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传出神经系统

M受体阻断剂


(1)阿托品


与毛果芸香碱(缩瞳药)交替使用
尤其用于12岁以下的验光

胆、肾绞痛合用哌替啶(杜冷丁)

缺血性心脏病慎用





2 东莨菪碱

3 山莨菪碱

4 其他


(2)N受体阻断剂
1.神经节阻断药

2.肌松药

2.1 除极化型肌松药


2.2 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NA:
强缩血管作用,用于(急性)低血压


不主要调节机体血流分配


2.AD(肾上腺素)


AD升压作用的翻转
(ph-酚妥拉明,α受体阻断剂)



2-1.多巴胺


休克的常规用药(不同于AD)


3.异丙肾上腺素



3-1其他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α受体阻断药

1-1酚妥拉明



2.β受体阻断药

ISA相当于有部分内在活性




3 α、β受体阻断

镇静催眠药
1.苯二氮卓类

1-1地西泮




中枢是削弱,外周是完全阻断



1-2 其他


1-3 拮抗剂

2 巴比妥类




体内过程有特点,脂溶性影响进入脑组织速度,碱化尿液促排泄

抗癫痫药
特征:
-突发异常高频放电
-向周围组织扩散
机制:谷氨酸过度释放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抗帕金森药










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药


抗精神失常药

(1)精神分裂症



1.氯丙嗪







1-1.其他

2.硫杂蒽类:~~噻吨

3.丁酰苯类:氟哌~~

4.其他抗精神病药

(2)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3)抑郁症


1 丙米嗪



镇痛药





(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吗啡
机制1为主要机制








CO2蓄积在中枢引起脑血管扩张

2 可待因

(看特点)
1.哌替啶-外周作用弱


2.芬太尼-强镇痛

3.美沙酮-弱成瘾

4.喷他佐辛-部分激动药

5.其他


解热镇痛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不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脂氧酶途径用以对抗感染
环氧酶途径产生前列腺素类物质
NSAIDs减少PG的合成

解热作用与氯丙嗪不同;
中枢性

镇痛作用与吗啡不同;
外周性、慢性钝痛


COX-2与炎症相关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对COX-1的抑制是不良反应的基础
对COX-2对抑制是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基础
(1)阿司匹林
1.大多在胃黏膜吸收
2.尿液ph对其排泄影响大
3.混合消除

共有作用

独有作用

控制阿司匹林剂量来实现抗血栓形成作用

脂氧酶途径产物——白三烯刺激产生哮喘

(2)对乙酰氨基酚:
1.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2.肝毒性

(3)其他
吲哚美辛:强抑制环氧酶
布洛芬、萘普生:抗炎作用更突出

选择性COX-2抑制药
特点:易引起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钙通道阻滞药
一、离子通道概论



配体门控通道小结



二、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


三、钙及钙通道阻滞药
骨骼肌收缩:钙触发的钙释放

L型钙通道-心肌复极化平台期

α1亚单位-药物作用靶点

四 钙通道阻滞药




机械特性:2期平台期钙离子通过L型通道,是心肌收缩的起始步,耦连了兴奋与收缩

电生理特性:影响慢反应细胞(室上性)
4期去极化速度-自律性-窦房结
0期去极化-速度-传导性-房室结(此处传导速度最慢)
ERP-有效不应期














22 心律失常









相对延长ERP-提高ERP在APD中的占比

Na-Ca交换
存在ERP

折回刚好落在不应期之外


1.奎尼丁:电生理作用(临床应用)&抗M作用(不良反应)

植物提取物-不良反应较多

2-1.利多卡因

相对延长ERP

2-1.苯妥因钠

3.普罗帕酮

4.普萘洛尔

5.胺碘酮

碘代谢复杂,个体差异大

其他III类药物

6.维拉帕米

7.腺苷

缓慢型-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23.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药物
一、RAS的组成



主要由AT1介导,即AT1为主要受体

二、RAS的功能
1.血管收缩
2.交感兴奋
3.心肌、血管平滑肌肥大
4.促分泌醛固酮
——功能亢进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1.ACEI








ARB抑制RAS更彻底,且不影响缓激肽












3.保钾利尿药





4.碳酸酐酶抑制剂

治疗青光眼:甘露醇,乙酰唑胺,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肾上腺素,美替洛尔,可乐定

5。渗透利尿药




神经&体液调节





总思路:

常用抗高血压药

1.ACEI


2.ARB

3.β受体阻断药

4。钙通道阻滞药

5 利尿药


6 其他





注意心衰与心功能不全定义的区别








1.ACEI


2.ARB

**复方制剂

3.醛固酮阻断药

4.利尿药

5.β受体阻断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