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MFA考研考点:如何看待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

2018-11-13 11:32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如何看待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官方媒体自己制作的体制内纪录片除新闻简报式的纪录片外,大多为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和宣传色彩的电视专题片或形象化政论片,鲜有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文化交流的。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作为体制外纪录片,中国的独立纪录片人制作的纪录片则主要聚焦于边缘群体、游走于底层,并频频在国外的各种纪录片展映活动中获奖。而这类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往往是负面的,与贫穷、愚昧、无奈、挣扎相连。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来进行跨文化传播,使它们走出国门并受到境外主流播出机构的欢迎。如1979年,作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日本NHK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丝绸之路》,一经播放即引起全球轰动,令不少当时的海外人士对中国的美丽和多彩文化印象深刻。此后,中日进行了多次纪录片联合摄制的合作活动,为长城、长江、黄河这些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主题表征制作了纪录片。

198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与英国、中国香港地区的影业公司联合拍摄系列纪录片《龙之心》(The Heart of Dragon,共12集每集50分钟),内容包括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这部片子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BBC四频道(Channel-4)等80多个电视、教育机构播放,而且被一些人类学博物馆收藏作为了解中国的教科书。1990年,英国导演菲尔·阿格兰花费5年时间在云南摄制了系列纪录片《云之南》,以丽江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为题材,展示当地那种质朴、坦诚、温暖的人际关系。这部纪录片为中国的对外宣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循着《云之南》的故事来到中国、来到丽江,由此,丽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成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游人如织的旅游盛地。

200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和BBC合作拍摄了《美丽中国(Wild China)》六集纪录片,这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记录片,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魅力。这些中外合拍的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增进了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了解,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国际纪录片创作的某些新理念新手法。

2008年,纪录片《西藏一年》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片在全球50多个国家热播,让世界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副总干事格勒在评价纪录片《西藏一年》的影响力时说:“一部影片的影响,超过100本书和100次讲演。”所以,通过纪录片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覆盖面,于无形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对于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纪录片为传播中华文化,拓展中华文化有国际影响,保证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重要途径。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后,纪录片成为中国国家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十分重视纪录片的发展,出台扶持纪录片发展的政策,力促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和纪录片的国际化、产业化。2010年,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传播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产业,纪录片产业被提升至国家文化战略高度。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同时开播。

2010年底,国务院新闻办筹拍了《中国国家形象片一一人物篇》,并于2011年1月17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力图向世界呈现一个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形象。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海内外,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公共话题,将纪录片从小众引向了大众,也对国内纪录片行业起到了引领作用,目前已行销至全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这部纪录片己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美食纪录片,它通过讲述一个个普通中国百姓与食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的古老智慧一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塑造了更为鲜活的中国形象,是我国国产纪录片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范例之作。


中传MFA考研考点:如何看待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