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

新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
引用文献:王路路,李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效与路径开拓[J].当代职业教育,2020(02):23-30.

在较长的时间内,民族地区发展主要依靠外援性、输血式的扶贫,自身发展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2020年是“十三五”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规划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地方政府要转变扶贫方式,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为主。落实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上,要着力强化以下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是着力培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生驱动力。一方面,职业教育存在外在设计与内生发展两种发展模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因而也要坚持提升内生发展力来提升质量。[2]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是短期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加强外在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力度,又要防止内在返贫现象的出现,避免出现政府万能论与万事靠救助的依赖心态。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指出“‘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的原则”,因此不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方式如何变化、内涵如何变迁,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培育内生驱动力才是我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路径。另一方面,《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激发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意识, 提升脱贫的内在动力。”首先,农民、农村、农业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脱贫攻坚的主要阵地,“加大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其次,“职业教育的歧视性偏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普遍存在”[4]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制约了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因而要加职业教育大宣传力度,移风易俗,加强终身学习意识,构建学习型社会。
二是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打造区位发展优势。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立足民族地区发展实际。职业教育有着市场导向、就业导向的特点,能够及时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恰当选择。但是,民族地区存在着较为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境,如经济底子薄弱、资源开发不充分、文化发展滞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都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预先充分考虑的现实问题。因而,扬长避短、立足地方、打造区位优势就成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着力实现的目标。首先,要厘清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区位优势。大多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独特、文化多样,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开发现实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职业院校可以凭借民族地区政策优势结合自身的师资水平、办学特色开设市场潜力大、就业空间广、经济前景好的新兴专业,如引入电子商务式的技术渠道、基于大数据市场分析服务等模式研究预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动态。其次,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竞争力,《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就此具体提出“立足贵州发展阶段、就业特点、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特色产业人才。”
三是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社会参与度。“想实现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 不仅要依靠组织力量, 还需要依靠社会力量。”通过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的梳理,可以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处在一个复杂度较高的政策子系统中。豪利特(Howlett)与拉米什(Ramesh)通过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国家能力的强弱设计出了政策工具选择偏好表,从中不难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适宜采取自愿性工具(市场工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市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激活发挥社会资源实现精准扶贫。由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社会参与度制度保障。要“发挥中央支持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民族地区也要结合自身条件,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指导下从利用市场规律,既要在税收、用地、项目等方面对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企业适当激励,又要加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技能培训,让企业愿意长期扎根贫困地区。另一方面,“明确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三方在产教融合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保障各方的权益”,特别要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对口帮扶”等具体扶贫机制。
四是搭建“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扶贫平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互联网教育资源可为贵州连片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产销路径由线下实体商铺转到了线上网络平台,但受限于不少贫困地区人口文化水平较低,许多农民不知如何契合市场需求,也难以读懂科技发展的“致富经”,亟须得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回应。落实机制上,要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处理优势精准、快速分析产销供需关系,为职业技术培训提供新机遇;利用“区块链”的信息管理优势构建起不同类型贫困户接受相关职业技术培训的信息资料库,进行长期追踪;利用“5G”带来的技术变革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信息保障,打造扶贫信息互联互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