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帝国余晖之波旁复辟、奥尔良王朝与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时晋升的那些元帅(上)

波旁复辟(1815——1830)

路易十八(1815–1824)


乔治·卡杜达尔,(1771年1月1日-1804年6月25日),原朱安党保皇军首领,1804年,在刺杀拿破仑未遂, 被逮捕之后随即于巴黎被处斩,1814年波旁王室复辟之后,随即被追封为元帅。
.

让·维克多·马里·莫罗(1763年2月14日-1813年9月2日),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莱茵河军团司令,霍恩林登大捷的法军总司令,在由于各种原因出逃美国后,又在1813年即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加入了俄军,在德累斯顿战役中被大炮击中,后不治身亡,1814年被追封
.

古瓦尼公爵弗朗索瓦-亨利·德·弗朗克托(1737年3月28日——1821年5月19日),原莱茵地区保王军首领,1816年进封元帅
.

费尔特雷公爵亨利·雅克·纪尧姆·克拉克,(1765年10月17日——1818年10月28日),拿破仑时期和复辟时期先后担任战争部部长,在1809年成功挫败英国入侵荷兰的行动,更是让他被皇帝封为费尔特雷公爵。1816年进封元帅
.

伯农维尔侯爵皮埃尔·里埃尔,(1752年5月10日——1821年4月23日),第一共和国时期先后担任过柏林和马德里大使,帝国之后被封为伯爵和参议员,1816年进封元帅
.

维奥默尼侯爵夏尔·约瑟夫·海辛特·杜霍克斯,(1734年8月22日——1827年3月5日),1791年大革命爆发后,随即移民俄国,并且加入了俄军,在苏沃洛夫之前担任过意大利俄军司令,1816年进封元帅。
.

劳里斯顿侯爵,雅克斯-亚历山大-贝尔纳-洛,(1768年2月1日——1828年6月11日),拿破仑在军校时期小一届的学弟,长期担任过前者的副官,之后又历任各种重要职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1812年入侵俄国期间,成为了前去与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元帅会谈的法军代表,1823年进封元帅
.

莫里托伯爵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里托,(1770年3月7日——1849年7月28日),无论是在大革命战争中的苏黎世系列战役还是在帝国征战中的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中,他都表现出了优秀的防御战指挥才华,曾经担任过波美拉尼亚总督,1823年进封元帅

查理十世(1824–1830)

.

霍亨洛厄-瓦尔登堡-巴尔滕施坦因亲王路易·阿洛瓦,(1765年8月18日——1829年5月30日),作为德意志贵族,他早年却是在法军中服役,后来大革命爆发后,他先是参加了保王党军队,然后又回到了奥地利军队中服役,特别是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中,他参加了几乎每一次战斗,在拿破仑倒台后,他选择加入了法国国籍,紧接着又参加了1823年的西班牙内战,1827年进封元帅
.

梅松侯爵尼古拉-约瑟夫,(1771年12月19日——1840年2月13日),从大革命一直到拿破仑战争,他都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军事才华,并且还因为在1813年到1814年之间的战役中的表现被拿破仑封为伯爵,可是他在百日王朝时期,选选择了对波旁王室效忠,迈松是在审判内伊的军事法庭中宣布无权判决他的人之一,此后内伊就在贵族院受审,而迈松则被降级为马赛第八军区司令。1817年他被封为侯爵。之后的岁月里,迈松延续了其杰出的军事生涯,希腊独立战争时期,在1828年指挥摩里亚半岛的远征军对抗易卜拉欣帕夏,最后在1829年归来时被查理十世提升为法国元帅。1829年进封元帅
.

布尔蒙伯爵路易-奥古斯特-维克托·德·盖纳,(1773年9月2日——1846年10月27日),大革命期间作为狂热的保王党,先后投入了旺代以及孔代军团等保王党军队,并且在对抗共和军的战斗中表现优异,拿破仑执政时期虽然一度因为被怀疑参与过圣尼凯斯街的爆炸自杀案而坐牢,但是在出狱之后,立刻就跑到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战的法军部队中,并且成为了师级参谋长,后来更是因为参加了1814年法兰西保卫战而成为少将,拿破仑第一次逊位后,复辟的波旁王族待布尔蒙甚厚。当拿破仑于1815年逃离厄尔巴岛的消息传来时,布尔蒙正在贝桑松为内伊元帅效劳。其时并未叛逃的布尔蒙被怀疑操控着一个间谍网络,于是没有得到皇帝起用,但内伊、热拉尔和穆顿为他做了担保。尤为甚者,热拉尔将军声称他信任布尔蒙,敢用人头担保。因此,布尔蒙当上了热拉尔的第四军的一个步兵师长,但是他竟在利尼之战前夕携作战计划投向普军。即便是身为法军的敌人,布吕歇尔将军也瞧不起这种人,他顾不得布尔蒙会不会德语,就当着后者的面对别人说,布尔蒙戴着白色帽章还是三色帽章根本无所谓,无赖永远都是无赖。
拿破仑第二次退位后,布尔蒙又在波旁王室面前吃香了。那年年末,他在对奈伊的贵族院审判中充当重要证人,告诉贵族院为何内伊要倒向拿破仑。实际上,布尔蒙给出的证词很可疑,而内伊元帅激烈地指责他在说谎。最后,内伊被判处枪决,而布尔蒙则继续参加对博奈尔将军的另一场审判——博奈尔最终被剥夺军衔和驱逐流放,在判决执行之前就于监牢里郁郁而终。1830年,布尔蒙晋封为法国元帅。路易·菲利普掌权后,布尔蒙拒绝向他效忠,反而妄想在旺代再掀起一场动乱。事情失败后,他跟随查理十世流亡英国。法国国内对他进行了缺席审判,判处他死刑,不过在1840年的大赦后,布尔蒙又回到了法国

七月王朝(1830——1848)

路易·菲利普(1830–1830)

.

热拉尔伯爵艾蒂安·莫里斯,(1773年4月4日 ——1852年4月17日),从大革命一直到帝国前期,他曾经长期保持着同贝尔纳多特元帅的密切合作关系,先后担任过副官和参谋长,一直到后者前往瑞典成为王储,热拉尔才开始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从半岛战争开始,一直为皇帝服务到了滑铁卢,1830年七月革命后,他随即被路易菲利普任命为战争部长,然后进封元帅,后来更是担任过首相等职,但是他最辉煌的时期还是当属率领法军增员了比利时的独立战争
.

克洛泽尔伯爵贝尔特朗,(1772年9月12日—— 1842年4月21日),作为第一帝国将帅中的后起之秀,他的军事生涯也是紧紧尾随在元帅中的年轻人马尔蒙,先后参加了平定伊利里亚地区,以及远征西班牙的战役,在血雨腥风的半岛战场上,他最精彩的表现无疑是1812年的萨拉曼卡战役,在法军全线败退之际,正是他挺身而出,挽救了几近大损的法军,在拿破仑退位和复位期间,他都选择了为皇帝服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后克洛泽尔逃亡了美国,第二年一个战争委员会在克洛泽尔缺席的情况下宣判了他的死刑。1820年克洛泽尔获得了一份特赦,返回法国后他继续自己的军事生涯,并在1831年如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预言的那样成为了法国元帅。
.

格鲁希侯爵埃曼努尔,(1766年10月23日-1847年5月29日),尽管作为历史悠久的法国贵族的一员,他却偏偏成为了大革命中的一员急先锋,从旺代地区的叛乱再到莱茵河地区,他一次次的在指挥骑兵方面展现出了优秀的才华,虽然因为和莫罗的友谊一度让其遭受到打压,但这并未妨碍到他继续在第一帝国时期大展身手,弗里德兰、拉布、沃尚……在一系列的战役都纷纷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1815年的滑铁卢,他却因为皇帝的甩锅而饱受了数百年的不白之冤,不过,值得赞扬的是,当他得知法军在滑铁卢战败的消息时,格鲁希马上就让部队撤退,作为后卫军延缓联军的前进步伐,并给予了其他法军重新集结的时间。回到巴黎后,格鲁希将部队交给了达武元帅指挥。皇帝第二次逊位后,自知处境不妙的格鲁希预先逃离了法国。不出所料,路易十八在7月24日颁布的钦犯名单中,格鲁希属于重犯。逃到美国的格鲁希暂居于费城,后来在1819年被特赦,次年回国。10年之后,路易-菲利普政府恢复了他的元帅军衔。
.

洛鲍伯爵乔治·穆东, (1770年1月21日——1838年11月27日),作为一员优秀指挥官,此人却是以长期担任拿破仑身边的副官而闻名,直到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才开始大显其勇将的一面。
兰斯胡特战役(CV6900158)中,法军面对已经抢先入城并在伊萨尔河桥梁上布下坚强防守的奥军久攻不下,拿破仑于是派遣穆东去将其占领,率领第17战列步兵团的掷弹兵部队的穆东一枪不发冲上着火的桥梁,一路杀入并占领该城。穆东这次优异的表现使拿破仑一语双关的说:“我的绵羊是一头狮子”(在法语中mouton(穆东)即是绵羊的意思)。
在阿斯佩恩-埃斯灵战役中拿破仑命令穆东率领近卫军燧发枪兵去支援在埃斯灵苦苦支撑的拉纳元帅。到达那里并意识到单纯的防守并不能挽回危局后,他又同皇帝的另一名副官——让.拉普将军一起在违背拿破仑命令的情况下带领5个营的近卫军大胆的向已经占领该村的大批奥军发起了白刃冲锋,惊慌失措的奥军迅速被赶出了村外,此举不仅使法军重新占领了埃斯灵,而且还震慑住了卡尔大公,为法军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退守洛伯岛时,穆东被子弹击伤,不过他在战斗中果敢的行动不仅没有受到拿破仑的责备,反而被册封为帝国伯爵。
1815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来后,穆东再次成为皇帝的副官,之后又在北方军团负责指挥第六军。他率领该军参加了林尼和滑铁卢战役。6月18日下午4时30分,部署在普朗尚努瓦方向的穆东第六军遭到了数倍于己的普鲁士人的进攻,但在之后赶到的近卫军的配合下,他们直到9时才让占据绝对优势的普军占领该地。
战争结束后,作为俘虏,穆东被送往英国。新成立的法国政府虽然宣判穆东有罪,但却无法惩罚远在英国的他。被释放后的穆东移居比利时,直到1818年他才获准回到法国。1828年至1830年,他作为自由主义者当选为众议院议员,1830年,他参加了七月革命,担任国民警卫队指挥官。为了奖励他对路易-菲利普国王的贡献,他在1831年被封为元帅,同年他被封为法国贵族。
.

瓦雷伯爵西尔万-夏尔, (1773年12月17日——1846年8月15日),在半岛战争中开始崭露头角的年轻人,1808年被派往西班牙军团,开始在围攻萨拉戈萨的拉纳元帅麾下指挥围城炮场。1809年晋升准将,并在絮歇将军的第三军中指挥炮兵。来年,瓦莱参加了一系列的围城战,包括莱里达、梅基嫩萨和托尔托萨之战。同年他还被任命为炮兵学校校长,但他实际上还要留在西班牙。1811年的瓦莱十分忙碌,先是受封为帝国男爵并升任少将,然后又着手围攻塔拉戈纳。他在年底参加了巴伦西亚围城战,1812年时参与围攻佩尼伊斯科拉。在法军继续鏖战西班牙之际,瓦莱为加泰罗尼亚和巴伦西亚布防。最后法军终于被迫撤出了半岛,但瓦莱成功地将炮场带回了法兰西,而没有损失火炮或其他装备。这一功劳为他赢得了帝国伯爵的头衔。
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波旁王室继续让瓦莱在斯特拉斯堡任职。不过在百日王朝期间,瓦莱转而支持皇帝。他被任命为万塞讷的预备炮兵副司令,6月份时又指挥炮兵保卫巴黎。拿破仑第二次退位后,波旁王室并没有迁怒于瓦莱将军,而是将他选入一个负责改组炮兵的委员会。此后,瓦莱的军事生涯再创辉煌,最后在1837年被派往阿尔及利亚,并受封为法国元帅。1837年进封元帅。
.

塞巴斯蒂亚尼伯爵奥拉斯-弗朗索瓦-巴斯蒂安·塞巴斯蒂亚尼·德·拉波尔塔,(1772年11月17日——1851年7月20日),从第一次意大利战役开始便开始追随拿破仑的从龙老臣,虽说1801年和1806年先后担任过两次法国驻土耳其大使让他一度远离了热血的欧陆战场,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1807年,在他杰出的组织下土耳其人成功击退了英国人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为了表张他的功绩,他被授予了大鹰级荣誉勋章,紧接着他又先后参加过了半岛战争,还有1812年俄国远征,官阶和贵族阶层也是在步步高升,不过在远征俄国的时候,他却是倒了大霉,因为连连遭到哥萨克突袭,一些士兵给他起了个“袭击将军”的外号,以讽刺他行军过程中很少做适当的侦查,以至于那么容易被敌人袭击。1815年,当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重回法国时,塞巴斯蒂亚尼再次回到了拿破仑身边。不过他只在国民自卫队里得到了一个职务。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后塞巴斯蒂亚尼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一直到七月革命的时候,他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作为第一帝国的老臣,在将路易菲利普推上王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者为了表示感谢,在成为国王后,先后任命他为海军部长与外交部长,1840年更是进封元帅
.

埃尔隆伯爵让-巴蒂斯特·杜洛埃,(1765年7月29日——1844年1月25日),从奥斯特里茨到图卢兹,他几乎参加了帝国时期的所有重大会战,先后担任过巴伐利亚总督与西班牙方面的南部方面军,波旁复辟后,埃尔隆受到厚待,成为了圣路易骑士并获得了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不管怎样,他没有忘记他军队的老上司,当埃克塞尔曼因拒绝服从波旁命令被捕时,埃尔隆组织了军事会议宣称他无罪。同时,他还与拉勒芒和勒菲弗-德努埃特密谋,1815年3月21埃尔隆被捕,关押在里尔城堡,但很快就被释放。
复辟后的拿破仑封埃尔隆伯爵为法国贵族,在即将开始的比利时战局中给了他第一军的指挥权。很不幸,在林尼和四臂村战斗中,他的军由于两份矛盾的命令而奔波于两个战场,未投入一场战斗。无论埃尔隆伯爵的军投入到那个战场,都会改变接下来几日的命运甚至整个战争的结果。不管怎样,他的军在滑铁卢全部投入了战斗——他带领他的人占领了拉海圣。后来,埃尔隆伯爵和部下撤到了卢瓦尔河。
被波旁剥夺公民权利的的埃尔隆伯爵先逃到了慕尼黑,接着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定居,他开了一间咖啡小旅店。法国国内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判处了他死刑。
1825年埃尔隆得到了查理十世的原谅,返回了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中,作为第一帝国老臣的他自然站在了革命派一边,随即在1831年11月19日于被授予法国贵族称号,1832年,他受命前往南特指挥一个师,并且成功镇了当地人的一场叛乱,并逮捕了贝里公爵夫人。1834年,埃尔隆被任命为阿尔及利亚总督,1835年回国,两年后选择退休。1843年4月9日被授予法国元帅的头衔
.

伊斯利亚公爵托马·罗贝尔·比若·德·拉皮科纳里,(1784年10月15日——1849年6月10日),在半岛战争中,因为军功一路被晋升为少校,拿破仑在1814年逊位后,比若被复辟的波旁王室提拔为第十四团上校团长,他只花了10年就晋升到了这一位置。当拿破仑从流放中归来,建立百日王朝时,他把比若给撤掉了,理由是比若不过是仰赖前届政府的恩宠才得以晋升。幸好,絮歇元帅、热拉尔将军、贝特朗将军和格鲁希将军都出面为比若辩护,恳请皇帝收回成命。于是拿破仑恢复了比若的职位,还授予他指挥官级荣誉军团勋章。回到现役后,1815年6月,比若上校在絮歇的阿尔卑斯军团中服役。继在康弗兰之战中取得出色表现后,比若又在穆蒂耶和洛皮塔勒作战,只率1,800人就击退了10,000名奥军,还俘虏了不下900人。拿破仑第二次退位后,比若被停职,于是他回到佩里戈尔,在自家的地产上料理农务。1830年,路易·菲利普上台,恢复了比若的军职,并提升他为将军。此后,比若曾在阿尔及利亚作战,于1843年晋封为法国元帅。1843年进封元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