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约瑟的答案

2022-02-04 19:06 作者:鹤翼锋翎  | 我要投稿

原作者:宇文珏

转载者注:之所以不放地址,是因为原文找不到了,文章是之前通过一张长图转文字得到的。

 

       李约瑟难题好像挺难的。以我之见,之所以难,是因为历史树、科技树错误,以及概念混淆。

       科技革命中国有的,而且很早,在战国时期。这也是人类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科学与技术可以分开来讲,就像一枚硬币可以正反来看,但实际上是一体的。科学源自于大生产需要,是基于技术、观测、建模、检验的一整套知识。真正的科学起源于天文。真正的数学也一样。应用最广泛的二进制与十进制,或许都是因天文而定。

       文字也主要因天文而创造。原生文字具有垄断性,一个相对互通的文明世界里,最终只有一种原生文字的生存空间,其余都只能是次生文字,也就是音标。因为不需要再创造原生文字了(不排除有极少数原生文字在极为狭小的夹缝中留存至今),使用音标是最方便快捷省事的办法。然而长期来看,音标既不利于凝聚、也不利于传承,很容易走向"溃散"。

       大生产包括工业与农业。两者伴生,交替为主导,推动社会发展。工业甚至早于农业。第一次工业大生产以玉器制作为特色,应用了初级机械化技术。玉器大生产的内在动力正是天文。天文与人文交相辉映。中国拥有玉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瓷器-钢铁时代这几个完整连续的古典工业分期。

       全球农业目前最早的证据是华南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在一万到两万年之间一一这与人类起源的地点比较靠近,人类最有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以东以南方向一一然后从华南向北、南两个方向扩散。中国的农业大生产在华南、华北(长江、黄河)两片多点爆发,北方一度超过南方,又再被南方超越;早期大一统的殷周推而广之∶ 到战国因铁器的运用而大为兴盛。中国有多个适合农耕的中心区域,这是极大的优势。

       经过了源远流长的物候历、天象历时代,中国人构建了以"社坛""建木"为核心的天文-人文系统(天人合一架构),这也是"封建"、"封禅"、"中国"、"华夏"的本义。在文明形成的初期,中国采取了一种相对和平的凝聚机制。唐、虞、夏、商、周等国号皆与天文有关。到战国时,有了四分历,这是可以称为"历法"的东西,所谓"法",即准则。四分历是人类继早期宇宙推演模型《易经》之后的精确推测体系。

       中国属于自生型文明。自生型文明的特征是倾向于生产。因为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人口相互促进,人口一多,就必须依赖于生产一一商贸和劫掠都无以为继。寄生型文明则不可避免地以此二者为必然选项。自生型文明与寄生型文明可以互换,关键在于规模∶ 生产规模和人口规模。当然,在战国时期,商贸和劫掠同样发达。

       战国是推动统一的准备阶段。民族国家以战争这种最高最后的竞争手段尝试着消灭战国。战国的原因则是封建。数百年的乱世之中,天文家们继续聚集于古老的嵩山周边的阳城鬼谷(鬼即晷),思想家们则重新聚集于更加古老的泰山周边的邹鲁大地(稷下学宫)。统一的天文历法为统一的秦汉天下帝国奠定了科学与文化基础。黄帝成为人文共祖一一他是太阳与北极两大天文系统的融合。而诸子百家其实也有共同的天文学源头,他们辩论交锋,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超越战国形态。

       综上所述,战国是工业、农业同时大爆发的时期,天文、人文同时大进步的时期,当然,也是思想大繁荣时期、社会大融合时期一一其题中之义是∶ 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

       不存在所谓的"轴心时代"。约2500年前,只有中国发生了那种情形。"古希腊"是一千多年后层累出来的;宗教领域则份量不够,同样也有很多是垛积的传说。几大宗教中,佛教最早,其他一神教都有受佛教的影响。佛教与羌人可能相关。原始宗教诞生于中国,本为一种"天文-人文"相应的科技-社会活动;殷商坍塌之后,宗教在中国被纳入政治框架,并逐渐西传,形成目前意义上的宗教。寄生型文明需要宗教来巩固自身。

       那个时候的宇宙理论是浑天说占据了上风。最了不起的科学巨匠是张衡。浑天说产生了盘古神话(带有盖天说的遗迹)。

       秦汉天下帝国又孕育着分裂,因为封建化地方化又抬头了。科技、思想文化、乃至组织制度随着匈奴、月氏、鲜卑等等游牧民族沿着古老的玉石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宗教则反向输入。秦汉崩溃之后,次一级的战国模式在中国反复上演,并且周边的寄生型文明也加入了角逐。战国模式像涟漪一样推开了波澜。

       科技革命一般发生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此后科技革命的成果会被压抑?恰恰是因为战国时期对科技革命的成果使用的太过剧烈,人们发现了它暴力不可控的一面,这种警惕与悲观与今天一模一样。因此文明世界的哲人们不再在乎科技发展,反而想着要控制它,大家一方面不得不大肆竞争,一方面又把注意力投向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正如战国杀人如草芥,因此"人"得到了重视。这就是中国后来一直不太重视科技的缘由一一进入战国过早。战国对科技是没有约束力的,大一统政权则拥有这种约束力。大一统宗教也有。

       隋唐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唐朝这个"瞬间世界帝国"推动了文明在整个亚欧大陆的交流,而宗教再一次反向输入。唐朝崩溃,中国主要分化为"新三国"一一北部契丹、女真、蒙古兴替,南部两宋、西部西夏。科技与文化再次昌盛。

       尤其宋代,开启了经典意义上的"近代化"。人文主义之风逐渐吹向亚欧大陆。南欧从伊比利亚半岛开始出现所谓"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复兴的是东方科技与文化(后来的欧洲人将其源头追溯到了"希腊",一些不毛之地)。

       此时,书写、计算、印刷、医药、纺织、钢铁、航海、火药等等技术日趋成熟;机械钟也已发明;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已应用。蒙元震荡了世界也连接了世界,天文历法知识到处流行。商业十分发达,跨国公司已经诞生,蒙元皇帝成为股东。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等所需的知识基础几平已经全部具备。只需要哪个文明再次进入战国阶段。

       亚欧大陆的东方,中国正好进入元明清天下帝国的全新阶段∶农耕、草原、沙漠、山林、海洋五大板块被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面临着当时的历史课题,这个任务总算磕磕绊绊得以完成∶元明清交替之际不再长期动乱,明清皆有长期和平(与此相关的一点是,统治者不约而同都对科技进行刻意打压,尤其满清,中国科技能力迅速退化)。也就是说,战国模式在中国被消解了。"天下"模式终于稳定了。

       亚欧大陆其它地方也呈现这一特征,蒙元帝国留下了一系列次级帝国。包括印度半岛。印度半岛也有它的特点∶是定居文明,但规模略小,很早就陷入了殖民地的境况。

       进入战国模式的,是亚欧大陆的西端∶ 欧洲。欧洲拥有地利,一个比较大的生态龛空间,刚好可以容纳较大的战国形态,不像亚欧大陆中间的草原、沙漠、高山地区,铁器传入之后也可以处理大森林,距离非洲、美洲也近。后面的故事就比较熟悉了。人类的欲望再一次被激发、被解放。

       那种将古代东、西方视为互不相干两条独立发展轴线的观点是不完善的。古代亚欧非之间的陆、海联系比环太平洋圈、环大西洋圈之间的联系要紧密的多。

       李约瑟等所说的,乃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与农业革命同步展开。均应用了大量的中国科技成果)。第二次科技革命赋予了欧洲这种寄生型文明殖民全球的能力,并将全世界又拖入了战国形态,只不过有些是往回退,有些是往前走。

       当然,我们知道,科技具有与大生产紧密相连的本质,一旦自生型文明解除对科技的压制、其力量会被释放。

       以上是我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或曰取消。

       类似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西方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却似乎要衰落了?

李约瑟的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