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玉为何会娶薛宝钗为妻又抛弃她出家?原来故事开篇就有这么多预示!

大家好,今天说说贾宝玉为何最后会娶薛宝钗,为何又抛弃妻子离家出走当了和尚?
简单来说薛宝钗从一开始不是宝玉想要的妻子,两人没有心灵契合的精神共鸣,注定不是一路人,吃不到一个锅里去。而且贾府抄家败落,日子太穷太苦,宝玉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很崩溃。
除了林黛玉之外,他可能跟谁都过不下去,这才出家逃避了。
如果贾府能继续维持富贵荣华的生活状态,就算黛玉去世了,宝玉和宝钗其实也可以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凑合着过。就算不喜欢宝钗,大可以纳美妾、交朋友、养清客,哪怕心里十分怀念的林黛玉,也还有许多的生活乐趣,应该也不至于出家。
因为宝玉本来就是个特别想的得开的人,这在前文中有很多预示。
一、贾府败落:黛玉早逝,宝钗无情,袭人被撵
《红楼梦》的作者早在《西江月》中对宝玉的一生结果做了交代:“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也就是说贾宝玉的后半生是贫穷凄凉的,贾府大厦倾颓之后,富贵荣华都没了。
《好了歌》中的“展眼乞丐人皆谤””说的也是贾宝玉等贾府嫡系子孙的生活状态。
但是从《红楼梦引子》中,我们可以知道宝玉他在黛玉过世之后和薛宝钗成亲,过了一段“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日子。
按理说薛宝钗也是妩媚鲜妍,又博学多才,宝玉虽然不爱她,但至少对她的色相并不讨厌,黛玉已经死了,宝钗才貌双全,又自带嫁妆,已经是落魄的贾宝玉退而求其次的上佳妻子人选,可宝玉为什么还会感觉“意难平”呢?
应该是与宝钗和宝玉精神不契合有关,也与薛宝钗遣散贾府的下人有关,尤其是发嫁了袭人,让宝玉彻底没了挂念。
宝钗一开始想要图谋“金玉良缘”就是想借着宝玉荣国府嫡子的身份嫁入贵族阶层,顺便借助王夫人的掌家身份,进一步掌管荣国府的中馈大权,以此来帮扶她的娘家和母兄,并且获得王子腾的支持。
但是很可惜,薛宝钗家和贾家门第相差太远,贾府不败,贾母不死,薛宝钗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嫁给宝玉为妻,一方面宝玉深爱着黛玉,另一方面贾政只看看薛蟠,也不会同意的这门婚事。
但是当贾府败落,黛玉早逝,贾母也归西了,薛宝钗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以20多岁的年龄嫁给了贾宝玉为妻,可是贾家也不能再帮扶庇护薛家了。那么这门婚事对薛宝钗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就是凑合过日子,贾府败落了,宝玉没希望再找高门千金,宝钗年纪不小,又是贾府的亲戚,薛蟠的案子被翻出来,她也会被牵连,而且她早就因为薛蟠这个呆霸王和“金玉良缘”坏了名声,也不可能再找到好的婆家。
两家大人一商量,反正事情已经闹到这个地步,都知根知底的,就把他们的婚事办了。他俩是没啥发言权的,因为婚姻大事就是讲究父母之命。
可是宝玉不争气啊,当年贾家兴旺的时候他也不考功名,可以!如今贾家败落了,他也不能挣钱养家,活费可能都要靠宝钗的嫁妆贴补,宝玉还整天唉声叹气,伤心感叹,也没什么好脸色给宝钗。那么宝钗如何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呢?这与她当年的“欲偿白帝”的“青云之志”可落差太大了。
宝钗想要宝玉变成自己理想中的男人,哪怕不能追求仕途经济了,起码也要肩负起丈夫的责任,去耕种买卖也好,起码养家糊口呀。但是宝玉他从来就不是这块料啊!
宝玉的人生理想就是尽可能的享受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想让那些年轻美貌的女孩子女孩子们都天天围着他,守着他,然后他在大家都在,花儿盛开的时候忽然死了,姐姐妹妹们用眼泪来葬他,哭成一条河把他漂起来,漂到没有人的地方,化成灰化成烟。
这在袭人眼里都是混账话,薛宝钗听了更觉得是邪门歪道。但是袭人无论如何对宝玉都是柔情的,因为她想要争荣夸耀,还是得指望宝玉,所以她才会惯着宝玉,甚至帮忙打打掩护。
但宝钗是无情的,薛宝钗在成为贾宝玉妻子之后,得不到宝玉的爱,甚至也会看不惯袭人对宝玉的妥协和退让,以及宝玉对袭人的依赖与亲密。因为这样会更加凸显她更加无情,更加尴尬。加上袭人是宝玉的第一个女人,从小陪伴长大的,两人有很深的特殊感情,宝钗能容得下袭人才怪呢!,毕竟这两个因为利益狼狈为奸的两个人,也最终会因为利益分崩离析。
王夫人既然有了薛宝钗这个高配版的儿媳妇规劝教导宝玉之后,袭人作为一个副本就显得很多余了,甚至还有副作用,会影响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夫妻生活。袭人照料宝玉生活的功能,麝月也完全可以替代,所以袭人很可能就是因此被打发出嫁了。
宝玉又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女人,不管此时他是否已经有了出家的念头,也不管他对袭人还有多少眷恋。但是袭人走后,宝玉在这世上基本上真的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
在《红楼梦》中第六十二回大家射覆,宝钗射了贾宝玉的通灵玉,香菱说出了典故是“此乡多宝玉”
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送杨瑗尉南海》: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在这首诗中,诗人岑参委婉的安慰前往荒蛮南州赴任的朋友,让他不要厌恶当地的清贫凄凉。
这里可能是在影射贾宝玉和薛宝钗贫贱夫妻百事哀,“随分从时”宝钗劝慰宝玉忍耐清贫,和她好好过日子,再把家业振兴起来。但是宝玉的判词《西江月》中已经说的明白,他“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宝玉在富贵的时候也不想理那些俗儛,今朝有酒今朝醉,当穷了之后,他出家逃避其实是早晚的事情。
二、贾府没落,宝玉穷困潦倒,失去了所有生活乐趣
如果只是黛玉早逝,但是贾府没有抄家败落,依然还是富贵荣华,可以让宝玉过锦衣玉食的,那么他娶了宝钗为妻也好,其他家的千金小姐也好,他其实都未必真的会出家。
宝玉其实只要生活物质条件能够保证,他是很能想的开的一个人。
大概是因为石头本来就是下凡来享受富贵温柔的,所以贾宝玉也受到影响,他的性情中有着热情眷恋红尘的一面,他喜欢享受锦衣玉食,金奴银婢的生活,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鹿肉美酒,喝的是枫露茶,他不吃外面的点心,甚至不穿针线上女人做的衣裳。
当初和袭人等闹矛盾他就想着:“说不得横心只当她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她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
后来晴雯、芳官、四儿被王夫人撵出去,宝玉又说:“从此休提起,全当她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此一理也。”
就算他一边对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做和尚”,甚至送手帕定情,表示他心里黛玉排第四,仅次于贾母贾政王夫人。
但是他也会和袭人狎昵,和碧痕洗澡,和金钏调情;看着薛宝钗雪白的酥臂发呆,又想和让龄官也对他好点。在外面也和蒋玉菡、秦钟暧昧,和柳湘莲手拉手,又和北静王打得火热,和薛蟠、冯紫英、赖尚荣等喝花酒也非常欢乐。
他听藕官的故事就赞同续弦论:“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所以就算黛玉死了,只要贾府不倒,宝玉娶了妻子之后,他还是可以有很多生活乐趣的。
就算他的妻子是宝钗或者其他名门淑女整天催他考功名,贾宝玉大可以不搭理她就是了,反正古代妻子都是管不着丈夫的,但是丈夫可以管妻子。这也是王夫人为什么不给袭人过明路的原因,贾母也认为将来宝玉是个“不听妻妾劝的”。
而且宝玉还可以找很多别的乐趣,比如多纳两个美貌又纯真的丫鬟做小妾,比如玉钏、紫鹃就不错,琥珀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宝玉也可以出去和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到北静王府喝茶聊天,写一下浓艳诗词排遣情怀,或者和他爹贾政一样,养一群请客,招募一些秦钟、柳湘莲、香怜、玉爱之类的人在身边天天风花雪月,说说笑笑。
这样尚且有许多其他乐趣的日子,贾宝玉依然可以过很多年的。
而且,按照贾府的家业,就算是抄家败落,也不会立刻沦落到“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凄惨地步。书中“当今圣上”又是“至仁至孝”的皇帝,在太上皇和皇太后还都健在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对贾府这样的老勋旧真的赶尽杀绝,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就可以了。
所以宝玉在贾府败落之后很可能就和曹雪芹家当年一样,遣散了仆婢,只留下几个佣人,一家子守着小宅院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再加上宝钗带来的一些嫁妆,应该也不至于吃不上饭,应该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这和当年荣国府的精致奢华的锦衣玉食是肯定有着天差地别的悬殊,宝玉如何能过得惯这样的日子呢?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尚且能过得去的温饱生活,在宝玉眼里那就是穷困潦倒、物质匮乏:“家徒四壁不知寒,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苦日子,是非常煎熬的,加上黛玉故去经死了,宝钗又和他不知心。
宝玉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崩塌了,甚至面对家族的倾覆,他对无情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皇权统治者、腐朽官场和潦倒的民生,对整个社会都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宝玉的确是和《红楼梦》的作者一样,已经无路可走了。
三、甄士隐和智通寺老僧,影射贾宝玉后半生的遭遇和结局
其实关于宝玉后来的人生遭遇和结局,在《红楼梦》中开篇都有伏笔。
书中开篇时候那位“神仙一流人品”的甄士隐贫困潦倒的境遇,可能就是贾宝玉人生悲剧的预演。
书中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这不是暗写贾宝玉又是写哪个?作者甚至写到了“修竹”,众所周知书中里“竹”关联的是潇湘妃子林黛玉啊。
贾雨村在智通寺遇见的那位“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龙钟老僧,影射的就是贾宝玉人生的结局:出家为僧,对世事不闻不问,尤其是不搭理贾雨村这种禄蠹。
书中写: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这一段下面接的正是冷子兴遇见贾雨村,两人的对话是:“奇遇,奇遇!”“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今日偶遇,真奇缘也。”这里未必不是作者在打机锋,仿佛是暗写贾宝玉和贾雨村在平行空间里的一种相遇,细品妙不可言。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说的难道不是贾府众人,与元春的判词中“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是可以呼应的。
《红楼梦》到了八十回,贾府已经摇摇欲坠,江南的甄家已经获罪抄家了,贾家还会远吗?探春也说过“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贾府累积的罪孽实在太多,只需要一根稻草就能压倒整个骆驼。
贾府的抄家之祸,或许就像葫芦庙中炸供引起的那一场大火一样,突然就来了,然后就失去了爵位、官位、绝大部分的家产,只有几个亲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然后贾宝玉和薛宝钗等也和甄士隐夫妻一样,在田庄上或者和曹家一样在一处简单的四合院里生活。只可惜宝玉作为家中的男主人,因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
加上他本来就“秉赋柔脆”,“胆子又小”,是个多愁多病的身,哪里禁得起这样的挫折磨难,大概也和甄士隐一样“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贫病交攻”。
此时的宝玉已经失去了祖宗荫蔽、家族亲人、皇帝恩宠、亲朋故旧、旧奴旧婢,包括他最爱的知己爱人林黛玉,他已经真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了。
在有限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下,宝玉能够把身体养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好好过日子?出去赚钱养家呢?
但是就算养好了病又能怎样呢?依然是每天穿着粗布衣裳,吃着粗茶淡饭,面对无情道学又不理解自己的妻子宝钗,想想他也没本事赚钱,只会给家里添乱,连累的薛宝钗日子也更难过。
贾宝玉已经无路可走了,出家是他逃避现实唯一的路。这也是他能为薛宝钗做的最后一件有用的事情。
等他出家走,薛宝钗就可以改嫁给一个能好好过日子的男人,总比跟着他受苦要强。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关于宝玉出家的评论非常深刻,她说:
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家中发生变故,已经是发生在庸俗暗淡的成人的世界里。而那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仕途基业竟不堪一击,这样靠不住。看穿了之后宝玉终于出家,履行从前对黛玉的看似靠不住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