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是否可扎针
阴雨天是否可扎针
五月初便已立夏,这也意味着夏天的到来,农作物进入了旺季生长的时刻,从温度的明显升高,雷雨天增多可以看出。而随着雨天的到来,很多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开始犹豫了,“阴雨天不能的针灸”这个观点一直被人们传播着,但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古文文献中也有不少记录着类似的观点。但能否针灸取决于疾病而非天气,病有轻重,治有缓急,若一人病重或突发急性病,怎可因天气而放弃最佳治疗时间的道理。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曰:“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此话是指气候温和,天气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动畅顺,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泄,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时,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天气寒冷时,不要针刺,天气温和,针刺不要迟疑。说明针刺时必须观察并且配合四时天气的变化,顺应天时进行。
《标幽赋》云:“慎之!大病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原文从患者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大方面说明了不适合针灸治疗的情况,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天气变化情况不宜针灸的举例,即寒冷、炎热、大风、阴天不适宜针刺治疗。《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行针避忌雨大风,饥饱醉怒渴劳惊”即对于天气需要避开雨天,大风天气。《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又云:“急病行针莫稍停”,意是指碰到急病不需要考虑太多直接针灸治疗就好。《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泄》言:“急病如遇大雷雨……若空心立针必晕”,提出大雷雨或晚上不针刺。下雨天通常寒冷、潮湿,而针灸时需要局部皮肤充分暴露,且会对皮肤产生一定刺激,导致毛孔扩张。此时寒、湿之气容易进入人体,可能会出现受凉感冒,或者体内湿气加重的情况,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古人针灸讲究治神守神,要求塞牗闭户,环境绝对安静,古代老百姓居住环境,饮食,针具,保暖条件种种都不允许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针灸,但与现在的我们无法比拟,这与当时医学的局限性及居住条件的落后性密切相关,古代针灸针常用铜、铁等材料制成的,由于加工工艺落后,所以针身较粗,做工粗糙,再加上古代没有消毒的概念,所以阴雨天针灸发生感染的机率会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古代建筑条件落后,房屋的保温性和透光性很差,阴雨天屋中气温低,光线昏暗,容易出现针灸意外或者其它并发症。所以在如今的环境下,下雨天是可以针灸的,但我们需要保证室内应保持良好的温度和湿度。针灸后也应在室内进行,等身体恢复一段时间后再离开。而且通常在针灸后的四个小时内,针孔处不能接触水,以防细菌感染。下雨天可以进行针灸治疗,但是并不建议在下雨天进行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