电脑在我面前打开,这也是我首次实机看到外星人电脑,感觉挺厚的。

听到这里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他在搞那种小心机,先是到处问人分数找到学习好的学生,找到后就开始赞扬我,然后接着说认识很多中国留学生跟我套近乎,最后再用外星人电脑表明他不是个穷学生。我观他面相有些狡猾,当即就感觉到了这个韩国小伙子动机不简单,为了进一步试探他是不是有什么坏心思,我就直接反向回答他“那些帮你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是垃圾”。他听后直接愣住了,不过后来在他的再三询问下我还是给了他电话号码,毕竟前面那些都是我的个人猜想,也许这个小伙子真是想好好学习的呢。可观他之后的表现,终究还是错付了。在下一次作业要交的前一天晚上,我收到他的信息,内容是他说这节课对他来说很难,作业他都不会写,问我这节课能不能帮助他,让我把作业给他看,最后还发了一句“Tell me what you want”(告诉我你想要什么东西),我看到后感觉他胆子挺大的,说的这么直接。当时我有想过拿这个信息作为凭证直接到教授那边举报他,因为我还没见过因作弊行为而被处理的学生,想看看教授的处理方法。可后来我又想,他竟然敢这么明显大胆的发这种消息给我,也是因为对我有一种信任感,我要是利用他对我的信任去学校举报他也许不太好。所以我并没做任何回复,并且之后上课我也换了一个后排的位置避免再看到他。不过他死罪以免,活罪难赦,我还是把他的这个消息给了聪仔,W君,海莉还有咖啡课两小伙这些亲近的同学看,他们无一不唾弃这种行为。现在回想起来他和那些盗自行车的人也是有相似之处的,对我们来说是作弊的行为,而对他来说可能只是学习的方法。


上面说了大学里的各种课程与活动,做为化学系学生,我必须要提的就是与化学实验有关的事情了。我的第一节实验课就是认识海莉时的那节无机化学课。初次接触到液氮还有干冰这些化学品,我还是很兴奋的,因为经常去摸干冰海莉还说我喜欢摸冰的东西。在上实验课时,有时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其他实验室学生操作失误,实验楼还会有警报声响,那么所有学生都要离开实验楼去等待消防队处理,而且我们出来时还穿着白大褂,很多路过的学生都会盯着我们看。在这么多节实验课中,除了海莉我也遇到了很多好搭档,不过大多都是只有一个学期,所以这里我就不详细写了,也许在她们的心路历程中会着重写到我吧。


很快就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参与了一节与化学研究有关的课程。我的小组刚开始一共三人,研究主题是荧光棒中的化学发光反应,主要研究的是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来确证预测的荧光棒里的发光物质,还有测出荧光棒发光反应的动力学反应常数,反应的活化焓和熵这类参数。

刚开始时并不太顺利,本来我们要研究几种颜色的荧光棒,但在测波长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颜色的荧光棒竟然在可见光波段检测到多种颜色的波长,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颜色,但测出来的是几种颜色的合成光,这将会大大增加我们的计算量。而在实验开始两周后有一名组员选择了退学,一个原因是他对这节课几乎学不懂,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已经在工作了,但是我没听明白他当时说做的是什么工作,只知道他说快做够1400小时了就可以转什么的。在少了一名组员与实验结果超出我们预测后,我们决定将研究锁定为只有单波长的绿色荧光棒,并且增加了实验步骤,将荧光棒的反应速率控制在低温,常温,与高温三个状态来分别研究。

最终我的小组还是顺利完成了研究,并且在课室上与教授,助教,实验室指导者以及其他学生分享了研究结果。而这也是我大学里的最后一门课,在研究分享完毕的那天,教授还专门找到了每个学生单独谈话。在找到我时教授还说以后需要推荐信的话可以直接来找他,并且还问了我毕业之后要做什么。我说可能先在这边找个工作积累点经验之后应该就会回中国。他听到中国二字后还很兴奋的问我来自哪个城市,我答复之后他根本不知道我说的是哪里,他说他只去过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旅游,还问我那个地方是不是Rural(乡村)地区。我答到应该不是了吧。后来教授还问我为什么学科学,我说学科学,是为了帮助大家让大家过的更好一些。如今想来,那真是个天真的,甚至有些好笑的答案。


学业终于在这天结束,就像白驹过隙那样快,快的令我喘不过气。与我同时毕业的有海莉以及其他实验室搭档,而公寓里的其他舍友都还没学完课程,所以毕业典礼我就和海莉排在一起入场。现在我们已经分别多年,回想起来,阿x,老c,海莉,还有其他小伙子,无论哪一个,对我而言都只是个偶然路过的人,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们早已融入了我的人生,欣喜,悲伤,以及最终的别离。

为了完成这篇文章,我翻看了很多以前留下的作业笔记,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时候。看着那些泛黄褶皱的纸张,我似乎明白了那句话“有形之物,终会腐朽”,唯有学到的知识才能永久保留下来。如今我已毕业,是没有机会再回去课堂与同学一起学习,更没有机会再去经历现在大学里的生活了,若有可能,那些我没来得及去经历的,就请您带我去好好感受吧。现在城市发展一日千里,各行业更是人才辈出,家乡早已不再是我当初离开前的样子,所以即使没有我,大家也一定会过的很好。可即便大家早已不再需要我,即便我已是泯然众人,也还是忍不住想要亲手去创造,那个或许充满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