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头翁和枸杞的药性漫谈当代中国中医学衰败之主因


本文约4000字,非中医人士可以略过里面的中医经典药性引用部分。
枸杞子是大家日常生活保健常用的药食同源的食品药品,美国甚至出版了专门介绍枸杞的本草药学书籍,中国枸杞在国外也被称为中国神药,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作用,国外香草食疗购物网站上出售的枸杞的英语名字是CHINESE WOLFBERRY(中国雪果),CHINESE HERBAL DRAGON(中国草本龙),还有的很多欧美人直接给枸杞专用名词“GOJI BERRIES”,一说“GOJI BERRIES”就都知道是来自中国的红色枸杞。从这些枸杞的专用名词可见中国的神奇枸杞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
然而这些是中医在国外在欧美受欢迎的程度,很大程度是欧美的中医师推动,台湾中医师推动,甚至是日韩中药材出口商推动,和咱中国当代中医没啥关系。甚至毫不客气的说,美国和日本对中医的经典传承和中医智能现代化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我大中国前面。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月亮都是国外的圆,只是想写此文分析我国当代中医学衰败的主因,希冀能为拯救中国中医在正确道路上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本文将从枸杞子和白头翁这两味大家常用和不常用的典型且重要的中药在2020版《中国药典》描述的中药药性来谈起。
一、主次颠倒,重点错位。
枸杞子在中国药典的【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用法与用量】6~12g。
以上寥寥数语不到100字是枸杞子在《中国药典》的药性介绍,而大量篇幅近一千字用在性状,鉴别,什么照薄层色谱法,水溶性浸出物,【检查】水分 【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的制备,各种化学测定法等等。
完全不是从中医思维,阴阳虚实寒热等来解读应用枸杞子。而此后以中国药典为基础编写的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大学教材也同样把重点放在不重要处,此处不一一赘述。
我们再来看白头翁这味药在中国药典的药性说明。
饮片【炮制】【性状】本品呈类圆形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近根头部有白色绒毛。切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用法与用量】9~15g。

同样是寥寥数语,比枸杞子多了炮制和性状,仅此而已。
药典用大量篇幅,近2000字描述【含量测定】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测定法 含白头翁皂苷B4(C59H96O26)不得少于4.6%。浸出物,检查等等等(读者可以略过此段)
二、错误明显,长期误导大量医学生和医师。
我们来看看白头翁在《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味苦,温。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也是“味苦,温。。”,
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也是“味苦,性温,有小毒,入心肾二经。。。。”《本草纲目》中也是白头翁苦温。甚至在中华民国时期的药典也是苦温,独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药典》改为苦寒,归胃与大肠经。

前面这么多中医大家和前人经验都注明白头翁是苦温,以我自己亲自使用《伤寒论》原方中的白头翁汤也证明白头翁单味药绝对是苦温无疑,因为其他三味黄连,黄柏,秦皮都是大苦大寒,但我用白头翁汤还能感觉到手足温,确定是苦温,入心肾经无疑。而且白头翁一般用七天左右最好换药,因为我自己用的过程中,在大概五天后感觉容易引起神经兴奋。(大家可能会想是不是因为白头翁有小毒的原因?其实是药三分毒,大部分中药都不可久用,不独白头翁。对于肝肾功能不太好的人,苦杏仁、桔梗、麻仁这些常用药其实也容易损伤肝肾,引起肝肾排毒不畅。但只要我们辩证正确,只要你的身体需要这味药,那么毒药对你就是解药。中病即止,不需要担心。
可为什么我们的当代药典和此后的医学教材全部把白头翁改为苦寒入胃与大肠呢?这不是数典忘祖,贻误后代又是什么呢?
我在想,为什么当代药典要把白头翁改为苦寒入胃与大肠经?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是编者和复审者都没有用过白头翁这味药,即使可能给病人用过,自己也没有亲身体会过。导致后面所有医学教材全部都跟着错,不知道耽误多少医学生,医生和病人。学医者不可不慎。其二是他们可能想当然认为,既然医圣仲景先师把该药用在厥阴热痢的治疗中,且命名为白头翁汤,则白头翁必是苦寒。
当我们回到东汉末年,仔细揣测仲景先师当时的想法,则会真正体会到医圣仲景先师命名为白头翁汤的用心良苦。整个白头翁汤方中,白头翁2两,黄连3两,黄柏3两,秦皮3两。白头翁不是君药,更不是量最大的药,为什么仲景先师要把白头翁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把主角王冠给白头翁戴上,该汤也以白头翁命名?如果白头翁也是苦寒,和黄连黄柏秦皮就没有区别,也没有必要放首位了。
我们知道炙甘草汤中炙甘草也不是量最大的,但先师仲景以炙甘草命名,且把炙甘草放在首要位置,这和先师以前的汤方多以剂量最多命名好像不太一样,比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都是剂量最多者或者该方主要功能对应的主要药物命名。因为先师此汤炙甘草汤是主治伤寒脉借代,心动悸,针对心率失常等心脏方面的,此方桂枝炙甘草人参强心,麦冬生地阿胶大枣提供人体所需血液滋阴,桂枝人参强心大家都用的多,甘草则大部分情况下用来调和诸药,用量较少,所以仲景先师在此以炙甘草命名提醒大家炙甘草在此方的特殊作用和特殊剂量。
再回到白头翁汤,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仲景先师要以白头翁汤命名了。白头翁汤是针对厥阴热痢的首方,看看仲景先师论厥阴病篇,当病入厥阴时,绝不可以用纯寒凉的药物,因为病入厥阴时,病人已经体内阴寒很重,阳气都快没有了,如果白头翁也是苦寒药,试问,病人还有活路吗?这符合先师厥阴用药准则吗?先师在此以白头翁命名,一定是在提醒后人,厥阴用药一定要加温药,万万不可用纯寒凉药,所以在此药方中,白头翁是极其重要的一味药,也是后人要谨记的用药准则,即先师心法,如果手里没有白头翁,当然也可用其他苦温药代替,但必须要加温药治厥阴热痢。

只可惜当代药典编者只见形未见神,想当然的认为和修改,药性和归经全部错误,甚至会指导用药连用药心法都弄错出人命,不可谓是中医学界的悲哀,也是当代中国中医学衰败之主因。
枸杞子也是同样的问题,当代药典认为其是性味甘平,滋补肝肾,入肝肾二经。以前的我也这样认为,因为我喝枸杞很容易上火,想当然认为枸杞子滋补肝肾,应该是温性的,不然我怎么喝了它就上火呢?直到后来我用小柴胡汤合逍遥散合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疏肝柔肝补心血后,惊奇发现我喝枸杞子不容易上火了,甚至用鸡炖加党参和枸杞也不容易上火,但如果我单独用枸杞子反而容易喉咙产生白痰,体内寒气加重。这不由得让我思考,当代药典对枸杞子的描述是否正确?
果然,《神农本草经》枸杞子是苦寒,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也是苦寒,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也是味苦甘,性微寒,叶天士的《本草经解》也是“气寒,味苦,无毒”,“入心肾二经,气味俱降,阴也。”
苦寒的药为什么用了还会容易上火呢?我不由得想起同事曾经说过小时吃桑葚吃多了容易流鼻血,一直认为桑葚是像羊肉一样大温大补的。但其实桑葚也是一个微寒的食疗品,也是滋补肝肾。我个人理解,枸杞子入肝肾补肝阴,可如果本身肝气郁结,那就补不进去,所以我舒肝之前吃枸杞子很容易上火,舒肝之后再吃就不容易上火了。小朋友吃桑葚多了容易流鼻血,很可能是因为寒凉东西吃太多会容易伤到中焦,容易中焦寒湿,运化不利,心肺的火下不去,导致心火上炎。
中医复兴发展,绝非一代人之功,需要我们几代人的默默付出和努力,同时还要不去计较身边信西医人士的嘲笑。中医复兴之路,道路慢阻且长,有以下几件事是必须要国家层面去推动的。
一、废弃现有《中国药典》,或者重修中国药典,即使重修也一定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准。药物不能太多太繁杂,少则得,多则惑。
二、废弃现有大学中医学教材,或者重修大学中医学教材,以读中医经典,历代中医大家著作为主。
三、废弃现有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回到中医诊所自由开放时代,让市场和病人去做自主选择和淘汰,只有这样中国中医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国家一直强调中医要守正创新。我想守正应该是守经典,学经典,读经典,在全社会形成学经典之风,让中医经典和中医文化进入小学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学经络穴位,读《黄帝内经》,背《伤寒论》,学文武易筋经,中医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
五、如何创新?中医经典药方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只要辩证正确,往往是一剂就会看到效果。所以药材药方的创新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守正即可。创新应该是在人才选拔制度上,在中药库房管理上,在中医大脑智库上创新。现在中医院经常很多药没有,应该建立一个中药智能库房管理,实时预警缺药补药等。中医大脑智库美国的中医人已经开发出来,但用途有问题,不能依靠这个看病,而应该是在各中医医疗机构接入一个类似中医方剂智库的软件,所有的方剂都在智库中,中医师只要想办法认真辩证,而不用把时间花在记忆方药种类和剂量上,辩证正确后直接在智库中输入方剂名再修改相应药方即可。
这是之前发在个人公众号的文章,原创不容易,喜欢请点赞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看完本文,如果想系统跟明师自学正统中医,请添加岐黄圣贤智慧公众号,进入岐黄圣贤智慧公益平台一起跟倪海厦老师学习正统中医,愿你我都为中华文化传承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