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2023-07-23 00:57 作者:1丶秋曦  | 我要投稿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深度和内涵的动画电影,它通过高适的回忆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风云变幻和文化魅力,也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梦想和困境,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选择。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美术风格和音乐配乐,也喜欢这部电影对于唐诗的引用和赞美,我认为这部电影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单从我的个人的感受出发我总结了几点我的想法。

        压抑,癫狂,冷漠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感受。

        首先是压抑。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虽然用比较夸张的人物语言人物行为来描写大唐的繁华。和人们的豪情壮志。但我感受到的主要就是压抑,大唐的阶级矛盾贯穿了这部电影的始终。军事贵族阶级以及封建官僚对于大唐政要部门的控制,已经达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整部的电影就这样在随处可见的阶级冲突中上演着。商人之子不可科举,身怀武艺却只能表演卖弄,让我感受到一种诡异而压抑的气氛。影片中反复提及权贵的推荐以及对于权贵的崇拜,体现的畸形的为上的原则,大量的青年无法在长安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血缘关系对于权力的把控让整个大唐的中上层阶级成为了坚固的堡垒。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此时的安禄山集团与河北氏族合作,招收大量失意的优秀青年进入军中,反而给了普通人上升的渠道,用民心加强了军队力量,同时在李林甫的改制下军事财政一把抓,给了地方财政自理的条件。正是这样的阶级固化,正是这样的经济制度改变,才会在中晚唐形成河北藩镇割据事实上自立的原因。

       然后是癫狂。剧中癫狂的集中体现表现在以李白为首的众多历史人物身上。李白的癫狂,我觉得并不只是因为他性格本如此,而是电影将他作为高适的另一面塑造。高适与李白作为在阶级固化中受尽负面影响的两个人物,表现截然相反。与高适的受尽碰壁后,颓丧的常人反应不同。李白的自信与豪放恰恰在这样的阶级压迫中显得格外的讽刺,因为打压与无视并不是被个人想法所左右的。这个现象,在李白创作《将进酒》的时候表现的格外明显。在《将进酒》这一幕中,李白与友人们接连入画。成为历史名篇中的一份子。但是这一幕创作的前提却是在两人都仕途受挫后无奈的加入基层编制的情景。所以这一幕的画面无论是多么惊艳,多么动人,视觉特效多么华丽,我却只能感觉到气氛的压抑与癫狂。

       最后是冷漠。从头到尾都是,仿佛高适不是以第一人称视角主观的在叙述。而是以一个第三人称的几乎是冷峻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他们发生的故事。从头到尾高适似乎是电影中最冷静的人,他沉默着,观看着权贵阶级在眼前娱乐。沉默的加入别人的邀请,沉默的看着权贵们之间觥筹交错,他觉得自己无法融入,于是转身离开。

       以上内容只是个人第一时间感受,并非什么结论。欢迎补充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