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海军 船腰炮室铁甲舰
船腰炮室铁甲舰也称中央炮堡铁甲舰。
Lissa利萨号船腰炮室铁甲舰
利萨号是奥匈帝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也是该国第一艘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于1867年6月27日开工,1869年2月25日下水,1871年5月完工。
利萨号以纪念利萨海战的胜利而命名,该舰采用铁木混合结构,但在船体舯部设有明显加强防护的装甲堡,因此被归为船腰炮室铁甲舰一类。该舰装备的12门229亳米炮都被安置在位于肿部的中央装甲保中,轻型火炮则安置在甲板上。770毫米木制船体外敷熟铁装甲在水线处厚152毫米,724毫米木制船体外敷熟铁装甲在船腰炮室厚127毫米,同时船壁也有114毫米的熟铁甲,防御力明显优于之前该国建造的铁甲舰。利萨号的主机功率被提升至3619马力,但由于船体排水量的增加,因此航速并未得到加强。

利萨号服役时恰逢奥匈帝国缩减海军预算,因此并未进行太多的军事活动。1880年利萨号的木制内衬腐蚀严重,不得不返厂大修,在大修期间,其武器也得到更新,增加了一些速射炮。重建的利萨号在一线服役至1888年,后被封存。1892年该舰从海军序列中被清除,最后于1893至1895年间拆解。
排水量7086吨,舰长89.38米,舰宽17.32米,吃水深度8.5米,最大航速12.83节,船员人数620人,武器装备有12门229毫米炮,4门8傍炮,3门3磅炮。熟铁装甲:770毫米木制船体外敷熟铁装甲在水线处厚152毫米,724毫米木制船体外敷熟铁装甲在船腰炮室厚127毫米,同时船壁也有114毫米的熟铁甲。
Erzherzog Albrecht阿尔布莱希特大公号船腰炮室铁甲舰
造船厂家特里斯特,STT公司,1870年6月1月开工,1872年4月24日下水,由于预算有限从英国进口该舰的装甲费用昂贵,于是该舰推迟到1874年6月服役,1908年成为射击训练舰。

正常排水量5980吨,总长89.7米,水线长87.9米,舰宽17.2米,吃水深度6.72米,单轴,1台2缸HRCR,8座矩形锅炉,3969马力,最大航速12.8节,500吨燃煤,续航力2300海里/10节,船员人数540人,武器装备有8门235/20 G. L/22 C.74炮,6门87/22 G. L/24 M.75炮。熟铁装甲:200毫米柚木制船体外敷熟铁装甲带保护船只全长,从1.2米在水线下延伸到水线上2.4米,船中厚203毫米,两端厚120毫米。双层炮室(长16米)侧面装甲与装甲带的上边缘相连。260毫米柚木制船体外敷装甲,下层炮室熟铁装甲侧面厚178毫米和127毫米横向舱壁,上层炮室熟铁装甲侧面152毫米,舰首127毫米,舰尾114毫米横向舱壁保护。

阿尔布莱希特大公号是作为库斯托扎号的号的缩小版来建造的,该舰开工比后者要晚,然而因为建造较为简单,更早完工了。船只设计更倾向于高防御,牺牲一些火力和航速。于是该舰以235毫米炮代替了263毫米炮,装甲厚度减小,甚至连航速也逊色了一些。不过该舰的建造费用相对库斯托扎号大幅降低,也是为了应对奥匈帝国削减海军经费不得已的方法。

阿尔布莱希特大公号在服役后并未参加重大行动。该舰没有参加针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威慑行动,在1882年退居二线。1908年该舰被改装为射击训练舰,并且更名为Feuerspeier弗尔斯佩尔。1915年阿尔布莱希特大公号成为一艘兵营船,在战后赔偿给意大利改名Buttafuoco布达富柯,后作为仓库船直到1950年拆解。

19世纪80年代加装2座单装66/16 G. L/18炮,4具35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位于舰首,2具位于横正,1具位于舰尾)。
1892年加装4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5座五管47/22 SFK L/25 H炮,2座五管25/41 Nordenfeldt诺登费尔德炮,另外加装了1座烟囱。
Custoza库斯托扎号船腰炮室铁甲舰
建造编号79,造船厂家圣罗科,STT公司,1869年11月17日开工,1872年8月20日下水,1875年2月服役,1902年成为训练舰,1914年住宿船。

库斯托扎号由约瑟夫•冯•罗马托设计,此人几乎参与设计了奥匈帝国早期的所有铁甲舰的设计。库斯托扎号有一个明显的撞角,这意味着该舰以撞角作为主要作战手段。库斯托扎号在中央装甲堡中安放了10门263毫米炮,火力超过了之前所有战舰。此外,该舰的水线装甲也被加厚至229毫米,几乎是早期铁甲舰的一倍。
库斯托扎号在其服役生涯执行的任务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奥匈帝因海军预算的大幅削减。唯一较为活跃的阶段是1880年参加了欧洲联合舰队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威慑行动。1882年该舰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后于1888年参加了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世界博览会。1902年库斯托扎号被改为训练舰,后于1914年改为兵营船。一战结束时,该舰赔偿意大利,随即被拆解。

正常排水量7609吨,满载排水量7731吨,总长95.0米,垂线间距长92.1米,舰宽17.7米,吃水深度7.90米,单轴,1台2缸HRCR,8座矩形锅炉,4158马力,最大航速13.7节,600吨燃煤,续航力2800海里/10节,船员人数548人,武器装备有8门263/20 G. L/22 C.73炮,6门87/22 G. L/24 M.75炮,2座单装66/16 G. L/18炮。熟铁装甲:203毫米柚木制船体外敷熟铁装甲带保护船只全长,从1.5米在水线下延伸到水线上2.1米,船中厚203毫米,逐渐减少至152毫米,两端厚127毫米。双层炮室(长16米)侧面装甲与装甲带的上边缘相连,下层炮室熟铁装甲侧面厚178毫米和127毫米横向舱壁,上层炮室熟铁装甲侧面152毫米,舰首127毫米,舰尾114毫米横向舱壁保护。
1882年加装4具35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位于舰首,2具位于横正,1具位于舰尾)。
19世纪80年代加装4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5座五管47/22 SFK L/25 H炮,2座五管25/41 Nordenfeldt诺登费尔德炮。
Kaiser Max马克思皇帝级船腰炮室铁甲舰

Don Juan d'Austria奥地利·唐·胡安,建造编号117,造船厂家圣罗科,STT公司,1874年2月14日开工,1875年10月25日下水,1876年6月26日服役,1904年6月受损。

Kaiser Max马克思皇帝,建造编号118,造船厂家圣罗科,STT公司,1874年2月14日开工,1875年12月28日下水,1876年10月26日服役,1904年12月受损。

Prinz Eugen欧根亲王,造船厂家波拉海军兵工厂,1874年10月开工,1877年9月7日下水,1878年11月服役,1904年12月受损。

由于政治原因,新船只的建造没有获得批准,但对现有船只进行重建一般都是在没有反对的情况下通过的。因此,马克斯皇帝级是由过时战舰进行重建的。这一做法常常导致旧舰的和重建的舰船之间相混淆。然而,一次改装的费用是建造一艘新战舰的三倍,所以这个做法是不明智的。事实上,腐烂的木制壳已经报废了,只有锅炉,机械设备可以继续使用。1880年的原帆面积1633.15平方米减少到1158.60平方米。

正常排水量3548吨,总长75.9米,水线长73.2米,舰宽15.3米,吃水深度6.15米,单轴,1台2缸HRCR,4座矩形锅炉,2755马力,最大航速13.3节,380吨燃煤,续航力2000海里/10节,船员人数400人,武器装备有8座单装209/18 G. L/20 C.68炮,4座单装87/22 G. L/24 M.75炮,2座单装66/16 G. L/18炮。熟铁装甲:254毫米柚木制船体外敷熟铁装甲带保护船只全长,从1.2米在水线下延伸到水线上1.7米,船中厚203毫米,逐渐减少至120毫米,两端厚102毫米。炮室侧面装甲与装甲带的上边缘相连,318毫米柚木层外敷熟铁装甲炮舱门下方厚152毫米,上方厚120毫米,横向舱壁厚120毫米,炮室上方有19毫米厚甲板。

1880年加装4具35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位于舰首,2具位于横正,1具位于舰尾)。
19世纪90年代加装6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3座五管47/22 SFK L/25 H炮,2座五管25/41 Nordenfeldt诺登费尔德炮。
1904年12月30日马克思皇帝号受损,从1909年起在卡塔罗湾作为一艘住宿船。1920年她赔偿给南斯拉夫,改名为提瓦特Tivat。欧根亲王号于1904年12月30日受损,改装为一艘修理船,并改名为Vulkan。后来,名字要求让给一艘新的战舰。1919年被意大利拖走,1920年赔偿给南斯拉夫,但从未被移交给南斯拉夫。1904年6月29日奥地利的胡安(拼写有所不同,奥地利的胡安)不幸遇难,1905年成了鱼雷艇工作人员的一艘住宿船。1919年在不清楚的情况下沉没。
Tegetthoff特格特霍夫号船腰炮室铁甲舰
特格特霍夫号以利萨海战中指挥奥地利舰队战胜意大利舰队的英雄特格特霍夫之名命名,尽管仍为船腰炮室布局,但较前几级铁甲舰有了较大改进。该舰是奥匈帝国第一艘具备装甲甲板的铁甲舰,并配备了最新式的后装填克虏伯283毫米舰炮,威力显著超过之前口径更小、采用前装填方式供弹的火炮。

由于动力系统的故障,特格特霍夫号服役生涯早期碌碌无为。1888年该舰和一些其他的奥匈帝国铁甲舰参加了位于巴塞罗那的世界博览会,后于次年又参加了奥匈帝国大规模舰队演习。1893至1894年,该舰更换了三胀式蒸汽机,不过由于更先进主力舰的出现,该舰沦为港口警戒船,并于1901年转入预备役分舰队。1912年特格特霍夫号将舰名让给了最新服役的战舰,后改装为浮动学校和仓库船。一战结束时,该舰被引渡给意大利,最后于1920年被拆解。

这艘船是那个时代最有特色的船之一。冯•罗马托的意图是设计一艘可以在追击和撞击中使用其火炮的船。这艘船的设计表明,在低排量和六门完全受保护的重炮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这些被安置在一个炮堡中。炮兵没有保护在近距离战斗或被撞后有危险,弹药直接储存在炮下。另一项创新是在水线周围的船体形。在一次重大改装期间,拆除了桅杆,竖起了两根带有战斗顶的重型军事桅杆,安装现代火炮。

建造编号127,造船厂家圣罗科,STT公司,1876年4月1日开工,1878年10月15日下水,1881年10月服役,1917年成为训练舰,1918年住宿船。
正常排水量7431吨,总长92.5米,水线长89.4米,舰宽21.8米,吃水深度7.57米,单轴,1台2缸HRCR,9座圆柱形锅炉,6707马力,最大航速14节,670吨燃煤,续航力3000海里/10节,船员人数525人,武器装备有6座单装283/20 G. L/22 C.75炮,6座单装87/22 G. L/24 M.75炮,2座单装66/16 G. L/18炮,2具35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位于舰首,1具位于舰尾)。熟铁装甲:254毫米柚木制船体外敷熟铁装甲带保护船只全长的95%(船头9.8米为敷设),舰首用305毫米横向舱壁封闭,从1.4米在水线下延伸到水线上1.3米,船中厚368毫米,上下逐渐减少至330毫米,两端厚330毫米。舰首部分装甲带前部由64毫米龟背形甲板保护。炮室装甲延伸到装甲带,甲板保护45%的船长。炮室侧面有368毫米和330毫米舰首和305舰尾舱壁,舱壁254-127毫米。装甲甲板厚38毫米。指挥塔侧面厚178-127毫米。

19世纪80年代加装4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5座五管47/22 SFK L/25 H炮,2座五管25/41 Nordenfeldt诺登费尔德炮。
1893年机械更换为2台3缸VTE,8座圆柱形锅炉,8160马力,最大航速15.3节,新的武器装备有6座单装235/32 G. L/35 C.80炮,5座单装149/33 G. L/35 K.86 apt.炮,2座单装66/16 G. L/18,9座单装47/40 SFK L/44 H炮,6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2挺8.80机枪,2具350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位于舰首,1具位于舰尾),船员人数575人。
1917年加装1座单装66/47 G. L/50 BAG炮。
从1897年起,在波拉担任港口护卫舰。1912年被重命名为Mars火星,因为名字需要让个一艘新的战舰。1920年赔偿给意大利,并被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