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15 | 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2022-06-04 10:48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01 背景介绍 

《柳林风声》的剧情:富有而喜欢炫耀的蛤蟆,痴迷汽车,但是因为驾驶技术不过关导致它经常出事故。于是他的朋友河鼠、鼹鼠和獾决定帮助他。 

他们决定先把蛤蟆软禁在蛤蟆宫里,有一天蛤蟆趁机逃脱了,在逃跑的路上看到了别人的汽车停在路上便情不自禁的开走了并且出了事故。 

后来蛤蟆入狱到逃狱发生了一系列故事,最后被河鼠从河里救了上来。在后来河鼠、鼹鼠、獾和蛤蟆齐心协力赶跑了占领了蛤蟆宫的黄鼠狼和雪貂,重新住在了蛤蟆宫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开篇:重新回到蛤蟆宫里蛤蟆一直无精打采,河鼠和鼹鼠带他去苍鹫那里进行心理咨询。

全书大概讲了两件事:1)人格的三种状态,2)四种人生态度和观点。 


02 人格的三种状态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三部分组成。 

① 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

在刚出生时,婴儿有几种基本的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一生的行为。  在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和小时候一样的行为和感受,比如当我们愤怒时,我们会通过怄气,撒泼,咆哮等方式释放情绪。当我们悲伤时会通过大哭来释放情绪。 

② 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

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从出生起就开始不断地学到父母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中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让我们对之后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比如挑剔型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也是易怒,严厉,挨批评人的。当我们评价,指责,挑剔时就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我们可以把这个“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③ 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

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 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人类演化的千百年里,这三种状态在成功的人生里都是必须的,每种状态都对生存有价值。但是“成人自我状态”比较特殊。 

在“儿童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时的感受和情绪,而这些并不能带来新的东西。 

在“父母状态”时,我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在这两种状态中,我们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并且想证明给别人看。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只有在“成人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觉得困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那是我们从小练习到大的“本能反应”。 

没人能强迫我们进入我们的“成人状态”,别人只能鼓励,就想苍鹫鼓励蛤蟆一样,只有我们自己决定是否进入“成人状态”。 

所以没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我们,可最后,是我们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要接受这一点很难。 


03 四种人生态度和观点 

作者认为我们童年时采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决定了之后人生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让我们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① 我不好,你好 

书中把这种状态比作一个叫做“PLOM(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会用自怜“攻击”自己。

觉得自己总是最倒霉的一个,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努力了却还是会与目标背道而驰。 


② 我好,你不好 

书中把这种状态比作一个叫做“NIGYYSOB(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的游戏。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他们会对别人评头论足。 

比如在工作中,上司发现下属犯了错会大声训斥下属,甚至对下属大声咆哮。 

在生活中,严苛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说“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或者“你怎么敢!”。这会让孩子自卑或自责,孩子慢慢的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觉得父母高人一等。 而这样就会加强父母的道德优越感。 

在这个坐标状态的人都处在父母状态,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这类人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③ 我好,你也好 

真正有利于自己的状态是“你好,我也好”,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书中没有具体解释这种态度会做什么游戏,也没有具体表现的样子。 

只是说蛤蟆不再觉得周围都是迫害他的人了,他开始对朋友们的生活充满兴趣,也可以顺应生活了。蛤蟆说他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消沉的样子,因为那可以提醒他不要再次滑落到生活边缘。 

处在这个坐标下的人大概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所谓的高情商,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 

他们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04 尾巴 

心理咨询师不会给出解决方案或者答案,而是会引导咨询者自己去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们进入“成人状态”。 

每次苍鹫在跟蛤蟆做咨询的都会一直问蛤蟆:“你觉得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这就是在引导蛤蟆去意识到自己是处于“儿童状态”还是“父母状态”,只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处于什么状态,才能决定自己是否进入“成人状态”。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15 | 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