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工作重点有变化
2023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安排2023年工作时重点指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而现今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心让培养人才变成了培养“小镇做题家”。本应是开阔视野,吸纳知识的年纪,却把眼光局限于课本、试题、考试之上,我们不能判定它的是非对错,但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学校的教育,首先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读书的兴趣,教会孩子方法,养成习惯。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对学习根本没兴趣,甚至讨厌学习,厌恶学校,这是背离教育本质的。

孩子在学校里对读书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才不会在毕业时撕掉或烧掉几十上百斤的课本和学习资料,并且在走进社会后能够坚持学习,对知识和个人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如今,教育管理体系的高层发声,“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提升孩子们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质这方面来说令人振奋和欣慰。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呢?

转变教育观念
时代的变革,必然带来观念的更迭,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重复刷题的机器,人才首先是一个具有完整知识架构的“人”,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打开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是当今社会要讨论的一个重点。课本上教的是经验、是方法,更多的知识则来自阅读,应该摒弃课本之外皆是“闲书”的错误观念。让孩子在较少的干预下,在正确的引导下,多读书,读好书。“双减”之下,打破了孩子之前全天候上学加补习的时间分配方式,至少相对来说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利用这些时间,引导孩子多读书,参加一些读书活动,或者培养一些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有趣的、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时光。而不是在他长大成年之后,感觉他的人生缺了一块,被封闭在了学校里,课本上。

营造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指的是读书的氛围和风气,设施建设和藏书是基础,还需要人来共同打造读书的氛围。书香校园的建设不应该是一道政令,不是老师给学生制定的任务。读书从兴趣入手,先有兴趣,才有习惯,不能迷信所谓的“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之类的伪定律、伪命题,习惯在于有兴趣地坚持,以及不断获得的成就感、获得感。鼓励爱读书的人带动气氛,积极组织和推广读书活动。好的读书氛围,会让置身其中的人主动地拿起书本。再辅以正确的引导,可以较快地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认字不多的小朋友读不懂《荷塘月色》、《出师表》,高中生也不能对儿童绘本有兴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甚至同龄的孩子因为爱好不同、性格相异,对书的兴趣也不一样,这是对教师和家长提出的考验。所以,书香校园是由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我们公司所设计的校园图书馆,正是为书香校园建设而打造优质的阅读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值得享受的时光,而不是课业之外的另一项负担。让阅读伴随人的一生,学校一定要起到关键作用。

教育工作者也应是读书人
为人师表,自然要有为人师表的行动,教师读书,分享读书,是对学生最好的影响,也是组织和推广读书活动的主力。这里要说的一点是,学生“双减”的大背景下,教师也应该有所“减”。一般教师除了日常教学,还要承担一些与教学不相关的工作,完成学校或所在地市安排的各种活动。造成许多教师即使爱读书,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能让教师排除无关干扰,专心做好教学工作,也是帮助教师保持阅读,推广阅读的必要条件。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快速的,自身对阅读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对阅读的态度。课本之外的知识对孩子的吸引力要远比课堂内容更强烈,教师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分享收获,能提升自身素养,丰富课堂内容,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作用,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