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团队那些事
86版电视剧删去了请二郎神和二郎神来到两军阵前和李靖搭话的情节,让二郎神直接出现在孙悟空面前。
原著中,二郎神的外貌是:“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两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棕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三山飞凤帽本是明代太监戴的,是用漆纱作圆顶而帽后高出一片山墙的官帽。明朝《三宝太监下西洋》写郑和的穿戴:“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说:“见一个太监身穿大红蟒衣,头上戴三山帽,脚下粉底皂靴。”现存有许多明代太监的雕像和画像,帽子是一个纱质的圆顶,上面一片环状板,正好围拢三面,空出正面,这个“三山”,应该是“三面山墙”的意思。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二郎神戴的就是三山帽。
二郎神长相清秀,帽子像太监,和“杨戬”有莫大的关系。
二郎神在《西游记》里姓杨,在《封神演义》叫“杨戬”,而宋代有一个宦官就叫杨戬。杨戬这个人,本是个势利小人,结党营私,玩弄权术,历史上名声很不好。在北宋末年的腐败官场,也算得一朵奇葩。《醒世恒言》有个故事叫《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说宋徽宗宫内有位韩夫人,在宦官杨戬府中养病。韩夫人病好后,到二郎神庙烧香还愿。庙官叫孙神通,会妖法,假扮作二郎神,每晚翻墙到杨戬府里,找韩夫人私通。杨戬找道士破妖法,用棍子击落一只皮靴,经过勘查,终于破案。当然,这是这个故事在明代的模样,但这个故事宋代就开始流传,基本的格局是差不多的。只因为这件事发生在杨戬的府上,又和二郎神有关系,传来传去,二郎神的名字就变成杨戬了。
另外,包括86版《西游记》在内的任何影视剧中,二郎神都是有三只眼的,但《西游记》里没有特意的描写他的第三只眼。即便是孙悟空变的麻雀,他也只是“睁凤目”,可能只用了两只眼。明代《搜山图》里的二郎神没有三只眼,但铜像上的二郎神有三只眼。
二郎神的兵器三尖两刃刀,见于《后汉书》。汉光武帝刘秀去见李通,买了一把”半臿佩刀“护身。臿,是一种岔头的犁铧。这种”半臿佩刀“,根据清朝人沈钦韩的说法,就是三尖两刃刀。但是这明显不是一件长柄兵刃。因为李通和光武帝一握手才发现。说明这是类似匕首一样的短兵器。这种短兵器,不但中原有,西域也有。元朝的张宪有一首《西番刀歌》,就专门说西域生产这种兵器:“贤侯示我西番刀,名压古今刀剑录。三尖两刃圭首圆,剑脊䵝䵝生黑烟。“既然和刀剑相似,自然也是短兵器了。另外一个原型,可以追溯到两刃的”陌刀“与“掉刀”,掉刀确实是一种实战兵器。两面有刃,可以刺,也可以劈。
二郎神并不一直使三尖两刃刀的,以前是使剑的,还用过开山大斧。我们看《搜山图》中的二郎神就是使剑的。早期的二郎斩蛟故事,他也是使剑的。大概这种武器使起来比较英武,比如《水浒传》里的史进,也使这件兵器。久而久之,民间就让他使了三尖两刃刀了。
按《二郎宝卷》,二郎神的“八宝妆”是王母所赐,为开山斧、两刃刀、升天帽等,“手提八装宝,捉拿孙悟空”。
传说二郎神曾用大斧劈开桃山,救出遭玉皇大帝贬谪的母亲。今传清太平歌词《二郎劈山救母全段》演唱杨二郎幼年习武时“手使金弓银弹子,梧桐树上打凤凰。打了一只不成对,下打一只配成双。有心再打三五个,怕误担山赶太阳”。棕罗即棕榈。赤城指四川灌县西南青城山,又名赤城山。唐玄宗曾封赵昱(赵二郎)为“赤城王”。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封灌县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
相传二郎神原来是四川本地一位管打猎的神。四川这个地方,山多,森林多,动物也多,自古以来就有打猎的传统。四川的羌族也喜欢到山里边去打猎,他们一定会供奉猎神。所以二郎神的标配一直是“金弹银弓”,“好驰猎”(《西游记》里,二郎神的弹弓是“新月样”,古代弹弓就是弯弓的造型,而不是“丫”字形,这一点86版电视剧展现得很好)。这应该是二郎神信仰的原始阶段,但那时还没有“二郎”这个名字。 二郎这个名字,很可能和唐朝盛行的毗沙门天王信仰有关。毗沙门天王的二儿子独健,经常带领天兵天将帮助老百姓打退敌军,只要有敌人打过来,老百姓就烧香请独健。 因为独健是老二,所以民间也管他叫二郎、二郎神。哪吒是老三,经常跟着毗沙门天王,给他托宝塔,和天王的关系特别亲近,从来没有单独行动过。而独健行动力比较强,独立性也很强,所以在民间信仰里经常单独活动,久而久之人们就忘了他还有一个爹,相当于自立门户了,二郎神这个名字也就家喻户晓了,甚至还有曲牌叫《二郎神》,说明唐代的二郎神信仰非常兴盛。唐代末期,中原大乱,许多达官显贵、有钱人甚至老百姓都往四川跑,因为四川这个地方是天府之国,四面环山,打进来不容易。最后建立了两个割据政权,一个叫前蜀,一个叫后蜀,君主分别是王建和孟昶。中原经历五代十国,乱得一塌糊涂,而四川这个地方长时间保持了和平安定。 社会一太平,信仰就会兴盛。中原过来的这些人,把中原的文化也带到了四川,其中就包括独健二郎神。 到了四川之后,独健和原来的猎神发生了融合,金弓银弹这些猎神的元素全都保留了下来。
二郎神在民间有好多名字,除了杨二郎,由有一个名字叫李冰李二郎,还有一个名字叫赵昱赵二郎。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或一套故事。赵二郎信仰,在宋代的时候比较兴盛。据说他叫赵昱,二十六岁就做了隋朝的嘉州太守。当时江里有一条蛟龙,经常兴风作浪吃人。赵昱为民除害,提刀下水,和蛟龙在水中大战,把江水都染红了,最后一手提着龙头、一手提着刀,从波浪里跳出来。嘉州一下子就轰动了,老百姓奉他为神。后来这个形象和祆教的神、二郎神独健又发生了融合,还叫二郎神,但是名字改成了赵昱赵二郎。 但是赵二郎很快就被李二郎取代了。李二郎就是著名的都江堰修造者李冰的二儿子。当然史料里没记载李冰有什么二儿子,只是在民间传说里,他有一个儿子叫李二郎。李二郎取代了赵二郎,很可能是民间信仰竞争的结果。李冰在四川拥有的信众比赵昱多,赵昱顶多是隋朝的嘉州太守,来头太浅;李冰从秦朝就开始担任蜀郡守,二郎神又是一个非常好的民间信仰资源,于是信奉李冰的老百姓开始争夺二郎神的名分,开始编故事,还给他立庙。赵昱的根底比较薄弱,争不过李二郎,一二百年后就从历史上退出了。到现在为止,四川人尤其是都江堰那边的人,信奉的还是李二郎。都江堰有一个二王庙,供奉的就是李冰和他的儿子。
86版《西游记》正剧没有安排二郎神的跟班出场。原著中:“这真君即唤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甲(很多版本作“郭申”,实际上根据世德堂本《西游记》,是“郭甲”,上端略有污损,故误认作“郭申”)、直健二将军,聚集殿前道:“适才玉帝调遣我等往花果山收降妖猴,同去去来。”众兄弟俱忻然愿往。即点本部神兵,驾鹰牵犬,搭弩张弓,纵狂风,霎时过了东洋大海,径至花果山。”但是,二郎神手下到底是“梅山六兄弟”还是“梅山七兄弟”,却是一笔糊涂账。因为在这一回,二郎神带的是六位兄弟(算上二郎神自己是七个),但是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回花果山时,梅山兄弟又变成七个了: “那山上花草俱无,烟霞尽绝;峰岩倒塌,林树焦枯。你道怎么这等?只因他闹了天宫,拿上界去,此山被显圣二郎神,率领那梅山七弟兄,放火烧坏了。”
其实,梅山兄弟应该是七个,《西游记》在这里前后没有照应好。因为“梅山七圣”早在宋代,就是人们祭拜的神灵。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二月八日,杭州人的祭神会,“七圣”和“二郎神”就已经在一起了: “初八日,西湖画舫尽开,苏堤游人,来往如蚁。其日,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其舟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杂以鲜色旗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其余皆簪大花、卷脚帽子、红绿戏衫,执棹行舟,戏游波中。 ”
“梅山”就是眉山,大文豪苏轼的老家。而且,这七兄弟最早的主人,并不是杨戬,而是另一位二郎神赵昱。《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隋时嘉州太守赵昱入水斩蛟,同时入水者还有七人,嘉州在隋唐就是指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赵昱的这七位帮手就是后来的“眉山七圣”。
赵昱和眉山七圣的故事,从宋到元一直有流传。例如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第一折: “吾神姓赵名昱,字从道,幼年曾为嘉州太守。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嘉州父老,报知吾神。我亲身仗剑入水,斩其健蛟,左手提健蛟首级,右手仗剑出水,见七人拜降在地,此乃是眉山七圣。吾神自斩了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骑白马白日飞升。 ”
这样看,不但《封神演义》的“梅山七怪”是从赵昱的“眉山七圣”来的,连杨戬骑的那匹白马也是从赵昱来的了。
七圣原指赵昱的七个帮手,谁知道后来又变成了李二郎的帮手。民国灌县本地诗文集《灌志文徵》卷六所收清代刘沅《李冰父子治水记》说: “公(李冰)治水非一处,襄之者亦非一人。……二郎其尤著也。二郎固有道者,承公家学而年正英韶,犹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谓其有功于民,故圣之。惜仅存其名又亡其一。”明清时,赵二郎的香火不如李二郎盛,所以在当时人心目中,梅山七圣已经转归李二郎管辖了。刘沅这篇文章没有开列梅山七圣的名单,但是从“仅存其名又亡其一”来看,梅山七圣好像只有六个人留下了名字。可能正是因为“仅存其名又亡其一”,《西游记》一会儿六兄弟,一会儿七兄弟,没个定准。 七圣的名字在不同的故事里都不一样。《封神演义》是袁洪等七位。《西游记》列举的六位是“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甲、直健二将军”,《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只列举了“郭牙直、抱刀鬼、奴厮儿、狗儿”四位(《西游记》里的“郭甲、直健”应该是“郭牙直”或“郭押直”拆分出来的,押直是元代官名)。明代还有一部《二郎宝卷》,里面记载了梅山七圣是: “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 长白勇猛鄂大帅,达王金枝玉叶根。 赤心忠孝常治世,各牙治名是尊神。 神号鄂猛执刀将,保驾随爷周苍同。 黄毛番王殿下子,戏耍银弹赤金弓。 尊名称为萨音坤,贵字黄伶不用晕。 ”但是这部宝卷因为是民间说唱,很多文字都用同音字代替,又加上前后重复,读起来不通顺。从这段文字中,大致可以分辨出七圣是鄂猛(鄂大帅,当即“抱刀鬼”)、达王、常治世、各牙治(“郭押直”,此人在这本宝卷中曾收过,但应也属于七圣)、周苍、萨音坤(当即黄毛番王)、黄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