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1+3+N”劳动教育实践
[1]张彦明,李静.知行合一:“1+3+N”劳动教育实践[J].人民教育,2022,(22):68-69.
摘要:<正>近年来,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探索“知行合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知促行,构建开放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构建起“1+3+N”开放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1”为课堂教学;“3”为劳动课程类型,设置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模块;“N”为校外广阔的开放性劳动实践。高一上学期,开设生活性劳动教育板块,侧重开展日常性、生活化的劳动,通过个人事务整理、家务技巧学习、公共区域清洁等课程帮助学生固化良好劳动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近年来,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探索“知行合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知促行,构建开放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起“1+3+N”开放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1”为课堂教学;“3”为劳动课程类型,设置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模块;“N”为校外广阔的开放性劳动实践。
高一上学期,开设生活性劳动教育板块,侧重开展日常性、生活化的劳动,通过个人事务整理、家务技巧学习、公共区域清洁等课程帮助学生固化良好劳动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高一下学期,开设生产性劳动教育板块,侧重生产体验,通过科技项目创新、生活用品制作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高二上学期,同时开设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教育板块。通过农产品种植、工业流程体验等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拥抱幸福”的价值观,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等,感受平凡劳动中的辉煌。
高二下学期,重点开展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大学专业初识、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职业体验等,引导学生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
劳动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滴灌式育苗”的过程。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从课程本身出发注重体系架构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从学生接受程度出发注重课程实施的阶梯性。
以行求知,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内化认知
学生的内在素养需要外化,已有学识需要加以践行。学校利用课堂教学、校园建设、家庭生活、社会实践四种手段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实现开放性,重视主体性。
(一)“1”为着眼点——课堂教学是依托支点
以丰盈的教学内容为立足点,在不同课堂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首先,将劳动课排进日常课表中,开足规定课时。学校开发劳动课程教案,按时按点进行现场实践,保质保量上好劳动课。
其次,注重学科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渗透。一是充分利用好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课以及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实践技能课程;二是充分开发各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如语文学科的劳动精神文学鉴赏课、政治学科的劳动价值哲学探究课、英语学科的劳动技能语言赏析课、数学学科的劳动智慧奥秘课等。
最后,在拓展类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的比例。校本选修课中除了传统的烹饪课、剪纸课外,还开设人工智能课、创客实验课、实验探究课等。在物理实验室内,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修理实验仪器;化学实验室内,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精油,制作手工香皂;生物学实验室内,学生制作泡菜、酸奶等美食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
(二)“3”为着力点——校园活动是重要阵地
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开展以校园活动为重要阵地。
结合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班级劳动活动。各班开展“辣椒、小柿子栽种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盆辣椒或者小柿子的日常管理,浇水、施肥、活土,直至开花结果、成熟采摘。整个栽种过程,学生全程参与,体会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
结合“光盘行动”,进行餐厅厨余垃圾清理工作。学校安排各个班级轮流承担厨余垃圾清理工作,将餐盘、厨余垃圾分类放置,清洁消毒。学生既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价值,也学会珍惜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开展“我是守护者”活动,体验校门安保工作。学校在“学雷锋活动月”中,每天安排5名学生代表,早间在校门内侧做校警,维护秩序,学习使用对讲机、防暴盾牌、消防器材等,让学生感受到每一种职业的辛苦与魅力。
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展“樱桃酒酿造”活动。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樱桃酒制作”活动。樱桃采摘、装入密封罐、用力摇晃振碎、放入冰箱冷藏、每天打开放出二氧化碳,十几天后用纱布过滤,加入冰糖即可。在家长会上,请家长品尝学生制作的樱桃酒,并让学生代表现场介绍制作樱桃酒的经验。本次活动周期短(10天左右即可),就近取材,操作性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别样的劳动快乐。
结合传统节日,创设“别样端午”等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带领学生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让他们在劳动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厚重。在学校举办的“别样端午”系列活动中,学生手拿粽叶,填江米、蜜枣,包裹,扎绳。学生还把自己包的粽子带回家,亲自蒸煮,让父母和长辈品尝。
(三)“N”为着意点——校外社会是广阔天地
广阔的校外社会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体验水稻种植。从认识种子、栽培、育苗到插秧,学生亲身体验,并栽种“我爱吉林”四个大字。后续学生又参与水稻收割、磨米等过程,让学生晓农事、体农情、学农活,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精神。
学会修车。学生走出校门,来到汽车维修厂或者机电学校,学习简单的汽车维修。最后学生能打开不同型号汽车的前车盖,学会自行添加玻璃水,能找到车内维修设备、备用轮胎,进行简单操作。这样的劳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得劳动的成就感。
体验一次快递员的工作。学校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验一次快递员工作。从接收、分类、录入到之后一栋栋楼、一层层楼的送递,学生体验这种重复、单调、繁重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思考:怎样才能高效完成分装?怎样合理安排位置、进行种类划分?
完整独立做饭。学校设计“寒冬暖”的寒假作业,要求学生完整、独立为家人蒸包子。学生要独立完成从最开始的发面、擀皮,到买菜、洗菜、拌馅,一直到最后的包包子、蒸包子全过程,学会一项技能,体验付出后收获的快乐。
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引导始终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同时,知识的获得、情感的升华、精神的塑造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体会与内化,有效的劳动教育必须尊重这一规律。因此,劳动教育一方面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体验,创造学生走出课堂的条件,让他们用眼观、用耳听、用手做、用心思,全身心感受劳动的喜悦;另一方面更要卓有成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内化劳动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树立劳动高尚、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涵养勤俭朴素、不畏艰苦的精神品质,提升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