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通备武艺内容介绍

2018-05-04 01:15 作者:知乐庵主人-知了  | 我要投稿

内容源自网络 侵删

通备武艺是我国武术中独树一帜、融会贯通、宏富深邃的一个武术流派门类。它继承了颜李学派“文通武备”学说,以“理象会通、体用兼备,融通古今、兼备内外,通神达化、备万贯一”为理论基础,弘扬明清以来诸多古典武艺拳械技艺精粹,将流传于河北、东北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长拳与短打两类拳法及西北鞭棍精要合为一体,形成“气势雄峻、身法轿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风格,成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备、三体同功、精力神全”的通备劲统领的通备门拳械体系和存留中华古典武艺精华较多的一个传统武艺类别。

它盛行 于大西北陕、甘、宁、青、新诸省区,流传于国门内外。由于西北地区的通备武艺主要是马凤图、其子“马氏四杰”及其弟子门人所传教,故而西北地区的通备武艺被称为“马氏通备武艺”或“马氏武艺”、“马家拳”。


通备武艺以清末文武宗师潘文学为理论和技术开端,潘文学传通备先贤李云标、尚和成,李、肖又传盐山黄林彪,劈挂大师黄林彪又传马凤图。通备宗师马凤图在通备先贤传授劈挂,八极武艺基础上,又吸收容纳东北、河北的翻子、戳脚技艺,形成了通备武艺完整的技术体系,成为通备武艺集大成者。习惯上,人们把传承于潘文学、李云标的传统武艺称之为通备武艺,将经马凤图丰富完善后的通备武艺称为马氏通备武艺。两者一脉相承,并以通备劲道一以贯之。

通备武艺的全部技术内容

马氏通备武学是一个经过许多武术先贤努力逐步建构起的武术体系。通备武艺的拳术分长拳、短打两大类别。包括劈挂、八极、翻子、戳脚四个支系。通备武艺的技术内容:


(一)劈挂

劈挂拳,古称“披挂”拳,劈就是劈击,挂就是挑挂,有猛劈硬挂之说和放长击远战术原则,属典型的北方长拳类型。

劈挂拳讲究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抹、探、弹、插、擂、猛“十八法”,以猛起硬落,连攻快打,横拦斜击,闪进巧取称著于武林。劲力上讲求翻扯劲,辘轳劲,吞吐劲,折叠劲,开合劲,拧丝劲;技法上突出大开大合,势长节猛,长刁冷抽,搅重劈靠;动作特色上为拧腰切胯,含胸拔背,肩沉气按,合膝钻足,两臂挑直,搂背和腕;拳法风格上追求凶猛彪悍,大劈大挂,伸收摸探,开合爆裂,如江河流水,起伏跌宕,一泻千里。


通备劈挂拳在技术体系上以“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为母拳,有一路劈挂,二路青龙,三路飞虎,四路太淑四路子拳和溜脚式、通备十路弹腿等。



通备大架子在练法上与劈挂等极不相同,讲究架子功,盘架子,主张慢扯架子、快打拳、疾打招三部功夫,通过盘架子功来体味求索。演练起来要求两臂挑直,溜臂和腕,肩沉气按,含胸拔背,拧腰切胯了势通百节,三盘一贯,以气贯通,劲道内涵,以迖到调劲运气的目的。盘过架子功后,再练劈挂拳和十二大趟子,方能体现出动作的细腻、准确。



十二大趟子,是通备劈挂拳的十二个主要招法,最集中的代表着通备武艺劲道特色。这些招法散见于各趟拳中,可以单独成套。通过单法势单练,可精熟招手方法和技击特色,掌握通备劲道的使用规律。


(二)八极拳

八极拳,其以“刚烈雄健,紧逼硬攻,爆烈凶悍,猛起硬落”的特色著称于世,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八极拳取出手四面八方极远之意,劲力上以“十字劲”、“拧丝劲”、“沉坠劲”、“撞靠劲”为主,讲究“崩撼突击,挨撞挤靠,采掳缠拿,颠跺胯打,揸敲兜引,攻守迭发。”以“六大开”和“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六大开为打开对方防守架势的方法,包括顶、抱、担、提、胯、缠六法,八大招为“眼望三见手,迎门三不顾,猛虎硬爬山,迎风朝阳手,黄莺双抱爪,霸王硬折缰,左右硬开门,立地通天炮”八招。(八大招有重复,但各家都一样。)

八极拳动作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势险节短,气贯丹田,崩开裹进,硬开硬打,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在肘膝肩胯背身掌足八法用功中,突出讲求用肘,贴身近发,寸截寸拿,以短制长,并讲究下盘功夫,有“八极、八极,脚不离地”之说。


八极小架是八极拳的基础性套路,动作不多,结构严谨,从动作到劲力,毫无华而不实的内容,是八极拳家注重内场的代表作品。


八极拳可以单练,也可对练。对练时,双方要求着实发力,在迅猛的冲撞挤靠中,求取八极拳短促刚硬的劲道。八极拳崇尚逼人“里门”用拳、肘、膝、胯、肩、背制敌于败的格斗作风,八极对接体现了这种训练风格。除对接之外,八极还有一种叫“六肘头”的对练套路,通过臂膀磕碰来锻炼双臂的功力。

经过通备劲道改造后的八极,劲力更臻于完善。通备型的八极追求了劈挂舒展自然、崇尚劲道的境界,动作力求短中寓长,长短相济,身法、步法都走向活便,同时抛弃了原来由于劲力过硬而导致僵化的不足,改为松中求紧,绵中裹刚,风格焕然一新。

(三)翻子拳

翻子拳是中华武术中具有独特劲力风格和击打招式的优秀拳种,其起源甚古,具有悠久的历史。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图谱中,确实属于翻子拳的至少有“当头炮”、“拗鸾肘”、“顺鸾肘”、“拈肘势”、“埋伏势”、“下插势”、“鬼蹴脚”等。

翻子拳叫“八闪翻”,其意有三:“八”是指翻子拳的主要招手只有八下,拳歌曰:出手打鼻梁,锁手奔胸膛,卸身迎门肘,挑袍双上手,铁翻杆,顺手搂,往上打,双掴手。共八句八势。无歌外之势。“闪”极言翻子拳之快。翻子拳最强调速度,主张以快制胜。“翻”指其招手讲究翻劲,一招一势,莫不由翻劲中发生,要求“接二连三”、“翻生不息”,即所谓“不招不架,便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戚继光语)。

翻子拳的拳法密集多变,技法迅速连环,“双拳密如雨,爆竹一挂鞭。”风格上讲究“快硬脆弹,势长节短,接二连三,攒翻应便,手密步坚,长腿搠拳。”尤以“脆快硬弹”为基本法则,脆如斩钉截铁,快如利箭穿革,硬如坚锤击石,弹如强弓满月。特点是翻手之灵,揲腕之巧,寸恳之精,抖搌之速。技法上以顶、撞、插、措、掳、挑、击、截、翻、崩、滚、卸、点、封、锁为要领,要求手不空发,拳不空回,一法多用,多法合用。可谓技法敏锐凶悍,结构严谨连环,动作迅猛遒劲,演练时势如暴风骤雨,招式一气呵成,身法灵变出奇。

流传在西北的翻子拳,是马凤图先生当年与沈阳程东阁、郝鸣九、胡奉三等武术家朝夕相处,相互交流武艺后,潜心研究,将劈挂、八极、戳脚等各拳之长融入翻子拳中,并以通备劲道贯穿始终,从而形成与河北、东北翻子同源异流,具有通备特色的西北翻子拳体系。


翻子拳最基本的套路是“站桩翻”,上面所引的歌谱便属于站桩翻。

另外又有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宗翻,一字翻,八闪翻,八手翻,六手翻等。掳手翻,轻手翻,萃八翻,健宗翻,一字翻,都是站桩翻的姐妹拳。轻手翻,原来只是八个单独的招手,每个招势一进一退,跟一般套路不一样。取名“轻手”是说招手要以轻巧闪击,这一点与站桩,萃八翻猛烈遒劲的打法略有区别。却仍然如同其它翻子拳一样,表现出脆快硬弹的劲力特色。

(四)戳脚戳脚是我国北方武术中的一枝奇苑,武林中尊其为“腿功之杰”有上乘技艺之称。

戳脚可分为“蹵枝”、“拔根”。谓“蹵枝”者,是踢上肢,踢腰的以上的腿法。犹如树木之枝,“拔根”者断其根端,撅拔其根底,犹如树木之根。总括而言就是上下盘的高低腿法。

戳脚分为“蹵枝”、“拔根”两个支脉,基本上是下盘腰胯以下至地面的腿法,“拔根”以三十二个腿法组成。包括剽、点、拧、转、迎门揸拦、玉环步、鸳鸯脚、左闪右摆、丁桩圈踹、刹、搅等法势组成。武趟子蹵枝鸳鸯腿共十八势单法势,共有十段套路。

戳脚的上肢动作目的,主要在于掩护和配合下肢,因此它的内容不如下肢丰富,但戳脚的上肢也有别具一格的特点,例如开石雷、剪子手、云摩手等,作为招手也是上乘之法。同时,戳脚在劲力上十分别致,它以“拧转”、“闪摆”为劲力核心规律。戳脚自与通备合流以后,在闪转腾挪的动作配合上也比原先充实。另外,通备武艺的腿法也归入戳脚之中,增加了戳脚的内容。



通备武艺器械内容:

(一)通备枪法

枪是中国武术的主要形式。拳谚说:“枪是长兵之祖”。枪在中国兵器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像其它拳派一样,通备武艺对枪法的重视,超出一般兵器之上。通备武艺的枪法包括散招、对札、套路三部分内容,其渊源出自明代的“陆合枪”。

通备枪法黄林彪得自李云标、萧和成,授于马凤图。

马凤图又得沧州吴氏(吴钟)陆合枪及陆合枪对札法式。

吴氏(吴钟)陆合枪流传有绪,代有名手,近代武术界以枪法驰名的吴钟、李大忠、张同文、李书文等都属于吴代脉系。马凤图柔和这两家枪法,多年来广采别家枪法,在与古谱参照印证中,开拓出了通备陆合枪的现有局面。


(二)通备刀法


通备刀法有劈挂刀和苗刀两个系统,另外还有“十八拦刀”、“圈刀”、“八步连环进手刀”、“骠姚刀”、“破锋刀”、“陆合刀”等其它刀法。


劈挂刀是通备本门固有刀法,现传有两个套路。劈挂刀的劲力完全脱胎于劈挂拳,刀势凶猛,手法泼辣,开合吞吐,幅度很大,典型的体现了通备劲的原则。


苗刀又称为“太刀”,清代也称之为“倭刀”,是一种双手执柄的长刀。苗刀现传两路,头路是执刀的若干定势,二路主要是苗刀使用招法。


“十八拦刀”、“圈刀”本来是沈阳著名拳师郝鸣九的刀法。郝专攻八翻戳脚,涉略多派拳械,后来先辈们将这些刀法经过改造后纳入通备范畴。


(三)通备剑法

通备剑术包括“通备大剑”和“通备小剑”两个套路。大剑亦名“宣化剑”或“七十三剑”,小剑又称“绨袍剑”。

通备七十三剑(宣化剑)的风格既飘逸潇洒,又刚武雄强,通备小剑亦称“锑袍剑”,其精神与宣化剑相近,唯规模气势不如大剑宏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青萍剑”和“昆吾剑”(双手执柄)的影响。通备剑以通备劲道为基础,贯穿着格、洗、击、刺、抽、抹、撩、滞等剑术技巧。


(四)通备棍法


通备武艺的棍法分长、短两类。按习惯名称,长者为棍,短者为棒。棍又分两种,一种是所谓的“齐眉棍”,另一种较齐眉棍略长,约高出身高,称之谓“条子”,明代称之为“缠条棍”。


通备棍术以本门的“风磨棍”(也被讹传为疯魔棍)为主干,后又吸收了西北棍术的若干内容,形成了新的体系。

这一体系由以风磨棍为主的一组套路组成。


风磨棍原名五十五图,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秋,宗师马凤图与胞弟英图创编于河南开封府,二师汇集诸名枪棍精粹绝技、十三家之枪法,共编集五十五势,其中以陆合枪法、阴把枪法、死把枪法、封枪法、神枪耿应龙的枪法、《棍法阐宗》之部分棍法、戚枪之法等为主体。


短棍,又称把棍头、十八把棍、斧把、鞭杆、梢棒等。


鞭杆短棍,标准为三尺五寸,但因人而宜。标准量法以自身之高低定尺度为宜,一种量法将鞭杆的一头拄地,一头至于自身的心窝(即胸骨剑 突处)为适度;第二种量法,即左臂握杆曲肘杆头与肘尖等长,另一头伸右臂与中指尖等长,这样以自身量出为适宜。通备鞭杆吸收了西北鞭杆的部分内容,提取了它用劲巧妙、短小精悍,泼辣迅猛的优点,革除了步法上、结构上华而不实的不足,变成了单头、双头,单手、双手变化使用,又参合了太刀、双手滞、双手剑、十八拦刀、劈挂刀等刀法及劲力,形成了通备型的鞭杆系列。


(五)通备其它器械


通备器械除了上述枪、刀、剑、棍外,在抗战初,马凤图先师创编了白刃战术教程,内容有破锋八刀、破锋八枪(破锋八枪是用于军用步枪刺 杀动作,也称为劈刺八枪),这种刀、枪可单练,可对练,每一招式凶猛力大。破锋八刀歌曰: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军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卫凭快取,移步换形突刺刀。破锋八刀首先在马凤图先师长子马广达及马英图的抗战部队中训练。在抗战中,冯部大刀队使日寇闻风丧胆。

通备武艺主要传人简介


马凤图(1888-1973),字健翊,回族,河北省沧县人,自幼随父习武,并随舅父吴懋堂和孟村吴世柯习八极拳,后师从黄林彪(河北省盐山县黄龙潭人)系统学习劈挂拳械。1912年已掌握了劈挂、八极两门拳艺的马凤图在沈阳结识了关外武术家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程东阁,彼此引为知己,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共研武艺。在以后的数十年中马凤图对古今拳派“兼而习之”,以通备劲力为主,吸取了许多拳派的优秀内容,为通备武艺的发展和崛起夯实了基础。


马凤图继承了颜李“文通武备”思想和黄林彪通备学说,将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长拳与短打两类拳法及西北的鞭杆、棍法精要融为一体,发扬了长拳、短打的技击特点,形成了独具风格且以“通备劲道”为统领的通备武艺。1924年在张家口创办了新武术研究会,任白刃战术研究室主任,主编了《白刃战术教程》,与其弟马英图创编了“破锋八刀”,飞虎拳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创办了青海省、甘肃省国术馆,兼任两馆副馆长。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材。马凤图用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文字,给后人给下了丰富宝贵的武术资料。马凤图及马氏家族为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传播通备武艺做出了不懈努力。


马凤图的胞弟马英图(1898-1956)字健勋,回族。擅长八极兼劈挂、翻子、戳脚、双手刀和棍法。胆气充沛,一生最重视实用技艺。1928年任中央国术馆少林门科长,并负责第一次国考。与武术大师郭长生将沧州盐山,南皮两支劈挂拳进行了整理,使其面貌全新。传授了八极、劈挂、苗刀、大枪等,教了一大批以后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武术家,后在甘肃定居,为通备武艺在西北增光添彩。


罗文源(1915-1971)回族,甘肃兰州市人,随其姐夫马凤图习练通备武艺,在马凤图严格教授下,通备劲纯正。又随王天鹏习西北棍法,将通备劲融入西北棍法中,观其练棍者无不叫绝,所传五阴、七手、十三法,掉手鞭杆,黄龙鞭杆及棍术被武术界视为珍宝。在西北的马凤图之子马颖达、马贤迖、马令达、马明达被誉为“马氏四杰”。


马颖达(1930-2000),字孟沧,号燕赵武士。自幼随父习武,全面系统继承其通备武学精要,翻子、劈挂、八极、戳脚、技击及枪术、苗刀、剑术、鞭杆等卓立于世。曾任兰州中国通备武术院院长,甘肃省武术比赛总裁判长,甘肃省武术、拳击、摔跤教练,甘肃武协副主席。参与编审了《中国武术大辞典》,培养了张克俭、王德功、郭乃辉等一批武术家,其传人遍及甘肃、西北、全国及世界各地。


马贤达(1932-2013),教授。自幼随父马凤图、叔父马英图习武,擅长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造诣颇深。马贤达立足甘肃,并由陕西拓展至全国,创办西安贤达通备武术学院,1953年勇夺华北檑台赛和全国短兵冠军,多位国内外著名武术大家均出其门下。历任陕西省体委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陕西省体育文史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体育总会常务副主席,省政协常委。中国武协副主席兼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等,中国武术九段。参与了《武术规则》审定工作。主编《中国武术大辞典》,并协助张文广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武术分支》。被中国武协、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评为首届“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术教授”。其与其子及弟子门人将通备武学传于俄、英、法、台等国家和地区。


马令达(1936年生),自幼随父马凤图习劈挂、八极、翻子等,尤擅长散打、短兵。自1956年以来担任甘肃省击剑队、拳击队、散打队教练。以通备武艺、拳击、散打著称,培养了一大批打练结合的通备人材,影响遍及海内外。马令达任兰州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和常委,任甘肃省武协名誉顾问、省搏击运动学校校长,兰州市拳击协会主席,国家级武术荣誉裁判,甘肃省跆拳道拳击协会主席、兰州市武协主席、省慈善总会常务理事,1983年、1986年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裁判员,1990年参与了《中国武术大辞典》的编选工作。其在通备武艺的传授和技击、拳击、短兵、长兵的传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明达(1943年生),自幼随父马凤图文武兼修,以通备拳艺、技击及武术理论研究著称,着力构建、完善、提升马氏通备武艺体系,由西北拓展至广东、全国,其门人学生多人在俄罗斯、台湾地区等国家地区办学推广通备武艺,国内外有专门研究马明达武学思想者。出版武术专著有《说剑丛稿》、《武学探真》及《中国刀剑交流》、《戚继光拳经探论》、《浅说中国武术史的几个问题》等论文百余篇,论述颇丰,影响深远。任中国武术学会委员,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历史学家、武术理论家、武术史学家。
马凤图定居兰州以后,将通备武艺辐射到西北各地,在武术界享有盛名的武术家王天鹏、刘仁(字靖国)拜其门下,成为自马凤图起在西北通备武艺第二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王天鹏(1900-1956),山西省新绛人。自幼随父母习武,后被兰州人称为“杨神棍”的杨炳文收为门徒,尽得西北棍法奥妙,善技击,再拜马凤图为师,习通备武艺。被人们誉为“西北棍王”。


刘仁(1906-1977)字靖国,先师从兰州著名武术家曹子玉、王福辰,习八门拳械、太极拳,后随沧州八极名家张玉衡习八极拳。再拜马凤图为师,习通备武艺,以贴身短打著称,功力雄厚,善技击,内外兼修。以上两位武术家均为甘肃省国术馆教官,授徒甚众,为推动通备武艺发展做出了贡献。


方学礼(1918-1986),兰州人,先师从王天鹏,后考入省国术馆第三期学员,又经马凤图、马英图兄弟两人的教导,深得通备之奥妙,马英图指导的八极拳尤为突出,一生授徒甚众,王德功、张克俭曾受其指教。
边仙桥、王桂林、沙子香、徐雨辰、王伯温、魏毓明、侯瑞盛、邸世礼、陈万智等为马凤图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学生。


侯瑞盛(1930-2002)蒙古族,新疆玛纳旗人,1946年师从马凤图,与马颖达、马贤达同窗学艺,系统习练了通备武艺,是通备武艺传人新疆的第一人。1970年开始推广普及通备武艺,培训通备武艺学员众多。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是乌鲁木齐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市职工武术馆副馆长兼总教练,新疆武协和乌鲁木齐市武协副主席。


邸世礼(1911-1989),甘肃兰州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拜马凤图为师,学习通备武艺,后随罗文源学习“五阴、七手、十三法”,掉手鞭杆,黄龙鞭杆,扭丝棍等,1957-1958年担任省集训队教练,1979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二等奖,筹建了省武术馆,任中国武协委员,甘肃武协副主席,1982年参加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管其泰(1921-1986),甘肃兰州市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师从名师罗文源,继承了通备武艺。善长鞭杆与棍法,尤精翻子拳、鞭杆,人称“管翻子”,受到赞誉,是马氏通备武艺的重要传人,授徒甚众。


张克俭(1939-2008)回族,甘肃兰州人,师从马颖达,擅长翻子、劈挂、戳脚、八极等通备武艺拳械,曾师从郑东海、方学礼等,得罗文源、刘靖国、张群炎等武术名家指导,尤精翻子、通备技击,代表甘肃省队,参加第二届全运会,并选人国家武术集训队。参加几十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多年来在武汉体院从事武术训练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多人获全国、国际金奖,使通备武学向全国各地及高等学府繁衍,有效提升了通备武艺的武学品位。


王德功(1940-2013),甘肃永靖人。先师从郑东海、方学礼等,后师从马颖达,擅长八门、劈挂、翻子、戳脚等,1984年以来先后任甘肃省武术队教练,省武术馆负责人,并任省、市武术裁判长,副总裁判长,1983年被评为全国武术优秀辅导员,为甘肃省、兰州市武协副主席。多年来广征博收,推陈出新,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影响广泛。现王德功、张克俭成为在西北第三代的通备武艺领军人物。


郭乃辉(1955年生),辽宁鞍山市人。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马颖迖的四女婿。1979年以后在“马氏四杰”精心指导下,系统学习了通备武艺,得其真传,在省、全国武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78年任甘肃体校武术教练,培养出一大批学生,在国内外比赛中获金、银奖。在武术教学、通备研究、继承发扬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一些高校专业工作者,研究生、博士生及国外专家均投其门下。

通备武艺内容介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