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小贴士(134)消费(1)

我们把目光放回两期模型。在Y1=C1+s和Y2+s(1+R)=C2中,我们已经讨论完Y的影响因素A、K和L。所以,从本期开始,我们就来讨论讨论剩下的几个变量。让我们从消费(Consumption C)开始吧!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两期模型中我们学到的公式以及公式的变式:
时期一:Y1=C1+s
时期二:Y2+s(1+R)=C2
跨期预算约束(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

效用最大化:max[U(C1)+ β U(C2)]
欧拉方程:U'(C1)= β (1+R)U'(C2)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边际消费倾向是因为收入变化的消费的变化量。更直观的来讲就是,每变动一单位的收入会导致的消费变动的量。因此,就和边际效用一样,它的表达式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PIH)
持久收入假说讲的是,在新古典主义消费模型里,每个时期的消费被终生收入的折现值所决定,这种终生收入也被叫做持久收入。因此,收入的暂时改变会对每个时期的消费影响很小。
MPC和财富
回忆一下,max[U(C1)+ β U(C2)]。其中,β是消费者的耐心度。如果β=0,代表消费者非常不耐心。如果β=1,代表消费者非常耐心。

在这张图中,黑色的实线和虚线从上到下分别是非常不耐心的消费者的消费曲线,耐心度在0到1之间的消费者的消费曲线和非常耐心的消费者的耐心曲线。下方蓝紫色的柱状图代表了调查过的净财富的密度。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财富的分布。而MPC就是黑色线的斜率。我们可以发现,财富低的人群(柱状图右边)有很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他们的消费曲线是一个陡峭的直线。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越来越小,因为消费曲线变得越来越平缓。这就跟刚才说的持久收入假说就不对应了。以大桥君为例,大桥君大学毕业后开了一家豆沙面包店。在面包店刚起步的时候,豆沙面包店并没有什么人气,因此大桥君的收入并不高。换言之,在这时大桥君属于财富低的消费者。因此,大桥君将自己寥寥无几的收入来购买生活的食材、衣服、通勤费和房租。因为生活拮据,每当大桥君多赚一点钱之后,大桥君就可以增加消费,改善生活质量,比如买车、少吃几顿泡面。因此在这时,大桥君的消费几乎是他的全部收入,他的边际消费倾向非常高。当大桥君的豆沙面包店营业一段时间后,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更久,大桥君开设了分店,从个人经营,一人包干全部变成了管理工人烤面包和收加盟费。最终,经过财富的不断积累,大桥君变成了高收入人群。虽然大桥君的收入高了,但是大桥君车也买了,房贷也还清了,衣服和食物也都不缺。因此,大桥君会将多赚出来的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消费。在这时,大桥君的边际消费倾向将越来越低,不是因为他的消费减了,而是因为大桥君的收入多了,收入Y变大,也就是MPC的分母变大,分数值变小。这就跟持久收入假说冲突了,因为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不管收入怎么变,消费者的消费都不会变。但是在这个例子中,在大桥君收入低的时候,每增加的一点收入都会让大桥君的消费增加。让我们接下来看看为什么持久收入假说并不适用于低收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