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观念论(3)——作为一个现代人,该怎样思考哲学

♥♥♥
3字头
观念论(Idealism)
- 3-1到3-2,是理论到实践的变化
- 3-2到3-3,是伦理姿态到宗教姿态的(克尔凯廓尔)的变化
- 3-3到3-4是话语维度(意识结构)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在场域论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由自我意识/主体所调和。形而上对应着意识结构,例如符号学机制,先验框架,存在论的维度;而形而下对应着体验,抉择与认识的维度.
观念论基本问题——实在如何抵达观念:
要进入观念论运动,就首先需要掌握观念论最为根本的问题。
观念并非是主体性的,而是具有明证性,超越性的,例如先天必然的数学几何逻辑学;
而与观念相对立的则是实在/存在,实在/存在判断在现象学中是被悬置的,其是一种纯粹的,不加以任何体验的,不停发生,转瞬即逝的事件/意识流(心理学层面的),这也是人类心智唯一能体验到的,这也是自我意识的维度。
而观念论的主要问题即人类的有限性心智(心理性的事件流)是如何抵达先天必然,普遍的,无限的观念的?或者可以问两者是如何抵达同一性的?
- 康德的观念论以一种倒推的方式解答了这个问题。在康德的先验演绎中,数学和几何学中都有先天综合判断,但要使这种先天判断成立,主体的时空直观能力必须是先天综合的。而先验统觉,先验想象力,先天范畴的普遍性也是通过如此倒退方法得到,而缺乏具体的解释。其中唯一的解释为:唯有统合的感性杂多被先验想象力放置到先天范畴之下整合成一个统一体,我们才能够维持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 在这里,康德实际上未真正回答问题,或者说是他所回到的并非观念论的那个主要问题。在康德那里,他的有限性的心智并非是上文所说的纯粹事件/意识流,而是在灵魂分类学下的心智,它并非是真正的有限,而是可以直接先天综合地把握时空关系,直达观念。而康德的观念,并非是一种真正的无限,因为他的观念,例如数学,几何学与逻辑学对于上帝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胡塞尔的现象学正面回答了观念论的这一主要问题,胡塞尔的意向性无需本质/范畴直观,而直接能够将对于当下时刻的把握转化为明证性的,普遍的维度,现在抵达时间;这里抵达空间;我的抵达我思。
自我意识/主体与意识结构二分以及主体在其中的位置:
- 进入观念论运动的另一要点为,意识到自我意识/主体与意识结构的二分,以及反思(依靠逻辑学/辩证法/直观/悬置)对两者进行的调和。
自我意识/主体是没有本体性支撑的,是无根的;
而意识结构是具有超越性,先验性的,对于自我意识/主体的掌控是主体无法控制的。
唯有体验到这种二分,才能够进行悬置,判断,反思等活动。而在这种二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能够探究出主体的本体论地位。在观念论运动中,有许多对于主体错误的把握,例如现象学将主体把握为了意识结构,而结构主义将主体当成了主体化的过程,试图后撤,自身作为一个非主体的观察者来反思主体。
★而正确的对于主体的把握应该是德国古典观念论的,即主体应该是在唯我论与无我论之间来回切换的。
▪唯我论为一种先验主义,认为主体所体验到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一切,对其的时间化,空间化,客体化以及异质性他者(与内在不一致的他者)都是由意识结构所建构出来的,它作为主体的一种内在的中介,使得世界得以向主体涌现。
▪而无我论则是一种存在主义,认为意识结构是超越于主体,自我意识的,并非是内在于主体的,而是世界的本体性结构,因此世界对于主体/自我意识的涌现与主体/自我意识无关,自我意识只是意识结构的剩余。
因而观念论对于主体的把握应当从一种理论化的观念论探索,主体/自我意识对超越,控制其的意识结构机制进行的反思(依靠逻辑学/辩证法/直观/悬置)导向一种对于主体在本体论的地位的探索。从而意识到主体本身是无根的,没有支撑的,从而导向对于能够改写本体论机制的行动者的寻找,来探究一种生存姿态的观念论,去探究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去为主体创造本体论地位,这是所有观念论运动的最终目的。
♥♥♥
观念论就是通过观念把握这个世界。
“观念”这个词不是主体性的东西,而是一个超越性的东西。
▪“观念”就是普遍有效性、明证性,类似于数学逻辑等先天必然的东西。
▪与观念对立的,叫做实在、实存——在胡塞尔《逻辑研究》里对应着心理活动、心理体验。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追求的问题:人类的心理活动、心理体验作为某种实在、实存,这确实是不停地发生的有限的、转瞬即逝的一个事件流,在这种体验当中我们怎么能够进入到一个观念性的存在——一种明证性的、先天必然的、普遍有效的存在?
康德意义上的范畴category,亚里士多德的category有明确的、绝对的意思。
靠心理学层面的这种不断流逝的、有限的、不断生发的事件流,你是没有办法抵达那种绝对的、范畴性的维度的。怎么办?就靠本质直观,白嫖本质直观,或者叫范畴直观。
《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这个环节,你对于任何当下的、任何一个片刻的把握NOW HERE MIND这三个规定性。会立刻转化成一个普遍的维度,NOW变成普遍的time,HERE变成一个普遍的space,MIND变成一个普遍的我思
你不需要去刻意地去进行一种范畴直观或本质直观。
★康德赖皮,他是为了使数学、逻辑学、物理学这些自然科学可以获得先天的、明证性的综合判断,所以我们的空间性直观直接是先天综合的直观,即具有明证性的、先天综合的直观。然后我们的先验统觉和先验想象力、还有知性范畴、对于事物的综合,就直接是具有普遍性的、先天性的、必然的,康德是为了使数学、物理学、逻辑学成立,反过来说你凭什么不成立,必须要成立!
康德没有思考这里面凭啥,他唯一可能在先验统觉里讲了一下:如果我们不使得我们体验到的杂多、多重性直接在知性范畴里被先天地、无条件地整合成一个统一体的话,如果我们不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没有办法维持我们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性、自我的统一性。
对于真正观念论的第一个问题:如何以有限的心智抵达观念,康德是这样说的,心智是有限的,但是这个有限性是基于灵魂分类学,上帝是有理智直观的,其次是天使,而人类是有限的,但是这个有限是在一个无限序列里面刻意给的一种有限性的,康德对于知性的有限性的把握本身心理主义或者经验论上的,他认为的有限性是一个被给予的有限性,就可以直接当无限性来用,基本上你可以白嫖——有限的心智,没事,有限心智把握的时间空间关系也是直接先天综合的,没问题,直接可以抵达那些数学逻辑知识、数学几何知识,没问题的,他那些本质性的真理你可以直接去领会、白嫖、无条件,因为这些东西不会被康德看成一种真正无限的东西,康德认为数学几何这些东西虽然我们人类少不了它,但是他的明证性仅仅对于人类才是有意义的,对于上帝,不需要。所以康德那边不存在一个“我们该如何从有限的、心理主义的那种纯粹经验、经验主义、心理学意义上的那种意识之流、体验之流当中,走向一种被那些知识分子认为是无限的、最屌的、就是数学几何里面明证性真理”。
★1+1=2或者说这些东西,如何抵达他们,只有胡塞尔是正儿八经干这个事情,只有胡塞尔算是努力过、尝试过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康德所开启的观念论里不算问题,因为康德看来你不给我我玩个屁,那我整个生存论是没有意义的,康德不认为这构成某种严肃的问题性,所以康德的反思是不严苛、不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整个德国古典观念论的传统是白嫖了。所以还得靠本质直观或者范畴直观,这个直观在德国观念论里是白嫖了。
★现象学是把所有的存在之判断都悬置起来的,悬起来之后,能够说某个东西存在就是体验流,就是意识内在的那种朴拙的不加以任何判断、不加以任何体验、它就那样发生了的那些东西叫存在。在狭义意义上的唯心主义意义上,存在与被感知是一码事,或者说存在与观念是一码事,但,这个一码事它中间是有断裂的,因为,你能体验到观念的这个东西是绝对真的、最屌的,存在那个东西是转瞬即逝的、不停地流变、不停地消失、没了、根本没有踪影了——你要把握它、回过头把它迟滞,这本身要靠某种观念性的一些本质性的结构才能把它迟滞。所以,胡塞尔用的方法就是范畴直观,或者本质直观。但是德国观念论是不需要搞这种问题域的,当然德国观念论也是要说清楚存在和观念的同一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最终目的都不仅仅是说清楚这个东西,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他会告诉你这种同一关系不是逻辑前提,它们的起点不是同一,而是差异,但是胡塞尔就不能领会。
▪所以从现象学到德国观念论是一种理论姿态到实践姿态的变化,而存在主义则是一个伦理姿态到宗教姿态的一个转化,像克尔凯郭尔。最后存在主义就变成结构主义了,从话语的维度转向一个行动的维度,或者说政治的维度,最后或者到意识形态的一个维度。
▪整个4个步骤构成人类整个观念论。观念论说穿了就是要追求意识的当中某种普遍必然性,但是这个普遍必然的不是你直接设定的,而是通过一种智性、反思性、哲学的努力去倒逼的,观念论的唯一方法就是倒逼,就是我在思维上进行归谬法,或者反证法…
★进入观念论的窍门,其实观念论运动就是意识和意识结构的二分。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体验性的意识,意识到意识结构这里有个桥梁叫反思,当然反思有时候会被说成一种直观,必然范畴直观self referential就是反思。胡塞尔喜欢把范畴直观说成一种直观,这不是直观!这是一个白嫖了!后面的存在主义或者现象学家接受范畴直观这个假设其实都是有点错失主体性,就是说或多或少直接把主体性当成意识结构去研究。
两个问题,你对主体的把握有两种失败,一种是把主体看成是主体化的过程,另一种是把主体就把握成它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对应现象学,主体化的过程对应结构主义或者后结构主义。这两个都错失了,都没有把握主体本身。把握主体本身还是要靠辩证法和德国观念论。你在思辨的时候不能后撤一步,然后说我看见了我自己,把我自己当成意识结构去把握,或者说我假设我现在不是主体,然后我有主体化,我感受神圣的跃迁,让异质性他者击中我……这两种姿态都是有问题的。
★进入观念论,你一定要知道自我意识和你的意识结构是两个东西。
▪意识结构是很硬的,虽然我体验都是我所体验到的,但是我某种意义上不能反抗我的体验,我帮你肆意蹂躏我的体验,我的自我意识对于我的意识结构是无力的。打你一拳有本事你不疼?虽然它是某种内在性的东西,但是你无力主宰它,所以这种内在性不是一般的内在性,不是一个真正的你自己人,它具有一种超越性,或者说它可以看作是先验的,你是这个系统生成出来的一个自我意识,但是你的自我意识想篡改这个系统,抱歉,篡你妹!——庸俗的唯我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不是它的主人,你是他的孩子,你虽然可以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意识所派生出来的,但是你连你的意识本身,特别是它的那些根基性的底层结构,你根本都碰不了、动都动不了它,一点点都动不了!你的那种空间性、时间性的体验,还有你的各种苦乐二元秩序这些东西你能篡改吗?所以,就算意识结构是内在的,但是它的这种内在性,你可以说它是固有的、不可摆脱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是超越的、先验的,它不是依赖于经验然后慢慢拾掇拾掇拼成的,不是的!它是别人给你装了操作系统在那边的,不是你自己装的操作系统,你顶多修修补补、顶多是个维护,对于康德是大他者装的。你的自我意识再流动、再灵活、再自由,你对于它其实是非常无力的,要意识到这一点——你会意识到你的一切体验以及由这些体验所构建出来的所谓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也是由你的一切体验来推断的,一切体验推断以及构造的,你对外部世界的把握空间化、时间化、客体化,乃至于它的某种异质性,就是和你的内在不一样、让你疼、让你苦、让你酸,你苦和酸能体验到,但你不吃它的时候你脑子里怎么也想不出那味道…...这一切的体验也是由你的先验框架所构造的——但是,虽然它固有、超越,但是它好歹是内在的,那我们的意识就可以试图把握它、领会它、了解它的机制、去获得认识、去反思它,因为我的自我意识也是先验框架的一部分,至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逻辑、辩证法、直观、悬置、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去领会把握你的先验框架,这种做法就是观念论的探索。相当于一个很无力的自我意识去试着越狱、探索、解析源代码,或者至少想要去认识、了解、研究这些先验框架里面的东西。
▪要理解观念论,只要能够体验到自我意识和意识结构,如何体验到这两者的二分?要不停地在唯意识结构论和无我论之间切换。
唯意识结构论,就是你体验到的一切都要被意识结构所中介,意识结构中介一切!你要领会到你所体验到的一切、整个世界的结构性生成、对象性的生成、时间空间性的生成……他们都是要有意识结构来中介的;
然后不停地同时陷入一种无我论,就是说你要不停地意识到这种意识结构可以说成不是意识结构,因为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它是某种内在性的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说既然我动不了它,那它就不是意识结构,而是世界的本体性结构,只不过它要到你的意识这里来报备一下,你的自我意识就是个敲章的、例行公事的应声虫,闻所未闻不停地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流变,那就是事情本身在自己结构起来,而且它让你好像在意识当中以一种认识论的模体验到它,不是你创造它,你的自我意识只是个虚无意义上的剩余,包括你的身体、你的所有的意识当中的内容、所有东西都具有本体性的一个支撑,它都有异质性的一个他者做支撑,都是在时间中流变,然后本体性能够把自己结构化、对象化,以一种客体化、时间化、空间化…都是它自己的力量,不是你去主动把它创造出来的,你他妈创造个毛啊,你他妈什么都没干不就涌现出来了,它自己涌出来的。你的意识框架、你的整个意识结构、你的整个视域也是实体涌出来的。
不断地切换,不要去下判断,不要说死了你是一个先验主义者,或者无我论——这个无我论是一种高级的实在论,或者放开来说相当于齐泽克说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就是拉稀——就是我的精神、我的意识其实对万事万物没有处理,是它们自己处理、自己化身、自己演变的,我只是报备一下,或者说我本身也是被它演变出来的,我本身也是它的一个副产品、意识本身是一个副产品,你体验到的一切都是存在,他会被你说成体验也只是语言学的一种命名而已。
你的第一人称想要去意味着这个世界是你的所有物,但当你把它说出来的时候,一说出来你的言辞就变成一种不是精神的东西,变成一种和万事万物一样粗糙的存在之流,就是意识或者本质不停地存在化、不停地范畴……精神的维度、观念的维度不停地在重新变成朴素的存在之流,不受束缚地就在实践当中湮灭了……无论你站在哪一边,要不停地在两个维度切换,你不切的话很多论题是理解不了的,你不能悬置、不能够去批判、不能够反思,或者说你不能够去敞开……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自我意识是无根的,自我意识没有本体性支撑,不理解意识本身的无根性你是进入不了哲学的,意识不仅仅没有本体性支撑,意识本身也是没有一套符合性的指令集或者算法集——意识既不能够在符号系统之外找到本体性的支撑,也不能在符合系统内部找到某种支撑,自我意识顶多是在一个缝隙里面。
现象学、德国观念论、存在主义、生存论、符号学……这4个传统里面自我意识的地位都是如魂灵一般,都是如鬼魅一般飘忽不定的。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性,其实它最后能够现实化成特定的历史当中的特定的阶级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只能变成你自己这个活人。
观念论最后就是要解决自我意识的无根性,它要为自我意识寻找位置、寻找天命、寻找一种生存的特定的方式…观念论最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什么——what I am这个问题。不是who I am,谁不就是在社会共同体秩序里面了。它是要找到主体的本体论地位,所有的答案都是本体论没有地位,怎么样?设立创造新本体论!靠哲学思辨,观念论的哲学都是非常痛苦的挣扎,要为主体寻找一个本体论的地位,而不是去找一个本体论支撑,它不要支撑,我直接就要本体论地位,我要占一席之地,但是每一种预假设都失败了,因为主体、自我意识在每一种里面它位置都是很尴尬的。
3观念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矛盾,由主体调和。
形而上的维度就是先验框架、意识结构、符号学机制、存在论…
形而下的维度就是你的第一人称体验、抉择、自由、意志、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