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逸趣(京师篇1)

由于地处京津冀,我探访明清古迹是颇为方便的,但也因此,由于交通和时间因素,无论是去山西探访木构,还是去关中走陵访塔,亦或往江南寻宋窥元都颇为不便。加之近两年疫情影响,我已经有三年没出过本市,之前计划皆成泡影,失望之余不免翻看旧照,倒找到不少趣照,姑且整理做专栏,与大家分享。

一八年年初是我第一次有计划的访古,走访了智化寺、太庙、明城墙东南角楼、故宫、先农坛、法源寺,收获颇丰,初步建立起了我对于古建筑的认识。那时候的智化寺还不是网红打卡点,只有不多的几个人和一位志愿讲解员,可能是由于刚刚修整完毕,有一件换下来的螭吻被放在殿内,我一时兴起,和它比起了大小,这件吻的剑把被拆下,不能窥其全貌,略为遗憾。



历史上在万佛阁前曾有一件香炉,最晚在民国时还在。我还刻意端详了一阵,却发现现在这件香炉虽然是明代古物,炉上的万历纪年也合理,但其图案竟然是八卦仙鹤,与佛寺多有不合。后经询问才得知,智化寺的香炉在民国时已经遗失,现在这件是后来为了恢复万佛阁历史风貌,特意从西山的一座废庙里寻来的,混搭的倒也有趣。


在智化寺钟楼里发现了一些模糊的题记,多数是标记构件安放位置的,也许是五十年代或八九十年代大修时留下的。


未去太庙之前,只听说过其体量之大,然而等我进入前殿后,那粗壮的立柱、辉煌的浑金旋子彩画顿入眼中,叫人称绝,殿内虽然稍暗,但昏暗的吊灯与彩画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暗金色,所谓“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是也。



绕到殿后,在一根栏杆上还发现了一处十分有趣的墨迹,上网查了查也不知为何人。

这是我在慈宁宫区排队时无聊拍下的,从没注意过,原来油漆的纹理也如此别致。

下面两张是我在东南角楼内部拍下的。东南角楼体量宏大,内部梁柱林立,密密匝匝。楼梯比较陡,很好的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城防特点。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历史上多数体量宏大的木构建筑,其内部必然是梁架密布,紧密连接的,并非是某些人所谓的“体量和内部空间皆十分宏大”的臆想。


登上东南角楼,已近黄昏。角楼紧靠北京站,故而汽笛声不断,一古一今,一静一动,颇似夫子在川观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这个门洞是民国时开辟的,现在是进出城楼的出入口。下城楼时已近傍晚,正要匆匆赶车而去,一转身,入眼满洞金光,头顶鱼鳞云开,可谓壮观矣。
那么这次,先回忆到这吧,大家有什么访古趣事不妨也一起分享下。新年第二天,不鸽。
咕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