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不走寻常路的语言文字运用题
今天做的百所名校·语文卷(六)这张卷子的第21题有点不按套路出牌的意思。
以往做了那么多卷子、习题,到21题基本上都是提取重要信息,压缩概括语段。但这张卷子的21题,显然有它自己的想法。它让你从“以盛景写哀情”的角度来赏析海子的诗歌《村庄》,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连贯,100个字左右。
怎么说呢,城会玩啊。没见过这种题型的我决定把它记下来,以留作纪念。

《村庄》
海子
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答案】诗歌以“丰盛”、“万里无云”这些盛景来反写悲伤之巨。“丰盛”意味着东西多,而诗人希望“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以此来写内心的哀伤;“万里无云”意味着晴朗,但诗人却将“万里无云”的天空移情成了“永恒的悲伤”,足见诗人的悲伤之深。
【小魏同学胡说八道】
这道题看着和平常的套路不同,但其实没什么难度。
题目中把让人赏析的角度给出来了“以盛景写哀请”,实际就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以乐景衬哀请”的写法。那就从这首诗歌中先找出哪一部分是“盛景”,哪一部分是哀情。
盛景:“五谷丰盛的村庄”,这个表述,看来这村子今天收成很是不错。金秋时节,五谷丰登,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万里无云”又是多么晴朗、令人心情愉悦的天气啊。
哀情:从诗中的表述来看,诗人他一点都不开心,反而沉浸在无尽的忧郁之中。这个哀请也比古典诗歌中的好找多了。在面对丰盛的五谷时,诗人说“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就说是这样的盛景没有办法引起他的共鸣,从这里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空虚寂寞;而且他下一句说要“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黄昏、雨水,都是常用来表示内心惆怅哀伤的意向,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以这两句中也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感伤,但题目给出的赏析角度是“盛景衬哀情”,因此对这两句的解析就不能放到我们的答案里,否则就会不符合题目要求,产生观点不明的问题。最后一行,“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这个就更明显了,既有盛景也有哀情,诗人把他无尽的哀伤移情至万里无云的天空之上,这种伤感的气氛简直要溢出纸张,扑面而来了。
现在考语言文字运用的花样还真不少啊,但好在核心不曾变化,都是考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想来换再多样的形式也难逃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