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悲壮下的诗意,你看到了吗?

国内导演中,有一位酷爱用某些“符号”来传递情绪的,他就是——管虎。

令黄渤夺得影帝的《斗牛》中,母牛是黄渤最多对手戏的搭档,也是黄渤饰演的主角坚守信念的体现出口。《老炮儿》中的鸵鸟,更像是六爷的精神表达,也是整部片子的神来之笔。到了最近管虎新作的《八佰》中,这个意向化的符号,便是片中的白马。

在《八佰》中,白马看似是游离在剧情以外的符号,却映照了壮士们困守孤城的希望,戏中戏的赵子龙,守城殉国空留白马独活,也更像是传递了《八佰》英雄壮士奋战一搏的决心。这是整部影片悲壮基调下,最大艺术化的情绪展现。《八佰》作为一部取材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无论从场面描绘还是人性刻画上,都几乎满分,尤其是它所展现出来的,对平民英雄的刻画、讴歌;对国难当头,匹夫奋起救亡的礼赞,都注定了这部电影会在中国影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四天四夜,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导演管虎率领业内最顶级制作班底,筹备十年,实景重现1937年苏州河两岸风貌。这段历史本就悲壮,经由艺术化的影像处理,平民英雄形象、不屈的民族精神,令人动容。当然要说的是,《八佰》并非“抗日神剧”,观众会看到英雄对战争也有恐惧,也想逃避,一河之隔两个世界也看似魔幻,却都极具艺术表现力。虽然四行仓库之战并非大战役,但它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消灭了多少敌军,而是在于民族精神,在这一点上,《八佰》体现的淋漓尽致。


白马和戏曲赵子龙给《八佰》增加了诗意,自点映以来,这部华语大片口碑颇佳。对于停滞大半年的影院,《八佰》的及时救市也提振信心。有观众说《八佰》群像戏精彩过视效。它的精彩在于每个角色都刻画的鲜明生动,牵动人心,让观众清晰感受到,一个个普通人是如何变成英雄的。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巨作,《八佰》在视效上有宏大紧张的战争场面,更在有历史依据下做到了艺术化处理,并且相当考究。比如大量的方言对白,其中欧豪饰演的端午全程讲湖北话,历史上八百壮士中确实不少湖北人,而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则是一口广普,因为谢晋元正是广东人。


在此前的《八佰》首映礼上,“战狼”吴京这么评价它:“8个月以来,我第一次进电影院,就碰上这样一部电影。我看哭了好几回,非常感动。这部电影提升了整个中国战争电影的台阶,是电影人要反复学习、研究的一部电影。”说它是里程碑作品,再恰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