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VS二郎神:以前打不过你,现在略胜于你
在明代百回本《西游记》问事前,二郎神一直都是孙悟空、齐天大圣等猴类的噩梦。
元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没有交手,但在收伏猪八戒一回二人有过接触。孙悟空与猪八戒赌斗,结果孙悟空“筋力俱虵”,而猪八戒却“精神越显”,二郎神见孙悟空敌不过妖,就放细犬,结果细犬将猪八戒“一口咬番”。
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因齐天大圣偷盗金丹仙酒,二郎神奉命捉拿。通天大圣、齐天大圣、耍耍三郎三兄弟与天兵对抗,都战败被擒:
[耍耍三郎云]:“不干我事,是俺二哥做的勾当。”
[通天大圣云]:“天兵势大,神力威严,俺神通浅短,独力难加。敌不住神兵,可怎了也!”
[齐天大圣云]:“看了二郎真君法力威猛,吾神近不的他,走走走!”
[齐天大圣云]:“上圣可怜见,小圣误犯天条,望上圣宽恕小圣这一遭者!”
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的古本西游故事:“天王遣太子木义与大力鬼,往请二郎神领神兵围花果山,众猴出战皆败,大圣被执,当死,观音上请于玉帝,免死,令巨灵神押大圣,前往下方去,乃于花果山石缝内纳身下截,画如来押字封着。”
历代《搜山图》中,猴子也是二郎神的标配猎物。
与世德堂本《西游记》同时期还有一部作品《二郎宝卷》记载,孙悟空把二郎神的母亲云华仙女压在山下,二郎神劈山救母,又把孙悟空压在山下解恨:“拿住孙行者,压在太山根。总然神通大,还得老唐僧。”
无论哪个版本,孙悟空都不是二郎神的对手。
但百回本《西游记》的孙悟空很牛,“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能战平二郎神的孙悟空的确厉害。法天象地对战的情节也很精彩,86版剧本写了,但没拍,技术确实跟不上,浙版拍了,但不好看。
原著中,法天象地的造型吓到了花果山群猴,导致梅山六兄弟趁机出手,把孙悟空部下猴兵打得七零八落。孙悟空看老巢危急,无心恋战,所以才使用七十二变跑路。86版剧本写了孙悟空跑路的原因,但还是没拍,从而造成了孙悟空打不过二郎神的错觉。
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七十二变斗法, 86版剧本写了,但不好拍,所以改动很大。比如二郎神没有变鹰,而是直接用弹弓打麻雀,也没有变灰鹤捕捉悟空变的水蛇。
孙悟空变麻雀的镜头,是剧组先拍了一块大石头的空镜头,然后把猴子在蓝幕前面拍出来,让演员做缩身的动作,再用特技把他变小,最终变成鸟那么大。然后用胶布把鸟的两条腿粘在那块大石头上。这一粘上,鸟就直在那儿扑棱扑棱,然后我赶紧拍。拍完以后,胶布拿掉,这只鸟就回归大自然了。几个分镜头后期一合成,就出现了观众看到的:孙悟空先变小,变成一只鸟,二郎神再一举弹弓,鸟随即变成孙悟空飞走了。整个过程还是比较连贯的。
孙悟空变鹚老(又称秃鹙(qiū),中国古代南北均有分布)、二郎神变海鹤(江鸥)的镜头,剧本中有,但没拍。随后,道具人员买来一条鱼,拍它在草地上蹦、在水里游。再按着鱼扑腾的角度,让孙悟空在蓝幕前面做动作,在镜头前把他缩小再缩小,叠化变成鱼。接下来,水塘里又出现了二郎神变化的一只吃鱼的鹭鸶(剧本是鱼鹰)。鹭鸶是动物园里找的,又搞了块蓝幕,把鹭鸶放在蓝幕前面拍摄。抠像后,这只鹭鸶就“合成”到了水塘里。遗憾的是,通过ADO特技一合成啊,就是两维的效果,看着比较假,搞的鹭鸶像纸片儿一样。几秒钟的鹭鸶镜头过后,水里又出现了孙悟空变成的一条水蛇,这是道具人员买来的一条真蛇。
后来,孙悟空又变成了一座土地庙儿,被二郎神识破。这个庙做的比较假,设计简单,重量感没出来。模型做小了,比例压根儿就不对,房子比人都矮。但就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另外说一点,《西游记》的世界观中,无论变化神通多高明,没见过的东西变不了,观察不够细致的东西变出来有破绽。比如孙悟空变成的鱼和二郎神变成的鱼鹰,在细节上都是有瑕疵的。二郎神变的鱼鹰“似青庄,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就是对鸟类缺乏观察,因为人家是管灌江口水利的,只观察鱼;而孙悟空是爱在天上游荡的,不怎么下水,所以看出二郎神变鸟的破绽,却没发现自己变的鱼也有问题:“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腮上无针。”也被精通鱼类特征的二郎神认出来了。
孙悟空变成花鸨的情节,剧本里有,写的是“花鸟”,原著交代“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所以二郎神败给了不讲武德的孙悟空,不再变化追赶,而是“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拢踵。”
孙悟空变成庙宇的时候,因为尾巴不好弄,变成了旗杆。这说明孙悟空的外貌就是猕猴,因为尾巴是典型的猴科动物特征。另外,《西游记》第二回中: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素袋就是今天生物学上讲的颊囊,典型的猕猴亚科动物特征。中国常见的猕猴亚科动物,有短尾猴、藏酋猴、猕猴,短尾猴和藏酋猴尾巴和兔子尾巴一样短,所以,孙悟空的原型是猕猴,这是毫无疑问的。《西游记》第七十五回说孙悟空:一身黄毛,两块红股,一条尾巴,也能说明问题。因为中国的猕猴大部分都是黄毛。
而且,孙悟空其实有能力用隐身法逃脱二郎神的追赶,如果没有李天王的照妖镜监控,二郎神也是找不到他的。
后面孙悟空变成二郎神坐镇灌江口的情节也是原著的,“二郎神”林志谦模仿六小龄童孙悟空的戏份也想当出彩,跟第一集六小龄童吃面的喜剧桥段相比也毫不逊色。只不过把孙悟空黑得太惨了,要知道,这是艺业已成的孙悟空,其基本能力都是强过一般人的,不可能不会拿筷子、看不懂文书,这一段喜感很强,演员表现出彩,但不符合孙悟空的气质。孙悟空面对十万天兵临门泰然自若的稳当劲儿完全丢了,反倒是《宝莲灯前传》中丁健版孙悟空气质表现不错,就是嘴太损,比原著还损,居然说让焦叔版杨戬给他磕响头。
剧本中,孙悟空刚出庙门就被金刚琢(剧本中叫金刚圈)暗算,浙版中孙悟空也是在灌江口被擒。而原著是孙悟空和二郎神打回花果山,与二郎神等七圣相持不下,才被太上老君偷袭得手的。从这里能够隐隐看出,孙悟空的武功其实还是略高于二郎神,因为被擒之前,二郎神几乎是在群殴。
而86版电视剧中,孙悟空是在跟二郎神的“细犬”缠斗的时候被金刚琢暗算,而且感觉是狗占了上风。这一段改编应该是参考了原著的这一段:“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剧本里大致也是这么写的,但都没拍,因为考虑孙悟空挨完圈子偷袭后会被细犬拖后腿,所以就安排他在跟细犬的缠斗中被圈子打了。
《西游记》里没有说细犬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剧本里写作“小犬”。但是在《封神演义》里,这条狗就叫“哮天犬”了。但在戏剧里,它也叫“号天犬”、“毫天犬”(见于《梨园集成·摘星楼》)。哮、号、毫都是喉音。这应该是写剧本的人文化不高,知道个读音乱写的。因为这个本子里“杨戬”也写作“杨剪”。
其实,细犬并不是说身材小的小犬,而是“细腰犬”,比较瘦,身体修长。“细犬”这个名字,大概是从五代之后开始使用的。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细犬更是他们的好助手。《西夏书事》里记载金朝送给西夏礼物:“礼物十二床、马二十匹、海东青五、细犬五。”这是金朝人,已经以细犬当作好东西了。
《二郎宝卷》中写道:“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
如此看来,至少在这批宝卷的作者心目中,二郎神的狗是一条白狗。另外还有一段:“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祟精灵影无踪。”二郎神信仰流行后,这条狗的出镜率很高。如果画二郎神,一定旁边要带一条狗。
86版电视剧中斗细犬的孙悟空是剧组从部队找的一名战士扮演的,拍摄地点有两个,即北京的十渡和江西的庐山。
原著中二郎神擒住孙悟空之后的情节,电视剧没拍,明显是在致敬《搜山图》。“真君道:‘贤弟,汝等未受天箓,不得面见玉帝。教天甲神兵押着,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们帅众在此搜山,搜净之后,仍回灌口。待我请了赏,讨了功,回来同乐。’”
这也照应了后来孙悟空会花果山看到的狼藉景象——花果山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