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书籍推荐】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 | 导读
前言
新开咖啡书籍推荐栏目,因为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它与人类学和社会学一起并行发展,通过阅读咖啡相关的书籍,让咖啡不只是咖啡。咖啡书籍还可以提供有关咖啡的更多信息,并启发更多人对咖啡的兴趣。
享受咖啡时,聊关于咖啡。此外,咖啡书籍还可以推荐关于一些如何冲泡咖啡的技巧和原产地故事等。希望该栏目能让你有所收获。
如果你有更多关于非洲或者咖啡的想法,欢迎你对我们的文章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有纰漏敬请指出,你的关注和转发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导读
1896年,巴西种植园的咖啡豆大量涌入世界市场。咖啡生豆平均价格降到了每磅不足10美分,并且在此价位保持了很多年,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咖啡的盛衰循环持续至今。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是一本关于咖啡在商业上的成长历史的书。它讲述了咖啡如何从一种普通的饮料,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商业巨头。这本书探讨了咖啡如何在世界各地被种植和销售,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作者还讨论了咖啡的文化意义,以及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本书作者是来自[美]马克·彭德格拉斯特(Mark Pendergrast)[1],他还有一本类似著作《上帝、美国和可口可乐》。都是描述一个品种的发展史,衍生到人类发展历史中,从而证明品种的重要性,让读者对日常生活消费的产物产生共情感。英文《Uncommon Grounds: The History of Coffee and How It Transformed Our World》在2010年9月28日出版。中文第一版于2013年7月3日发布,第二版由2021年2月发布,可以在微信读书中直接阅读。
内容梗概
书籍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征服世界之种,第二部分:新鲜咖啡淡出,速溶咖啡入市,第三部分:苦咖啡当道,第四部分:咖啡豆的浪漫史,后面的二、三、四也可以看成为咖啡的三次浪潮简单介绍[2]。
里面还提到了国际咖啡配额协议[3]因为篇幅的原因,书中里面提到的大部分人名、产国动荡、详细时间、咖啡配额协议崩溃详情和公司名称都不会在内容梗概中写出。
征服世界之种
咖啡在非洲起源之后,通过走私咖啡种子在东南亚等殖民国种植,再进入西方社会中。同时法国人的咖啡馆发明了浸泡式咖啡,但是由于种植咖啡环境、进口配额、研磨、烘烤、价格因素、冲煮的复杂性,英国人(或者说欧洲社会)慢慢以喝茶取代喝咖啡。
英国想从《印花税法案》向殖民地出口茶叶来强行征税,受到了美洲人民的反抗,这就是著名的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从此之后,拒绝茶叶成为美洲爱国人士的爱国之举,咖啡从业者于是从中受益,咖啡在美洲快速发展。咖啡和工业革命也有密切的联系,长时间的工作让提神醒脑的咖啡成为了畅销品,比早上喝得晕乎乎的啤酒好多了,也是美国戒酒令时期咖啡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巴西官员弗朗西斯科·德·梅洛·帕赫塔(Francisco de Melo Palheta)偷偷带了一些种子回到巴西,咖啡很快就从这里传播到巴西南部,最终将巴西变成了如今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
当时主要宣传咖啡提神的功效性(之后的宣传越来越突出产品格调、产品文化等。)
咖啡可以提神醒脑、消除睡意,对于需要值夜班的人来说简直就是饮用良品。咖啡可以使人保持三四个小时的无睡意状态,因此,除非你需要熬夜,否则千万别饭后喝咖啡。
巴西开始大量砍伐热带雨林用于种植咖啡树,同时影响了附近的中美洲国家种植咖啡,但是由于中美洲国家较小,危地马拉受到了德国资本的控制,慢慢地侵蚀、控制了他们的庄园土地。
同时在1870年代被发现于锡兰(今斯里兰卡)发现的咖啡驼孢锈菌(俗称可以叶锈病)在几年内摧毁了东印度群岛的咖啡产业。就在东印度群岛的咖啡遭到叶锈病侵袭的时候,拉丁美洲的咖啡豆开始进入市场。因为叶锈病的危害,人们找出了利比里亚的大果咖啡(Coffea Liberica,又称利比里亚种)和中果咖啡(Coffea Canephora,又称罗布斯塔种),两者都有较强的抗病性和不需要苛刻的种植环境。但是因为风味不佳,在当时一直没有推广种植。
咖啡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在美国慢慢流行起来,催生了一系列小型咖啡公司(现在基本上都倒闭了)与咖啡期货交易。

人们越来越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的同时,投机、政治、天气和战争等未知情况也在大幅影响着咖啡供应链每一个人。
拉丁美洲等国认为自己出口咖啡价格太低,他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咖啡生产暨消费研究会议。和其他国际性商品一样,咖啡生产国想让自己的咖啡卖出更高的价格,而消费国则想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入咖啡。
另外,生产国之间相互指责出口的太多了,让咖啡没有利润。这个没有结果的会议,预示着咖啡生产国所有的联合组织失败的未来。
与此同时出现了咖啡的竞品,一些靠贬低咖啡为生的声称 “健康饮料”,抢走了一部分咖啡市场,咖啡商们此时才反应过来塑造积极的产品形象和美味同样重要。开始推出低因咖啡和速溶咖啡,宣传品牌与咖啡正面形象。
新鲜咖啡淡出,速溶咖啡入市
如果咖啡继续涨价,咖啡就会越来越香醇,用不着加奶加糖来调味,就会芳香无比。
新鲜咖啡类似社区小店,没有优化工艺和包装,他们很难服务到全美境内,只能通过沿街服务等扩大市场,但是资本开始步入咖啡赛道,并且带来了好的包装(真空包装、单向阀等)、更好的工艺(优化烘焙)、商店经销商模式、赠送样品、赠品等模式,投放更多广告(以女性刻板印象居多),让咖啡越来越畅销。
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消耗咖啡减少,咖啡价格下跌,美国消耗了更多的拉丁美洲的咖啡,并且推出了速溶咖啡,成为士兵口粮的一部分。欧洲开始慢慢在殖民地种植咖啡,咖啡种植区回归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美国担心价格下跌会驱使拉丁美洲国家——尤其是巴西——投靠纳粹,开始积极参加国际咖啡协定中。因为二战时,危地马拉五千多名德国人大部分成为纳粹支持者,并且提供资金等帮助,德国战败之后被收缴资产并驱逐出境。
商业、广告业、大众消费业和禁酒令让咖啡消费高速增长,咖啡成为大众所喜爱的饮料,咖啡馆也开得越来越多。需求增多,产量自然上升,但是消耗量增长有限与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导致咖啡行业再次崩溃,受影响最大的是巴西咖啡产业。
1937年,巴西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一次性焚烧了1720万袋咖啡,而当年全球咖啡销量只有2640万袋。
全球经济大萧条,咖啡行情萎靡不振,(间接)引发了中美洲国家的革命、独裁以及各种社会动乱,因为中美洲国家的外汇主要靠咖啡。
当拉丁美洲各国在为不断下滑的微薄利润斗争时,大萧条导致咖啡低廉的价格却为美国咖啡烘焙商带去了新的销售机会,他们终于尝到了塑造成功的品牌形象带来的甜头,咖啡行业高速发展。
苦咖啡当道
“历史悠久的咖啡在市场上还有一席之地,国内人口不断增加,只要别去看人均消费量,咖啡的总销量还是在不断上涨的。”
咖啡公司恶性竞争,为抢占咖啡市场,不断下探咖啡价格底线,减少产品基本成本,减少产品重量并宣传更多次冲泡,扩大广告投放,导致咖啡利润空间减少,但为了保持盈利,就不得不牺牲咖啡品质。
于是咖啡农们开始青睐种植高产量的罗布斯塔产量,二战后欧洲咖啡产业才开始复苏,带动了非洲开始大规模地种植咖啡,并出口到欧洲。
可口可乐超越咖啡成为第一大饮料,咖啡行业很难与之正面抗争。于是美国咖啡行业开始了并购热潮,开始咖啡行业整合。
原产地国家陆陆续续推出了自己的联盟和形象宣传,例如哥伦比亚国家咖啡生产者协会创造了胡安·巴尔德斯这个哥伦比亚咖啡农的形象,现在已经成为哥伦比亚和咖啡的一个象征。


咖啡豆的浪漫史
“重视咖啡品质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所以,我敢肯定,精品咖啡业一定会继续发展下去。”就像那些懂得品尝红酒的人一样,咖啡内行自会找到“大家都买得起、价格最合适的奢侈品”。
在1980年左右,越来越多人关注咖啡豆品质本身,重视咖啡生产过程的每一步,让咖啡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是创造独特而卓越的饮用体验。
从精品咖啡的思路开始,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的文化开始流行,同时产生了公平贸易等、COE(Cup of Excellence 卓越杯),SC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美国精品咖啡协会),一起推动原产地发展、追求公平贸易、优化咖啡品质、提高咖啡价格、带动咖啡旅游与推广咖啡文化。


参考资料
[1]
马克·彭德格拉斯特: https://book.douban.com/search/马克·彭德格拉斯特
[2]简单介绍: 咖啡第一次浪潮是指咖啡成为商品,开始有了简单推广和摸索性种植。第二次浪潮是从商品成为一种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第三次浪潮是从文化到关注消费者和原产地的变化。
[3]国际咖啡配额协议: 旨在通过调整咖啡的供应和需求来维护咖啡价格的稳定。ICA由国际咖啡组织(ICO)所管理,ICO是一个由国际咖啡生产国和消费国组成的联盟,旨在促进全球咖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ICA,参与国家通过设定适当的咖啡产量限额,以确保咖啡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平衡。协议经历了数次崩溃后,ICO在2018年已退出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