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八国联军入侵后的所立的纪念碑

今天介绍的这照片有两组,共七张,都跟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有关,主题是围绕日本和英国两个帝国主义在各自租界地内所立的两处碑刻。

上图中,根据照片的备注,这是在1912年时,一位名叫楠正一氏的17岁男子在影楼拍照,背景是天津日租界内大和公园中所立的北清事变纪念碑。那我们今天文章的重点也不是在这位名叫楠正一氏的身上,而是他身后的这张背景,影楼为什么会用一张纪念碑作为背景呢?

北清事变纪念碑地点在哪里?
答案是:建国前的天津日租界大和公园内。
那什么是北清事变呢?
答案是:日本教科书中把1900的庚子年爆发的八国联军入侵称为北清事变,意思是清朝北方的事变。
这一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帝国主义列强以保护本国利益为由派兵大举入侵,先是攻克天津,后又攻进京城。而日本正是在侵华各国中出兵人数最多的。
为了纪念在1900年在侵华过程时被打死的日本士兵。在1909年8月28日,日租界当局于天津多伦道与山东路之间建造的大和公园正式开园,并在入口处立了这个“北清战役纪念碑”,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殖民侵略的特性,建国后此地已被拆除,改作他用。



上面的这三张图片,是日本在后来不同时期出版的明信片,图案中都以这个北清事变纪念碑为内容。

再看下一组碑刻内容。
这是英国人在威海所立的碑刻。



上面三张照片中所反映的碑刻,是英国人纪念参加过八国联军阵亡的华勇营士兵的。
根据记载,1898年时,英帝国主义强行租借威海卫,并在威海卫组建华勇营,以图谋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1899年初,威海卫华勇营建成。到1900年5月,人数已达六百多(有关人员数据说法不一,本处不再商榷讨论),平均年龄在23-25岁之间。这是一支编制齐全的队伍,编制有长枪连、机枪连、炮队和骑兵队以及乐队、译员、卫生队,尉级军官均从英军部队中调任。成员装备精良,使用清一色的马丁尼 亨利式来复枪,还装备有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
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由于英国人忙着在南非和布尔人争夺利益,本国人手不够,但为了利益,不甘落后英帝国主义就开始从各殖民地抽调拼凑人员,这其中,威海卫华勇营就正式纳入了英军编制,被称为“第一中国军团”,在攻打天津城时,成为率先攻入城内的英军唯一代表,并在占领京城后参加了八国联军在紫禁城的大阅兵。
1901年,英国殖民者在威海卫为“中国军团”在庚子事变中阵亡的23名士兵树立的纪念碑,上面用中英文记录了他们的参战经历和姓名。
1904年,英国在威海卫的行政长官骆克哈特为“中国军团”士兵补发了维多利亚勋章。
1906年6月,风光一时的华勇营被解散。
可以看出,这些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输出战争,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立碑刻传,耀武扬威,不仅仅是得到了巨额赔款,还在国内多处强占土地,取得驻兵权,控制交通、资源等等。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
(上述史料都是来自于布里斯托大学,提供者有中国历史图片社、Billie Love Historical Collection、伦敦基尤国家档案馆、佩内洛普福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