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之心系统 七 与肺系统 一 笔记整理
小肠跟水液代谢有关,还可以有一个可利用的,除了辨症就是治疗。治疗一句话,
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
其实这句话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大便烂的时候来点利小便的药,使水从小便分流了,肠道的水减少了,大便自然没那么烂,最常用的药,薏米,薏仁,那个是祛湿,止泻,有利水作用。其实它止泻,止泻的机理之一就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小肠功能失调症状
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小便短少,泄泻等。
好啦,关于这一组消化系统症状,我刚才讲的,在你们以后学的内容中,已经被脾胃的功能涵盖掉。
好,下来,心与小肠相表里。
表里的意思是配偶,但是你说这一组是怎么搭配上的呢,两个。第一个搭配方法是功能,就功能相关。第二组就是你们以后的本行了,经络,经络相通。其中的相通法大概是这样,心经从心出来,走在上肢内侧后缘,走在小指,交给小肠经。所以这两条经是相互沟通的。关于经络我们学到经络再说。
心与小肠相表里
经络相通
功能配合
然后功能的配合,这里可能要有一个说明,五脏跟五腑有五种配合,在这五种配合之中,应该说最不紧密的一对就是心跟小肠,其他的比它要紧密。

好,我们先看看生理。生理,心属火,阳气旺,心火可以下到小肠,你说怎么下,火性炎上,小肠在下面,刚才讲,经络相通。它可以通过经络,心的阳气下到小肠。讲阴阳学说讲过,阳化气,阴成形,阳代表功能。所以心的阳气下到小肠,等于说多了阳气,所以小肠那个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功能会增强。一增强你化生营养物质,分清那部分可以化生血,那么通过脾胃变化又可以回到心,所以心的作用是温煦小肠,增强它分清别浊功能,然后小肠是跟脾胃浑浊在一起化生气血,再充养血脉。
然后病理,刚才讲的,就是心火下移小肠,小肠火容易上炎于心,这个上炎跟下移都是通过经络,不见得是走体内路线。这是心与小肠的关系,这一组是比较不紧密的,而后来的脾与胃,肝跟胆,肾跟膀胱,胃跟大肠的关系会更紧密一点。
肺系统
那就下一个系统,肺系统。
我们先看它的结构,结构你们会学解剖,我不啰嗦,生理卫生也讲过,中医讲的肺,跟现代医学所描述的肺没有两样。
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与心之上,又称“华盖”。
其实“华盖”两个字,是给心的功能,跟生理特性定个调的。心者君主之官,肺比它还高,盖在心上面,华盖就是皇帝身后的那个黄罗伞,盖住皇帝。那么,其实它的潜台词就是五脏之中位置最高。既然你五脏之中位置最高,前面阴阳学说讲过交感,交感的意思就是上面的就会下来,下面的就会上去,所以肺的功能趋向肯定是向下为??的。其实这里还有个潜台词,五脏分天地,脾属土算地,肺的位置最高,像天。
好,主要生理功能。
我们先看,主气司呼吸。所以你看所有脏的功能几乎都是原始功能来源于解剖,然后顺着这个结构之向再慢慢外延。你这里明显看出来这个主气司呼吸,那个司呼吸那个肺,跟结构的肺的功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你第一个:
肺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交换的场所。
然后讲的更多两句就是,吐故纳新,按照现在说法就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然后,再把富含氢气的血,运到全身,这是呼吸功能,应该说是最原始的功能,肺的所有功能都是由这个功能延伸出来的。
好,既然你讲到呼吸,我们又来讲到生理病理。生理功能正常,很简单就几个字,呼吸匀调,均匀,调和。但是假如要求比较好的呼吸,大概是这几个字:
细、慢、匀、长
那是比较好的呼吸。首先什么叫细,细跟粗相反,什么叫粗呢,细一口气,听到呼吸声音,那叫粗。假如吸气很慢,很柔和,很深长,那叫细。那当然你说我不咳不喘,那就算正常啦,这个是要求比较高了,但出现有病的话,那就呼吸出问题了哦。那你至少可以这样分,有
呼吸异常分型
吸入困难
呼出困难
呼吸困难
粗糙的分大概是这样,假如吸入困难为主的,偏虚,你看它的感觉就是我不够气,以吸入为舒服。或者是这样了准确一点,以吸入为快,以吸入为舒服,你是不够气,你才以吸入为舒服,还有吸入…
但是假如呼出困难,反过来或是以呼出为快,一般是偏实。它感觉是什么呢,胸腔里面气很多,憋在里面,所以你要呼出来才舒服,多就是实。
那还有,你说呼吸都困难,怎么判断呢,那个就用回阴阳学说里面那个听声音。比如呼吸声音很微弱的,那种是偏虚,呼吸是气出的,那是偏实,你可以用那个来判断。
另外,呼吸出了问题,还可以是喘,哮。你注意啊,喘跟哮有点不同的,喘就是呼吸困难,哮是在呼吸困难基础上加上有哮鸣音,反正…哎哟哎哟听得到的。所以这个是讲的是(哮)声响,这个讲的是(喘)气息,不完全是一回事。喘,未必兼哮;哮一定兼喘,哮喘哮喘,哮一定有喘。判断要点,还是刚才这一个,哮喘得来,假如声音很粗的,偏实;哮喘得来,有气无力,声音偏小的,不够气的感觉,偏虚。
下来,主一身之气。
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与运行的作用。
这里有可能就麻烦了,什么叫一身之气,因为后面专门有一章《气血津液》,所以我不太详细讲了,我这里只是略略提一下,在中医学里面气的那个架构。是啊,前面我们那个精气学说,气一元论那个气,那是“哲学之气”,你也可以说是“道之气”,通天下一气耳,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好,把这个东西引入中医,那么人也是由气组成的,你注意到这个阶段,还是广义的气,这还是哲学之气直接转注到人体了。然后再由这个气,实际上这个气是构成人体最微观的物质方面。

什么意思呢,由这个广义,假如你不是散则为气,聚则成形吗,聚则成形,以红色液态一样的形式出来,最后营养都用在血,纯粹水分的感觉,是滋润作用在津液,以液态的形式出来就有生殖作用,叫生殖之精。假如以类似自然界的气态,无形可见,流动性很强,以推动温煦气化防御固摄作用为表现的,就是狭义之气,我们这里讨论这个气,应该是这个气。
而这个气,再根据它的组成,分布,功能不同,再分为:元气,胃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大概他的构架是这样。那么一到了这个气层次,它慢慢就往人的气里面躲,这里好像就…那这里(哲学之气)是道,其实这个气(狭义之气)点偏理了,说理,但问题就是,你说人体之中是不是有这么一种东西,能不能证明呢,可以部分证明,那用什么来证明呢,我讲的很简单了,用经络。因为现在气的研究在70年代很热,或是你这样光是研究气的呢,太散了,结论很散,你最终只能得出人体确实有这么一种物质,无法定义,我觉得比较集中的是在经络。你经络里面我们说运行的是经气,你说经气到底是什么东西,啊我简单讲啊,最早研究的经络现象大概是这几种,声光电热。
比如说电,简单啊,你不是说经络有标属有运行路线了吗,那我就测一下经络运行路线跟非经络运行路线的电阻它怎么样,你发现经络循行路线是低电阻的,那换句话它就是个良导体。所以有人下结论了,这是生物电,那么后来你用光用声用热这种仪器来测,也能测出经络跟其他位置不同,后来再测,其实基本上你用什么仪器来测,都能测到那个仪器该测到的东西,那说明什么呢,里面肯定有物质机制,但是这个物质机制不太好下定义。我觉得好像比较有说服力的它是用放射性元素。怎么讲,放射性我们知道,注射到人体可以??观察的,是啊,我把它注射到经络跟非经络上,我看看它怎么走啊,那基本上先用放射性元素注射到人体经络上,假如在四肢部,它的运行路线跟古典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躯干部呢它有点呈片状的,就散开了,你没有看见那么清晰的线状。但至少在非经络路线上,这个放射性元素是不动的,那至少说明什么呢,人体有某种物质流沿着经络路线在动,才能带动这个东西在走。你说还有没有更实在的呢,有,就是你们,以后你们扎针啊,一针下去不是得气吗,得气不是酸麻肿胀,还沿着经络路线有水流感,是暖流感或是冷流感,你说这个算不算呢,其实这个还不算客观,假如你按西医来说你是心理暗示你自我感觉说不准,你能不能让我看到的这些东西,能啊。有百分之…应该是千分之零点八,就千分之八,接近百分之一的人,你在体表扎他的一个穴位,他就在体表显示一个红斑红线,或者是白线出来,非常分明,我至少见过三个。就我们班当年就有一个,我们班当年是一百二十人,刚好有一个,千分之八,很符合这个规律。他怎么样呢,就学针灸肯定是互相扎的嘛,自己扎自己还要比较狠心才行。好啦,就给他足三里一扎下去,就沿着足阳明胃经一条红线就出来了,而且非常鲜明,不是说隐隐约约的哦,差不多就是这样。觉得挺好玩的大家来看,那还不够吗,那扎多几针嘛。一扎,诶,串起来了,它可以串了。那你想想,你在古代找到那么几个人,扎呗,爱扎哪扎哪,不整个都显出来咯,所以你说为什么针灸铜人那个线路为什么那么清晰,那么准确,找到那么几个人够了。还有一个是…有一年是上一个非医攻博班,就上课讲到经络,他没扎针啊,那个男生,他站起来把衣服一撩,他说老师我这个是不是经络,他说是,就足阳明胃经就显出来了。然后我说“你干嘛?”,三天没大便,憋出来的,胃的下面就是肠,肠道不通胃也不通,降不下去。还有一个,好像哪一年的,西医七年制的,他是那个足少阴肾经有一段,有的是一段,但有的是全身。你这个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刚好是经络循行路线上,又有这么个东西出来,你说内部没有物质机制,讲不过去,但你说要给它下一个准确定义,到底是什么,很难。你看你用什么仪器都能测出这个仪器,该有的东西,你只能说是一种物质流,无法给它定义。所以关于气的翻译,有很多种方法,翻来翻去翻到最后老实了,拼音,气qì。为什么呢,你用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涵盖它的功能,所以这个东西从这个意义上人体是有这个东西。
问题是解剖为什么没有。你是一个无形的像能量流一样的东西,你只存在于活体,你搞个死人来剖肯定没有。还有,经络不是固定管道,而是,你最多形容某种物质流沿着固定的轨迹在走,这个轨迹可能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但是有固定路线,就像人造卫星一样,在天上走,有固定轨迹,经过的时候你能看见,没经过那个轨迹其实存在的,只是有点隐形了,大概是这样的。
(这篇有几个词实在听不清楚,都已标上?)

补充论文:
In Vivo Visualization of the Pericardium Meridian with Fluorescent Dy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