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码字3——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
这个就只有题目是给定的,其他都是自己想的,但是写的不好,就先这样,以后能力上去了再改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
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社区为民、惠民、安民的作用,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社区是居民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一个载体,也会社会的缩影。社区的安定和谐,关乎到居民乃至整个社会。
“加强社区为民,惠民,安民作用,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理念。从中不难看出,社区是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一个关键载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社区的安定和谐,不仅关乎到全体居民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2、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受到人际关系、资源利用、文化信仰等方面因素影响,难免会使居民之间产生摩擦与冲突。小则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恶化,连带家庭其他成员牵连其中,大则影响其他家庭,对社区的团结和谐造成威胁。社区无小事,矛盾的化解,对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对社区和谐氛围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到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差异、资源分配倾向的不均、生活方式节奏的不同等因素影响,难免会在社区中产生不少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不但会造成邻里关系的冷漠与恶化,并且还会扩散至整个社区,对社区的安全、团结造成威胁。社区无小事,矛盾的有效化解,对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的提升,对社区和谐氛围的建设有着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
3、畅通沟通渠道,预防矛盾的产生发展。多倾听居民的述说、多沟通交换各自想法,能更好的了解居民的急难愁盼,能有效的预防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为此可以经常组织居民、物业、居委等多方的会谈,就目前社区的困难、矛盾进行谈论,在矛盾还没有扩大、加深前,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把影响降低。
畅通沟通渠道,预防矛盾的产生。“车子多而位置少”,“垃圾多而人员少”等 ,这些都是矛盾的常见点,同时也是纠纷的高发地,其背后凸显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此有些社区通过开场座谈会、日程会谈等活动,召集物业、居民、居委各方参与,大家畅所欲言,在沟通交流中,把需求说明,把问题说透,把工作说清,化解各方的心里疙瘩。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集中地,需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切实了解居民的多元需求,重点聚焦居民的急难愁盼,做到工作“走”在矛盾前,有效降低矛盾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方能使社区变得更加宜居与舒适。
4、及时发现处理,持续做好后续跟进工作。对矛盾纠纷的置之不理,会导致矛盾影响从个人扩大至家庭之间,从家庭扩展到社区,造成社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疫情期间,部分社区就因为疫情防控不到位、生活物资无法得到保障等因素,产生一些邻里仇恨,互相敌视,因没有及时妥善解决,引得集体居民的怨声载道。及时处理,防止矛盾的火苗愈演愈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不仅需要深入第一战线,及时发现堵点,进行必要的疏通;还需要加强后续跟进工作,防止矛盾纠纷的死灰复燃。
及时发现、有效处理,阻断矛盾的发展与恶化。矛盾得不到足够重视,纠纷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导致问题影响范围的扩大、伤害程度的加深。疫情期间,部分社区因管理能力不足、服务缺失等因素导致防疫落实不到位,使得居民生活陷入困难,涌现出“哄抢物资”,“邻里仇视”等矛盾和纠纷,甚至出现居民聚集抗议的极端情况。因而能否及时处理好、化解掉矛盾,是推动社区安全和谐建设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可以发展一批新的基层调解员,深入基层开展巡察工作,为及时发现矛盾打下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开展知识与工作技巧的培训,提高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为有效化解矛盾打下理论基础。及时发现堵点、痛点,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防止其进一步升级恶化,还居民一个安心、放心的港湾。
5、完善治理体系,防止矛盾的复燃。无论是防止矛盾的反复无常,还是为调解工作提供指导方针,抑或是推动社区的长治久安,都需有完善的治理体制作为支撑。建立健全矛盾调解评价体系,在肯定调解工作成效的同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从而能更好的化解矛盾;建立健全调解服务跟进体系,通过观察服务对象在调解完后的情况,在确认调解是否有效的同时帮其巩固调解成效,防止矛盾的复燃。建立健全矛盾调解程序化体系,对矛盾产生、调解过程、处置结果、评估跟进、归档整理等步骤进行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加调解工作的信度、效度,使居民能心悦诚服,矛盾才得以化解于无形。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在一次次调解实践中,在一个个矛盾化解中,不断创新完善治理体系,为调解工作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6、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政,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是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的有效举措,是构建社区和谐安宁的必要条件,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要求。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这是提升居民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有效举措,是构建社区长久和谐与安宁的前提条件,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检验”,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