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贫困的人更容易选择眼前的小奖赏?||关于跨期选择

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指的是现在与未来或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现在与未来,如现在躺在床上继续睡懒觉获得的身心舒适感与今后因任务无法按时完成而造成的损失对比,是要继续赖床还是起床完成任务;短期未来与长期未来,如近期的计划把时间排满以完成这个季度的任务(近期未来)与在计划中空出一些思考的时间以为将来的生涯发展做一个适合的规划(远期未来)。
跨期选择关注的是做决定之前的评估过程,如是要现在把钱花掉买一些能让自己即时满足的事物,还是考虑到将来要买房买车将钱留下来;而与跨期选择相关的延迟满足,关注的则是做决断之后的自我控制力,如决定攒钱买房后,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乱花钱便是一种延迟满足的体现。

在跨期选择中,核心是时间折扣,即与当前或近期的获益或损失相比,人们总是倾向于赋予延迟效益更低的权重(更瞧不起未来的获益)。
跨期选择的机制涉及两大方面,一是较稳定的特质性因素,包括价值评估、认知控制和预期;二是不太稳定的状态性因素,包括情绪状态、经济地位和生理需求变化。
特质因素方面,关于跨期选择有双机制加工模型、单机制加工模型和自我控制模型:
双机制加工模型认为,在跨期选择中,人脑存在两个不同的加工系统,一个系统倾向于立即奖赏,也称为“β系统”,主要对近期事件的价值进行评估。另一个系统侧重延迟奖赏,叫“δ系统”,主要加工延迟时间较长事件的价值评估。
注:β系统主要包括腹侧纹状体(VStr)、内侧眶额皮质(MOFC)、内侧前额皮质(MPFC),δ系统主要是额-顶系统,包括右侧内皮质(RPar)和左顶内皮质(LPar)、右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右腹外侧前额皮质(VLPFC)、右侧眶额皮质(LOFC)。
单机制加工模型认为,在跨期选择中,人脑中至少存在一个区域以双曲线折扣的形式编码奖赏的主观价值,跨期选择时通过比较中脑多巴胺区域编码的主观价值而做出立即奖赏或是延迟奖赏的选择。
注:主观价值是与客观价值相对的,可以分为现实主观价值和未来主观价值。现实主观价值是个体基于过往经验所得出的价值判断,而未来价值则是根据个体对未来预期得出的价值判断。
自我控制模型则认为,个体高估较近的小奖赏,而低估较晚的大奖赏,但自我控制能够让人选择较晚的大奖赏。自我控制高的人,并不是抑制对当前(较劲)的奖赏(可以理解为不否认睡懒觉是愉悦的),而是增加了对未来奖赏的权重(可以理解为给“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赋予更高的权重)使得时间折扣率越低。

状态性因素方面的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跨期决策:处于贫困情境中的个体更偏好于小的近期奖赏而非大的未来奖赏,这可能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一种为了成功延续的适应行为。当贫穷和富裕状态改变后,个体的跨期选择偏向也会相应地改变,换句话说,出生于贫困的人并不是永远都会目光短浅,当他们富裕后,同样也会做出偏好于远期大奖赏的决策。
另外,想象未来也能够通过预期情绪来改变时间折扣,如果想象未来所产生的是积极情绪(积极预期情绪),则会降低时间折扣(即更可能选择远期大奖赏);而当想象未来产生的是消极的情绪(消极预期情绪),则时间折扣会增加(即更可能低估远期大奖赏,选择近期小奖赏)。
来源: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当代心理学进展”(冯廷勇)【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