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3:春秋1
郑庄公为何敢打周王室,其实不难理解,周天子的国力日衰,诸侯皆是有目共睹。当年的分封之恩,在几代人的波折之后,早就不算什么道德筹码了。利益是在诸侯之间的交往的潜规则。周天子肯与郑交换质子,已经完全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威严,郑人一箭射中周王的肩膀,射破了君权神授的神话,也射开了一个春秋乱世的序幕。
郑庄公作为打开乱世的开门者,有其独到的权谋运营和政治智慧。“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在政治斗争中造势立威铲除了异己又收买了民心。黄泉见母也能体现出庄公灵活的底线。这样一个政治高手,在春秋初期时代风生水起是必然的。然而春秋五霸没有其名,是因为道德礼教不符合传统的儒家学派,后人难证其名。
与之对比,宋国能够占据五霸一席之地我是很奇怪的。作为一个封国地位比较高的小国,它的内政会相对好处理一些,但是外交和军事水平在春秋这个匹配区内显得格格不入。宋襄公以一己之力让我刷新了对古代人战争认知的下限。后人以“仁义”而奉其为五霸,我觉得是对“霸”这个字的侮辱。况且,这也算不上仁义,对敌人仁慈,让他们来攻打我方的兵民,说什么战场上考虑礼法,还妄谈善念。战场本就要流血,见不得敌人来流,结果让自己人来流,这样的仁义实质是一种残忍的愚蠢。毛泽东评价其为“蠢猪式的军事家”,我觉得没错,而且军事家他是不配叫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贵有宽容之心,但施加的对象时机也要考虑清楚,自知是为了有所提升,宽容是为了和气大局。仁义用来给自己人的,斗争就需要有狠心和魄力,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给对方宽容,未战而觉得已经胜利的人,最后难免失败,而且往往得不到对方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