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历史现象学

2023-03-05 01:04 作者:升噪耳机  | 我要投稿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理解马克思的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批判”(这里的拜物教主要是指人们无意识地对社会存在物的崇拜),要从一个论断“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说起,逐步揭开拜物教的迷。

第一重是商品。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人对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不会有无法认知的神秘感,使用价值人们能从感性直观中理解。但是对于交换价值,一个物品作为商品出现的时候,它的交换价值是由社会一般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交换价值具有了某种“超自然属性”。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生产(不论是农村的封建家长制的生产关系还是手工业中的师傅带徒弟的生产关系)都是为了使用。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中,之前社会中的宗法关系逐渐被打碎(这也是一种进步意义的对人的解放),由于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人成为原子化的个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能实现价值,自己也才能获得各种其他生活物品,这样交换成了生产的唯一目的,并不是说之前的社会不存在物品交换,而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产品采取纯粹的商品形式这件事显现出来。于是,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不是表现为人们自己在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重是货币。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极端的金钱世界。在现实中,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实现都是通过兑换货币为终点的。“所有的东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要转化成货币,一切东西都成了可以买卖的,流通成为社会的蒸馏器,一切物都被抛到里面去以便结晶成货币再从哪里出来”甚至之前社会中的神圣的东西变成可以由货币衡量的。货币是资本主义社会通向社会实现的唯一道路,金钱成为人们拼命追求的东西,于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中介性工具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唯一的神。一种物神。一般等价物之前是金银,“一般等价物形式专门同一种特殊的商品结合在一起,成为货币的时候,一种假象就完全确立起来了。一种商品成为货币,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互相表现价值,相反,似乎是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其他商品才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一语破的地说“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第三重是资本。资本就是指能增值的货币。用G表示资本,W表示商品,那么资本投资获利的过程就可表示为G—>W—>G’或者简化为G—>G’,这就是生息资本,在这里,物神达到了自身最完善的程度,它可以自行增值,会生出货币的货币,纯粹地表现出来了,“在这个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迹,社会关系最终成为物(货币、商品)同他自身的关系。”马克思说,作为生息资本的资本已经能达到了颠倒的资本主义社会充分的物化、颠倒和疯狂。这种货币的持有者,当做这种运动有意识感觉的负担着,变成了资本家。“只有在抽象财富愈益增加的占有,成为他唯一的操作动机时,他才是当做资本家”。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不是任何一种物,而是一种历史性(即只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社会关系。那么“货币就是权力”。

我们从马克思的思考中看到,这个表面美好的资本主义关系是从根本上颠倒的,用多重假象遮蔽本质的伪世界。

本文主要参考张一兵著作《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