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谢林《近代哲学史》笔记——费希特与《先验唯心论体系》

2022-03-30 11:54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费希特与《先验唯心论体系》

 

  1. 我们先从对先前的哲学运动的总结开始。笛卡尔将经验主体当作唯一确定的根基,以此为基础来间接地获得其他事物的确定性,但笛卡尔获得的事物的确定性只是主观性而非客观性的。斯宾诺莎对笛卡尔的局限性作出了改进,为了得到客观的确定性,直接导向了一个绝对的实体,消灭了主体的一切自由与思考新形而上学想要为主体的自由进行捍卫,但不再像笛卡尔一样以经验主体为基础,而是以普遍的概念与规定作为前提,而这些概念能够规定绝对的实体,如此一来使主体与绝对者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但是康德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些规定或概念是主观知性所给出的,是无法进入如绝对者这样的客体之中的,而为了捍卫主体,康德导向了一个先验自我,即康德所说的统觉的先验统一性,作为一切经验与知识的来源

  2. 费希特将这个康德的自我凸显出来,并将其作为唯一的实体/绝对者,从而使得自我不仅仅局限于康德的实践领域的独立,还扩展到了自我在理论领域中的独立。费希特认为世界表象,下文一致)通过且为“自我”而存在着,也就是说世界伴随着自我意识的生成而诞生,因此自我对于个体以及整个世界都是开端,是一个无时间以及永恒的开端。费希特未能解释的一点是:若外部世界通过自我存在着,那么这个通过具体是以什么方式呢谢林将费希特的理论推演了下去,从而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能绝对确定的一点是,自我是不可能按照自身的意愿来设定外部世界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外部的事物都应该是截然不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自我必定有所依赖,但鉴于在费希特那里自我是一个绝对的实体,因此它不可能依赖于外物,因而只能依赖于内在的某种必然性,从而创造了外部世界的表象

  3. 那这种必然性是什么呢?谢林将其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相联系了起来。如费希特所说,世界通过且为了自我而存在着,但是在自我拥有自我意识之前,外部的世界就存在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并非拥有自我意识的自我创造了外部世界,而是一个先于自我意识的领域。因此我们可以假定一个处于先于自我意识的行为,唯有通过这个行为,世界才能够涌现进自我意识之中,呈现为伴随着自我意识的生成而诞生。这个行为即“走向自身/转而意识到自身”,当自我转而意识到自身,自我意识由此产生,而外部世界则通过这个行为用先到自我意识之中,因此外部世界的表象并非自我意识创造,而是两者同时产生且有着必然的联系。

  4. 但是这个解释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当转而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发生之后,个体自身才有了自我意识可言,那么是什么进行了转而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同时又与拥有自我意识的自我相区分呢?鉴于这个东西是先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且是自我意识的来源,那么这个东西必定是外于我们自身存在的,超出所有个体的自我意识的,但又因为每个个体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身的自我意识所直观到的表象都和他人一样,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即这个超出个体自我意识的东西是所有个体共有的,这个东西即费希特所说的“绝对自我”。而唯有当绝对自我通过转而意识到自身的行为走向个体自身,自我意识才会诞生,个体才会说出“我存在”,而个体则不会再回忆起先于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以及转而意识到自身的行为了

  5. 以上解释了外部世界是如何通过自我存在着的,那外部世界以及一系列规定性是如何成为个体的对象的呢?或者说在自我的前提下,主体是如何把握客观世界的呢?费希特对解答该问题不感兴趣,仅仅将外部世界归为与主体相对的非我,而全然忽视其中的差异性,因此费希特的哲学全然缺乏了客观性,只剩下了自我反思。而谢林的哲学的任务质疑就是对费希特的这一漏洞进行改进解释费希特的主体是如何把握客观世界的,从而为费希特的哲学补充客观性。

  6. 谢林首先提出了自我会对自身进行设定,自我内部有一种纯粹的相当于“无”的自由,即对于自身无限的关注与追求,而自我会对这一纯粹的自由进行限制,从而自我使自身进入了一个演进过程自我对自身进行限制之后,自我则同时成为了有限的客体与无限的主体,因此自我不再像先前那样是自在的,作为纯粹的主体,而变成了自为的,成为了自身的对象,自身具有了偶然性与有限性。而自我在上文所说的演进过程中所做的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环节中客服自身的偶然性,从而使自身重获先前的纯粹自由,成为自在。而从对自身限制到重获自由实际上就是个体自我从原初感觉发展到创造性直观的过程,从而直接将理论哲学直接导向了实践哲学。

  7. 自我是如何从自为演进为自在的呢?谢林提出了一个演进的原则,即对于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的区分主观自我即进行自身反思的自我,或者可以说是哲学家的自我;而客观自我不断制造自我意识,不断展开自身的自我。在演进过程的一个环节中,对于主观自我来说,客观自我之中是被设定了一个规定性的,但客观自我并不知晓这一规定性,它内部设定的规定性总是比客观自我所知道的要多,而主观自我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客观自我认识到其内部的规定性,使得在下一个环节客观自我得内部规定性成为它的对象,从而使原本主观设定的规定性附加到客体之上,使主观与客观自我达成一致,而在客观自我对于规定性的不断认识之中,客观自我最终能够达到认识的完满。以此,谢林成功地解释了费希特哲学的外部客观世界是如何成为主体的对象的以及主体是如何在自我的前提下把握外部客观世界的。


谢林《近代哲学史》笔记——费希特与《先验唯心论体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