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的移动旅馆——潜艇支援舰
说到潜艇支援舰,中国军迷基本上是一头雾水。潜艇不是如同忍者一样单独在大洋上猎杀敌舰的吗?怎么潜艇还有个“支援舰”呢?其实,潜艇支援舰是真正的远洋潜艇海军必备的辅助性舰种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航母编队里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今天,我就给大家简要讲解一下什么叫做潜艇支援舰。

众所周知,潜艇堪称一个“可以潜水的铁棺材”。我曾经有幸参观过国产035型潜艇(天津滨海航母公园)和401号潜艇(青岛海军博物馆),那种“潜艇的味道”确实令人深刻,一般人在潜艇内部待不了多久就会患上“幽闭恐惧症”。同时,由于潜艇主要武器就是那一鱼雷舱的鱼雷,打光了以后就没有了战斗力,所以潜艇往往只能参加一两次战斗,就必须要返回港口加油补弹了。
但是,现实中远洋潜艇往往会远离自己的母港作战,途中可能会穿越多条敌人的封锁线,因此一次战斗就回家,不仅浪费时间在路上,而且还给自己增加了穿越敌方封锁线的风险。所以,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远洋潜艇的国家,就发展出了一种潜艇专用的补给舰——潜艇支援舰,也称潜艇母舰。在这些潜艇母舰中,中国读者可能最熟悉就是下面这篇文章提到的日本“迅鲸”、“大鲸”等日本潜艇支援舰了。不过,日本人的潜艇支援舰在现实中却很少做他的本职工作,有的被当作一般的运输船,而“大鲸”等后期潜艇支援舰更是被当成“航母预备舰”生产的,开战后就被立即改成航母。所以,本文介绍的潜艇支援舰,选择介绍更为成功的德国和美国潜艇支援舰,以及冷战时代的苏联潜艇支援舰。
先明确一个定义:潜艇支援舰不等同于潜艇救援舰。它主要是相当于一个浮动的海上基地,为潜艇提供维修和补给工作,而潜艇救援舰则一般配备深水打捞所必需的的潜水救援钟、减压治疗舱等设施,侧重于潜艇海难的救援。


独具特色的德国“奶牛”——水下潜艇支援舰(XIV型潜艇)
根据邓尼茨元帅回忆录《十年与二十天》,德国人由于一战战败,二战前很多人质疑开发潜艇的必要性。因此,德国人二战前仅有50多艘潜艇,其中绝大多数是只能开到英国沿海的II型潜艇。但是战争爆发后,德国人水面战舰再次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被封锁在港口无法出门,而少数海上破交舰也遭遇英军的围追堵截,在斯比伯爵号装甲舰被逼沉在蒙得维的亚后,希特勒一度召回了全部的用于破交作战的主力舰,在1940年打败法国后才再度派出沙恩霍斯特级两艘舰执行“四轮马车”破交行动。但是由于主力舰破交仍然有极大风险,因而德国人不得不重新重视起潜艇破交战的战术,以大量潜艇深入到塞拉利昂的佛里顿、南非开普敦、加勒比海等一线活动,在那里捕杀英美货轮。

虽然德国人成功把触手伸到了美国一侧——但U艇损失率仍然居高不下。从1940年起,德国人每个月稳定损失12-15艘U艇,和每个月补充数量差不多,所以邓尼茨设想的“300艘潜艇合围英国”从来就没有机会实现。在这些被捕杀的潜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潜艇从法国出港时,还没过比斯开湾,就被英国海上巡逻机歼灭的。所以,为了避免潜艇在家门口被英国人歼灭,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让在战区就地补给,补给后就地作战,从而避免往返战区遭受的损失和人员的消耗。
但是要在远海补充潜艇的弹药并不容易。

由于鱼雷是大型弹药,二战德国G7A,G7E潜用鱼雷都是长达7m,重达1500千克的大家伙,必须要有起重机才可以补充。虽然二战之前德国人也有过一小批潜艇支援舰,但是在英军强有力封锁下,这些军舰仅能在波罗的海航行。德国人也用过伪装袭击舰为潜艇补充鱼雷,但在英国人增强了查证后,这办法也行不通了。于是,德国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让潜艇给潜艇运输鱼雷。
于是,德国人开始设计专门运输鱼雷的潜艇。第一个方案很简单——在产量最大的VII型潜艇改装鱼雷运输舱。这种被称为VII F型的U艇一共生产了4艘,分别是U-1059至U-1062(见下图第一艘)。VIIF 首舰U1059在1941年8月下订单,但却一直到1942年6月才下水,等到服役的时候已经是1943年5月了。这种潜艇保留了VII型的作战鱼雷系统,舱内有5支鱼雷管(前4后1),内部携带14枚鱼雷,而甲板上的主炮被拆除,在甲板下的舱室里(非耐压舱)储备了25枚鱼雷,合计39枚鱼雷。
VII F型潜艇主要用于印度洋的潜艇袭击任务的补给。不过,U-1059号在第一次实战出击就被击沉,剩余3艘也有2艘在1944年被击沉,只有U-1061号留到了德国投降,战后被英国人当做废船于死光行动凿沉。

除了以VII型设计的VII F外,更为大众所知的德国水下潜艇支援舰是XIV型潜艇。

XIV型U艇是在法国战役结束后便开始设计的,它以IXD型U艇为蓝本开发,但缩短了全长,增大了型深,加宽了甲板并去掉了主炮和鱼雷管,还装备了对于一般U艇极为奢侈的冷库,一切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容纳补给品。同时,较为短粗的舰体也比价平稳,有利于在甲板上并排停靠补充鱼雷。由于它的外形很“方”,加上它的作为远洋补给船的重要性,它获得了一个著名的绰号——奶牛。不过和一般人以为的用于补给鱼雷不同,它主要的功能是加油和补充食物。看过《从海底出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德国U艇里面会利用一切空间装上食物,但是在炎热的加勒比和非洲会迅速腐败。所以XIV型U艇携带了大量粮食,可以让配备22枚鱼雷的IX型U艇在加勒比和非洲作战数个月之久,凭借它的加持,德国人顺利在美国和加勒比度过了“第二次快乐时光”,甚至还有德国U艇在海上一次性服役了210天之久。
由于XIV型简直就是水下的粮库,一旦摧毁它,附近的U艇的粮食吃光或腐败后就会陷入饥荒,不得不要返航。所以英美自然是非常重视这种U艇,一旦发现它的踪迹,就纠集大批军舰和飞机围剿,在美英全力打击下,1944年所有的10艘奶牛都被击沉,从而德国人丧失了在热带持续部署潜艇的前沿粮库。由于奶牛损失过大,加上1943年后德国人无法取得制空权,派出潜艇进行远洋作战难度越来越大,邓尼茨下令停工所有的XIV型和IX型U艇,全力生产XXI型长程潜艇,但由于美英的轰炸和XXI型自己的技术难度过大,至1945年战败前才只有1艘XXI得以出港巡逻。
由此可见,德国人的U艇在远洋部署仍然离不开潜艇支援舰的加持,一旦失去了这种至关重要的“水下粮库”,就算德意志人再怎么能够忍耐,也无法经受饥饿的冲击而必然要撤退。

美国狼群的移动狼穴——美国潜艇支援舰
如同二战时期所有的海军,美国也有自己的潜艇支援舰,在美军的编号里面,潜艇支援舰的代号为AS,通常使用古代海洋神话人物命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共使用了超过30艘潜艇支援舰,为美军水下狼群最终掐断日本人的咽喉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比于德国人的水下补给舰和日本人作为“航母预备舰”建设的潜艇支援舰,美国的潜艇支援舰就更加符合它的身份。一般来说,美国二战时期的潜艇支援舰都比较“健硕”,如1941年建设,用到2001年退役的AS-19 普罗透斯号潜艇支援舰,就有9700吨,而更大一号的AS-23 Aegir(埃吉尔)号,则有15000吨。
普罗透斯号潜艇支援舰在1941年开工,但直到1944年才完工,在1944-1945年期间作为前进基地的潜艇支援舰使用了一段时间。不过最让他出名的还是战后对日本投降的潜艇、回天鱼雷的处置工作,由它负责修复受损的日本潜艇并拉回美国,而且它还参加了9月2日的受降仪式。

1947年,普罗透斯号被列入预备役。本来会遭受如同其他预备役舰艇被拆毁命运的它,却在1960年代迎来了转机——原来,美军最新型的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已经决定要在英国哈利奇港部署,而美军是不能允许用英军设施维护这些“大国重器”的,于是他们修复了这艘已经有着20年历史的老舰,将其派往哈利奇港为核潜艇部署作为港口支援使用,而且还给它赋予了海上补给弹道导弹的能力。普罗透斯号老当益壮,1961-1963年间,它成功为第14核潜艇中队(3艘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了38艘次港口修理和补给工作,平均这3艘潜艇每年要进行4次海上部署(美国核潜艇海上部署周期一般是70天,一年部署280天,每次回港后进行一次为期20天的小修),以一己之力完成了美国当年在英国部署的全部弹道导弹潜艇的维护工作。由于该功绩,它获得了海军单位集体嘉奖。

完成英国部署后,普罗透斯号前往关岛,从此开始了漫长的30年关岛部署周期。它也是迄今为止在单一基地部署最久的潜艇支援舰。从1980年起,普罗透斯号去掉了弹道导弹补给能力,从而变成了攻击性核潜艇补给舰。1982年,普罗透斯号从关岛起航,前往美国迪戈加西亚岛基地短期部署,在这偶遇了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并给对方提供了一些维修工作,这也是谢菲尔德号被击沉前最后吃的一顿“断头饭”。
1992年,苏联解体,劳苦功高的普罗透斯号终于可以歇歇了,它在当年退役,并列入美国后备舰队之中,在2007年,这艘已有63年舰龄的老船终于在布朗斯维尔的拆船厂中结束了辉煌的一生。在其退役后,关岛的第七舰队潜艇支援舰先是由“霍兰”(纪念美国潜艇之父霍兰)号担任,1999年后由法兰克·凯博号担任,迄今为止仍然部署在关岛基地。如今当关岛基地的美军核潜艇完成海上部署后,都是由这艘潜艇支援舰完成补给和维护的。


顿河和乌格拉河——苏联别具特色的武装潜艇支援舰
相比于民船风格的美国潜艇支援舰,下面这艘船一眼望去根本就不像一艘补给舰——这就是北约代号“顿河”级的苏联310型潜艇支援舰。这种军舰对于一般军迷可能很陌生,但是玩过《冰冷水域》游戏的1968/1984剧情的朋友一定都会记得有这样一个任务:前往接近北极的海域击沉苏联潜艇支援舰。而那里的主角就是下面的310型潜艇支援舰。

位于北极的苏联海军面临和德国人一样的处境。由于苏联摩尔曼斯克港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港位于美国在挪威的空军基地的有效突击范围之内,北海也有美国和英国部署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因此苏联海军很可能出港后港口就被美军夷为平地。但是,苏联又不可能纵容美国海军畅通无阻,将源源不断的美国陆军从美国本土运往欧洲前线厮杀,所以这就需要一种远程潜艇支援舰,让潜艇得以在不回港口的情况下远洋作战。而考虑到二战时期缺乏武装的德国潜艇补给舰的悲惨命运,苏联决定给这种潜艇补给舰配上对标火炮驱逐舰的火力,外观也做的和驱逐舰差不多,以混淆美国的眼线。因此,310型补给舰配备了可谓奢侈的4门单装100mm舰炮和4门57mm高射炮,远远望去如同一艘火炮驱逐舰,让那些企图俘虏补给船的美国驱逐舰倒胃口。这种潜艇补给舰可以在远洋进行巡航,其续航力可达20000海里,可以为潜艇补给大量的鱼雷和燃油,也可维护核潜艇。因此,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冰冷水域》里会把打击潜艇补给舰列入第一优先级的目标,而非歼灭看似更加昂贵的核潜艇,因为一艘补给舰的沉没,会导致所有的苏联潜艇被迫提前返程,大大降低海上运输反潜压力。
310型潜艇支援舰建设了7艘,由于美国空中威胁的进一步增强,原本的100mm舰炮反而变得用途不大,因此苏联很快在几年后推出了1886型潜艇支援舰,北约代号“乌格拉河”。

相比于310型,1886型的体积和310型差异不大,都是约8000吨的规格。不过,1886型的系统更加新颖,配备了箭2(SA-7)肩射防空导弹和遥控57mm高射炮,还有了一个直升机平台,这让它具有了一定的防空和反潜的能力。1886型生产了8艘,其中1艘换装了2门双联装76mm火炮出口印度,名为阿姆巴号。通过使用潜艇支援舰,苏联海军持有的大量老旧潜艇也得以继续在大西洋上进行巡航任务。在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潜艇部队急剧萎缩,400艘潜艇(其中包括200艘核潜艇)化为废铁,所有的310型和1886型支援舰也如同下岗的食堂大妈“无菜可售”,纷纷在1990年代末拆毁,为苏联潜艇支援舰画上了一个不能说是完美的句号。

中国海军由于奉行国土防卫政策,我国潜艇迄今为止都没有在远洋航行部署的经验,只有少数以技术验证为主的远洋航行任务,如前两年中国潜艇远航亚丁湾的任务,基本上是去了停留一段时间便返回。但是,随着我国海外部署的次数增加,以及未来和美国的竞争会大幅加剧,我国也需要未雨绸缪考虑到远洋常态化部署潜艇的需求,而远洋常态化部署潜艇,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潜艇支援舰。在拥有了潜艇支援舰之后,我国潜艇就可以实现在南海岛礁、印度洋大洋上进行就地维护,使得潜艇全年部署时间从现在的100-120天(两次60天部署)延长到美国280天级别(四次70天部署),大幅增加我国海外潜艇战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