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本论》个人笔记简编 1.1.3

2023-03-18 09:35 作者:在下吴克  | 我要投稿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在这里,货币已经取得了唯一价值形态的地位,它与一切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对立。它的流通同样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1. 价值尺度

Ø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劳动量)的必然表现形式。

Ø 金本身是劳动产品,因而是潜在的可变的价值,所以可以充当价值尺度(金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是价值尺度,作为价值尺度他可以通过重量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

Ø 价格形式包含商品为取得货币而让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 流通手段

2.1 商品的形态变换(W-G-W,即 商品-货币-商品)

Ø 从物质内容上看,这个运动是W-W,是社会劳动的物质交换。

Ø 分工使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使私人生产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不受自身支配。

2.2 货币的流通(商品流通的表现)

影响流通的因素:价格变动、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量、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2.3 铸币,价值符号(因流通手段的需要而生产)

铸币存在同价值实体完全分离。

Ø 货币符号(社会认可)

Ø 纸币(强制力)

 

3. 货币贮藏

    贮藏手段的职能,一部分来源于货币作为国内流通手段和国内支付手段的职能,一部分来源于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

    随着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促进支付手段的发展)在范围、价格和速度方面的经常变动,流通的货币量也随之变动。

    国家把大量集中在银行准备库内的贮藏货币,限制在它执行各种特殊职能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以内。货币贮藏大大超过平均水平表明流通停滞。

 

4. 支付手段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

    支付越集中,流通的支付手段量相对越小。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催生出信用货币。

 

5.世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资本论》个人笔记简编 1.1.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