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声乐当中的(关闭)到底是什么?

2023-02-15 23:11 作者:米恺尔  | 我要投稿

首先,感谢作者“比的原理”对我的启发。 在声乐学习当中,有非常多的声乐老师、声乐爱好者容易提到一个词“关闭”,我们总说,声乐学习是抽象的,我们不能像学习其他乐器那样的清楚看轻每一个琴键是如何排布的,每一根弦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我相信,正确的了解“关闭”原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学习声乐,更好的体会歌曲当中“关闭”动作的使用方法。

开宗明义:所谓关闭,其实就是声带部分的特殊工作,我们知道,声带正常说话时候是整体都在做发声动作的,但是在唱歌过程中我们一般会进行部分声带的“特殊工作”,是的,我们要保留一部分声带的正常发声,这样你才知道你唱的是歌,注意,是故意保留一部分,而不是不小心的 (否则就是声音失控了) 所谓关闭动作,就是在声带工作过程中,故意的让一部分声带不参与发声且维持拉紧所需要调配的肌肉动作。当你唱到乐段某个部分,你的肌肉习惯性的进入这样一种“部分声带拉紧且不参与发声、使用另一部分声带进行振动发声的动作”就是关闭。 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我们把人的声带粗略的看作是一根弦(实际上声带是复杂交错的多个截面)我们知道,当弦的粗细和松紧度保持不变时,弦越短,音调越高。 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某个高音演唱时,只要做出关闭这个动作(拉紧维持声带的稳定、使用另一端的声带进行发声)自然而然就可以攻破高音了。 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一件事,理论上音越高我们需要拉紧的力量就越大,这个东西就叫做 “肌能”,当你无法拉紧一端声带的时候,就会漏气,音高依然可以上去但是会变成假声。 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你唱歌会转假了吗?因为你的“关闭能力”、声带拉紧的能力不足。 声带松松垮垮的,一到高音当然就漏气转假了。

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个疑问,那什么是头声呢?头声和关闭动作有没有关系呢?

答案是…………………有!

因为头声实际上就是一种声带拉紧的同时,声带边缘振动发声所形成的,是的,你想发出头声,依然需要考验你的声带拉紧能力。

l

个人的经验是,如果你的头声(不漏气的假声)极限在女声部highc左右,那么你的真声(关闭)基本上也就最多能达到highc水平,当然,理论上是你头声可以多高,关闭就能关到多高,但是实际上超高音区非常难去突破,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换到假声关闭状态

(头声+嘶吼、头声+怒音)

我们很难延续真声的关闭状态到超高音区。

诶,那可能又有朋友要问了,如果在关闭的过程中,一部分声带主体拉紧做边缘振动,另一部分声带主体振动,那不就构成了边缘振动+局部振动的“混声”了吗?是的,但是所谓混声现在大家知道它是什么了吧

是的,很多中国流行声乐圈子里所谓的混声其实就是把声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拉紧的假声,一部分做真声的动作。这就是所谓的把真声和假声合二为一,但是实际上你的声音是同一个声音,并不是真的有两种声音。

诶,那大家可能又要问了,关闭和声带的边缘化有没有关系呢?

答案是:yes

关闭是声带边缘化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情况,当我们拉紧声带的时候,声带看起来就变长了,边缘振动的比例超过声带主体的振动,发声点变小了(发声面积减小)更容易上高音。 但是我们能很清楚的发现,不同歌手的关闭动作使用不同,早期的萧敬腾显然是关闭动作使用很多的歌手,但是他并没有过多的边缘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使用了边缘化,但是仍然保持非常多的声带主体振动,这种做法无疑是消耗巨大的。 亚当兰伯特早期的关闭和现在的关闭也完全不同,我们知道,人体最大的共鸣腔是咽腔,准确的说是咽喉所有空间,声音只会少量的反射到鼻腔,用鼻子哼鸣的练习方法是错误的。 亚当早期声音浮在面罩上,声音基音成分比较多,高音很棒但是共鸣全靠本钱在支撑。 皇后时期因为需要演绎牙叔的作品他调整了自己的发声位置,发声点更靠后,支点埋的更低,体感上说就是你听不出他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好像深不见底像是在喉腔里放了个音响一样。 发声点靠后,支点变深的好处就是亚当获得了更加出色的共鸣效果,他的声音无比璀璨震撼,比之前的自己更进一步。之前的亚当大量共鸣是靠口腔,声音往前传导,现在更多靠咽喉腔,声音往上传导的同时兼顾往前传导的能力。 所以,关闭的不同用法对一个歌手的改变是巨大的。

早期的林俊杰,声音也浮在面罩,现在的林俊杰,发声极致边缘化,没有以前那么暴力,但是控制力更加游刃有余。发声点的缩小也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嗓音。

那可能有铁铁问,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要加强练习咽腔的共鸣,我们知道,要启动共鸣,首先必须启动声带。因为所谓共鸣就是声带的共振所形成的,当一部分声带进行主体振动,一部分声带进行边缘振动时,就会产生共振峰,所以,共鸣是无法直接调整的。所谓的“胸腔共鸣多一些、头腔共鸣多一些”实际上反映的是声带工作的最终结果。

显然地,当主体振动多的时候,胸腔共鸣就多,边缘振动多的时候,头腔共鸣就多,但是我们说过,声音最大的共鸣腔是咽腔,所谓胸腔头腔其实和我们的声音共鸣关系非常小。我们发出的所谓头腔共鸣更多的声音实际上根本不算共鸣,只能算是头声。

我们想要扩大自己的共鸣,就需要降低喉位,让咽喉腔充分打开,通道变的宽敞了,共鸣空间就变大了。

但是这一步可以说难倒了绝大多数声乐高手。因为高音喉位升高是自然规律,要扩大共鸣就要降低喉位,那高音就很难上去。

美声必给你上的一节课就是“打开喉咙”

所谓打开喉咙其实就是把声音的通道打开,喉位降低,便于扩大声音

给大家举个例子,迪玛希版本的the show must go on副歌第一句就使用了低喉位唱highc,共鸣效果非常震撼。说明这也是非常非常难驾驭的技术,尤其在兼顾流行演唱的情况下。

最后一关:如何做到低喉位,获得共鸣强烈的高音?

1.你必须有强大的气息支撑,当气息无法支撑你的发声通道的时候,你自然就会习惯去提喉位

很多人说流行演唱没必要管喉位,那说明他太业余,只有稍微低一点的喉位才能获得更多共鸣,声音效果才是最好的,如果不追求极致何必来学声乐呢?

但是的确,这个技术是大多数专业的流行演唱歌手也做不到的,很多当年想做到,后来倒嗓了,比如萧敬腾。所以我也能理解那些声乐老师为什么告诉你喉位不用管,毕竟每个人条件不一样,对自己要求低一点也能对嗓子宽容一点,又不是职业歌手何必玩命。 好的,第一条就是长期的有效联系自己的气息支撑能力,有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慢跑,还有就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发声、体会、肌肉记忆下来。 2.声带本身的肌能,当我们的声带更多的主体发声,那么共鸣也会比边缘发声要强烈的多,这个很好理解,就是真声和假声的区别。 3.放松下巴,唱歌的时候下巴不能是紧张的,这个解决办法网络上有很多,大家自行选择,这个问题恐怕要解决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声乐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想改变自己的声音就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用jj的话说就是,让我们一起进阶!

声乐当中的(关闭)到底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