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MFA考研考点:中国纪录片走出去遇到的问题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遇到的问题:
①进入国际市场传播的纪录片数量不足
与美国、英国、法国等海外纪录片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拥有丰富的纪录片资源和题材,近年来国产纪录片总产量持续小幅增长,但能进入国际纪录片市场的所占比例很小,一直米能在世界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②题材单一、制作和策划水准尚待国际化
中国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体制内纪录片在题材上多偏重于《郑和下西洋》、《故宫》、《圆明园》等历史、文化、文献类纪录片,而国外市场较为关注的自然、动植物、环保等生态题材的片子较少。
而同时,大量国内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的作品则大多通过反映边缘、弱势群体、少数民族以及社会阴暗面之类的题材参加一些国外的纪录片展映活动,甚至拿回大奖,如徐童的游民三部曲《麦收》《算命》《老唐头》就是以妓女、算命先生、乞丐、流浪汉、残疾人为拍摄对象。例如,1997年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不仅获得各种纪录片奖项,也获得了全国广泛的关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纪录片作品的镜头偏向于弱势群体。
他们的作品虽是中国底层的真实纪录,但很难向世界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全面的中国,有些片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给国家形象塑造和提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很多对外传播的纪录片制作和策划水平距离国际水准还有较大差距,故事性、可视性、生动性不强,有的片子不太会用影像语言讲故事,大多片子不能直接进入海外市场,需要进行重新剪辑和调整。
如迈克·摩尔的《华氏911》中,在美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机的情况下,导演通过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度假的一系列快节奏、幽默的画面中,密不透风地将布什的无能和其对布什的嘲弄表达出来,尤其是布什充满孩童气的伐木、遛狗、做鬼脸的画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极具逻辑性和说服力。《华氏9·11》投资600万美元,票房高达2.3亿美元,还获得了2004年度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可谓是高回报,是很多很多好莱坞故事大片也望尘莫及的。在迈克·摩尔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科伦拜恩的保龄》中,导演试图追寻美国*械泛滥的根本原因。现时超过两亿的*械流通于美国家庭,而且大部分落入白人手中,他们藏械的理由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但可能身藏攻击性武器反而引起他们的忧虑不安,有些人要将手*放在枕头下方能入睡。最极端的例子是,他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己而先发制人,造成不少*杀案件:校园*击案等报道屡见不鲜。谁为发生的悲剧负责,究竟又是什么导致了不断发生的流血冲突和无人性的屠杀,难道是美国人天生倾向于暴力?影片把俄克拉荷马爆炸案和科伦拜恩高中屠杀案中涉及的有关人员的采访片段与新闻报道、演讲,以及一个16岁男孩买走一家商店中所有弹药等种种和流血暴力事件有关的片段交织剪辑在一起,逻辑严密地显示出*支泛滥的根源一一恐惧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的精神中。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解决策略:
①以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讲述百姓生活;细分全球市场
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美食背后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具体故事来构建全片,湖北嘉鱼珍湖上的挖藕兄弟、香格里拉到原始森林里寻找松茸的单珍卓玛母子、云南大理腌制邓诺火腿的老黄父子、东北查干湖上经验丰富的老把头等,来表现中国各地美食传统技艺的传承与衰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亲情。《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该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相关,体现在普通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价值观、对文化与社群关系的理解之中,中国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普通百姓的人性故事中。
相对于电影电视剧市场,纪录片市场要更专业更谨慎。生活化路线的纪录片综合频道,最愿意选择旅游、美食、生活科技、明星传记等类型的纪录片,较为严肃的纪录片专业频道,更愿意选择历史、文化、科技、人物类的纪录片。如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等,最看重地理、动物、自然历史、探险、科技类的纪录片。
②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规范化表达
这要求我们的纪录片要用世界通用的影像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在生产、制作和发行的各个环节,采用国际通行标准,以增强其国际流通性。有时可同时制作国际、国内两个版本。国际版本的制作要做到本土化文化内核和全球化包装路线的结合,在叙事手段、话语方式和节目样式上遵循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寻求更易被海外受众接受的传播策略。
《舌尖上的中国》里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富有悬念的故事,比如吉林查干湖上77岁的鱼把头石宝柱老人带领村民到冰面上捕鱼,解说词告诉观众如果定位不准,会导致几天打不到鱼,这像一场依靠经验的赌博,焦虑和紧张弥漫在冰面上,他的判断是否正确,到底能捕到多少鱼呢?这种悬念被反复渲染,观众被鱼把头这次冬捕宄竟命运如何而深深吸引。如纪录片《美丽中国》通过纪录中国大地上的动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让西方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千年以来“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观念。
央视“春晚”现在早已成为中国人过春节时不可缺少的新民俗,中国当代具有全民性和标志性的文化表达。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选题,也是容易激发外国观众兴趣的选题。纪录片《春晚》的国际版通过浓缩“春晚”背后的故事,为全球电视观众呈现出春节联欢晚会背后许多真实生动的中国人形象和故事。

③对外传播渠道与合作方式的拓展
拓展传播渠道和平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是纪录片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一环。
央视纪录频道已经和BBC、NGV、ITV、NHK、KBS等国际知名电视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与全球100多家国际纪录片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他如全球各大电视节、电影节、纪录片教学交流、学术研讨、民间交流等也是传播中国纪录片、获得机会、获知相关信息的方式。
其中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MIPTV)是国际公认的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电视节,而其中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大会(MIPDOC)则是其中著名的纪录片展示交易平台。
另外,随着网络媒体和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众接触信息的重要通道,应充分地发挥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加强纪录片与观众的交流平台建设,扩大纪录片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为纪录片的传播搭建基础。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纪录片的网络影展及评比,通过微博让纪录片创作者与观众建立互动,让观众参与从选题到创作的整个过程,增强纪录片制作方与观众的沟通性。
④进行针对性包装
多语言翻译和合作改编是常见的两种包装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的同时就迅速翻译了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四种语言,并将多语言版本样片提供给客户,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合作改编是针对专门市场,对节目的内容重新编辑组合、调整讲述方式和时间长度,译配相关外语,形成新的节目版本,新版本节目往往更具国际风格。《故宫》的2集国际版《解密紫禁城》、《再说长江》的6集西班牙语国际版《长江》,以及最近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改编的52分钟《春晚》国际版《透视春晚》,都是典型的合作改编案例。成功的合作改编,将使节目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播放平台,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⑤培养优秀的纪录片人才
纪录片具有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传达真实的特点,纪录片制作人更应该是所拍摄内容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例如英国BBC自然历史部的不少自然题材制作人本身就是生物学博士和研究员,这使得纪录片的内容更科学、严谨,增加了纪录片的感染力。同时,为了能更多地吸引观众,纪录片人需要在叙述方式、技巧、风格、思维模式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因而,纪录片的创作者一定是综合因素最全面的人,他们既要是好的记者、调研者、观察者,也须有好的文学素养,同时对摄像、音乐等领域都应有所精通。以拍摄了世界著名纪录片《海洋》、《迁徙的鸟》、《微观世界》的导演雅克·贝汉为例,他在每一部纪录片拍摄之前都会花多年的时间对拍摄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收集资料,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人士。拍摄时会集合最先进的拍摄技术和最优秀的拍摄团队,力求做到还原真实及可看性。《微观世界》使用显微技巧拍摄,整个筹备时间长达20年;《迁徙的鸟》历时4年,耗资4000多万美元,600多人参与拍摄,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动用了一批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海洋》从筹备到完成,前后有7年的时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了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0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