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UC米学01-MAWS01-IF的那些事

2020-02-23 15:14 作者:TCRIのSeminar  | 我要投稿

Presented by GUNDAM T.C.R.I.

本文仅供参考,详细请参考原文

首先感谢提供OFF资源的文姐(新浪微博ID@射命丸-文-)。

编制:高野

翻译:B酱、南部          (按参与的时期前后排序)

校对:GUNDAM T.C.R.I.

 

关键词:

GUNDAM Officials==高达公式百科事典,简称OFF

トレノフ·ミノフスキー==Trenov·Minovsky/托雷诺夫·米诺夫斯基

ミノフスキー粒子==Minovsky Particles,米诺夫斯基粒子,简称米粒子

Iフィールド==I Field

メガ粒子==MEGA粒子

エネルギーCAP==Energy CAP,是一种能量包技术,但也可以指E-CAP

Eパック==E-PACK,说白了就是能更换的E-CAP

MAWS==Minovsky-theory Applied Weapon System,米诺夫斯基理论应用武器体系,指那些构建在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应用上的武器

注:本文只有MEGA粒子使用的是“MEGA”,其余的形容词、副词类用法则采用“Mega”。

1.米粒子的一部分性质说明

OFF p681

翻译见下:
【粒子的特征】
正粒子带负电荷,反粒子带正电荷,将粒子在一定密度的状态下放置时,它们会以立方晶格的形式排列,这是在粒子间的静电力与T力在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T力是只在米诺夫斯基粒子之间出现的特殊斥力(希腊字母T而非英文字母T,正确说法是Tau力)。以立方晶格状态排列着的米诺夫斯基粒子由于其方格式的排列又被称为结晶状态(注: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氯化钠),但一般还是叫做I Field的情况比较多。

同时,米诺夫斯基粒子的静止质量几乎为0。

(注:也就是说可以理解为正负米粒子对群的结晶状态被称为I Field;另外,这里只谈到米粒子的部分的确定的性质,其它的性质以后会在另一话题中再讲到。)

(IF的示意图,出自《一年战争全史·上》 p028)

2.关于米粒子转化为MEGA粒子的那些事

OFF p019
OFF p020


翻译见下:

各自带电荷的正反米诺夫斯基粒子具有以立方晶格状态自发连接的特性。我们将米诺夫斯基粒子之间产生的斥力(T力)与因正负电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状态称为I Field(注:我是理解为正反米粒子对间的T力和电磁力平衡状态),并且利用I Field实现了对核融合炉炉心中的等离子体的封锁。

另外,当压缩率达到最大时,原本形成立方晶格结构、具有正负电荷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将会融合,变成MEGA粒子。MEGA粒子可以利用I Field进行加速、收束,利用这个特性而开发的便是MEGA粒子炮了。

根据I Field干涉MEGA粒子的性质,利用****/炮口的偏转器来加速、收束MEGA粒子的弹道轨道,从而有效提高命中率,偏向型MEGA粒子炮就是应用此性质的实例。


3.I Field Barrier的原理和弱点

OFF p020

翻译见下:

I Field Generator是利用此性质(注:指的是前文所述的偏向型 MEGA粒子炮所用的偏转器的I Field干涉MEGA粒子的性质,前后文其实是连续的)来对机体进行MEGA粒子光束的防御而创造的系统。由于基本上和偏向型MEGA粒子炮所使用的偏转器是同一原理(注:文中的偏向タイプ指的是偏向型MEGA粒子炮,和前文中那个是一样的),所以也有将此称作为I Field偏向器。另外,也有人根据其功能是用于产生I Field而直接称它为I Field发生器。

如果能将I Field的偏向能力覆盖到整个物体,光束武器便无法对此物体造成影响(注:指MBW,米诺夫斯基粒子束武器)。当然,尽管无法防御零距离的光束格斗攻击(比如说直接用Beam Saber对装甲进行直接攻击),但是对于无论是来自近距离还是长远距离的射击则都能完美规避。

然而,当技术人员尝试将这个构想化为现实时,却发现了数个技术上的难点。特别是在考虑给机动性优于舰艇的MS和MA使用I Field Generator的时候。如果可以让这些机体在战斗的时候无需考虑来自敌方的光束攻击的话,那么想必使得这些机体的机动性的发挥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将I Field的偏向作用覆盖到机体全身。若是如此,便需要消耗超过偏向型MEGA粒子炮所需的能量。

(IFB防御的示意图,原图出自GUNDAM Perfect File 第7期 p26,汉化嵌字:南部)
OFF p020

翻译见下:

虽然搭载了I Field Generator的机体发挥了对光束的万全的防御性能,但却完全无法防御光束类型以外的攻击。不仅是导弹之类的实体弹,大功率的激光以及各种不同波长的非相干光混合的自然光攻击(通过Solar System聚焦的自然光)也无法防御。

说到底,I Field Generator也就只能在MEGA粒子光束的攻防战中发挥其无敌的防御性能。

 (注:Iフィールド·バリア/I Field Barrier/I Field屏障,简称IFB,这个词我第一次正式地见到还是在高达NarraTive小说版中,以往我所看到的小说、设定中都是提Beam Barrier、对Beam Barrier之类的,所以IFB这个词是粉丝间逆向输出后补上去的吗?或者之前就其实已经有正式地使用而只是我没留意到呢?毕竟高达的作品和设定集何其多。)

4.米粒子转化为MEGA粒子的一个中段存储技术应用——E-CAP

OFF p106

OFF p106

翻译见下:
Energy CAP是得到于0072年向联邦逃亡的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创始人托雷诺夫·米诺夫斯基的协助,在0076年完成的技术。

米诺夫斯基粒子有正负、两种电荷,通常排列成立方晶格状,也就是所谓的I Field,如果将其压缩就能使得正负的米诺斯基粒子距离缩减而变成简并状态。当压缩率达到极限时,两者就会融合为MEGA粒子。MEGA粒子炮是指将I Field压缩所需要的能量一部分转换为融合形成的MEGA粒子的质量,另一部分则转换为融合形成的MEGA粒子的动能,然后释放出来以制造粒子光束的武器。

Energy CAP是积蓄利用I Field将米诺夫斯基粒子压缩到即将发生融合反应并保持着该状态的临界米粒子的技术。在这种状态下只要从外部给予极少的能量,正负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就会融合,从而释放出MEGA粒子。

因此,虽然需要发射所需的能量总量不变,但却可由此将发射系统和简并装置分开。也就是说预先为小型系统充能产生简并的临界状态的I Field,之后再给予极少的能量就会产生并释放MEGA粒子了。发射使用的能量是通常产生同等威力光束所需总能量(注:我的理解是从压缩米粒子到产生、释放MEGA粒子的整个过程所消耗的能量)的1/20以下。

因此在基地或母舰上进行充能,产生和释放MEGA粒子所需的能量以MS发电机的功率就足够了。而且压缩I Field需要的大型装置可以放在在充能的部分,光束武器就可以小型化了。不仅如此,充入的不仅仅是1发的量,根据装置的规模甚至可以储存10发以上,在当时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装备。

由联邦军开发,利用Energy CAP的小型光束武器——Beam Rifle,在一年战争开战后的0079年7月完成了。

 后来E-CAP发展为可更换的“弹夹”E-PACK,更为方便了,关于E-PACK的历程,OFF里有这段描述:

OFF p571

翻译见下:

一年战争后,除极少数外的一般机体均配备Beam Rifle。其中开发的E-PACK技术,成为了提高Beam Rifle运用性的划时代技术。

Beam Rifle使用的是将米诺夫斯基粒子压缩到临界状态后进行储存、装填的产物。残弹数由储存分量决定,利用MS的少量电力供应,使米诺夫斯基粒子融合为MEGA粒子,而后发射。如果用光了储存分量就不能再发射了,必须回到母舰或基地进行再充能,或者更换已经充满了的Beam Rifle。

E-PACK是将已经完成充装的Energy CAP进行包装作为替换弹夹来使用,以减少时间上的浪费。如果带着E-PACK,即使用尽了Beam Rifle的当前弹药也可以通过更换E-PACK来继续战斗。

 

End.



UC米学01-MAWS01-IF的那些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