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四重竞争主义(Fourfold Agonism)——赢!胜利!牛逼!

2023-03-09 13:30 作者:邕儁  | 我要投稿

【主义主义】四重竞争主义(Fourfold Agonism)(1-4-4-3)——赢!胜利!牛逼!厉害!666!“争强好胜”的四种形式:胜利主义、躺赢主义、完胜主义与对抗

 今天我们要来讲主义主义的1字头的倒数第二个意识形态,1-4-4-3。它是一种庸俗主义,用来调和目的论两个很简单的维度之间的矛盾:“小便宜”和“大满足”(对符号系统的压抑的反抗,往往体现在性化维度上)。这两个维度之间的矛盾被“心理上的痛苦”(agony)所调和,它激起了一种竞争主义(agonism)。由于这种竞争主义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是虚置(4)的,所以痛苦(agony)本身必须设立它的存在模式,但也因此它的调和模式在符号学上是非常不稳定的机制。所以可以很明确地说,分析这个意识形态的结构必须要引入结构主义矩阵。小便宜对应的是need,大便宜对应的是desire。

Agonism是竞争主义,即获得奖品的意识:获得奖品本身只是个小便宜,但是竞争中所获得的胜利可以带来大满足。这样就使得目的论上的两个维度得到了调和。小便宜就是竞争过程中的那个所谓的“目标”(goal),但是竞争主义者真正的目标是在竞争过程中超越他的对手,“人无我有”这种状态才真正让竞争主义者实现了大满足。

竞争主义者在面对小便宜和大满足的时候,他的大满足来自于他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战胜对手。大满足对应着欲望,而欲望本身的维持方式就是不要被满足,要一直处在一种匮乏的状态下继续去不停地实现欲望的再生产。一定要是匮乏的欲望才能永不停息地涌现出来。

需求(need)和欲望(desire)以及是(肯定)、非(否定)构成了一个四元组:“要需求要欲望”、“不要需求要欲望”;“要需求不要欲望”、“不要需求不要欲望”组成了四种竞争主义的不同形态。这四种情况实际上就是竞争主义来调和前反思庸俗主义者目的论矛盾所形成的四种竞争姿态,所以1-4-4-3是四重化的竞争主义。它一定是四重化的,因为主体对它没有态度、是盲目的,他会听由这种竞争模式在自己的符号系统、语言体系里自我加倍

我们把四种情况简写成:


我们还是要先看它的格:

 

场域论上的1竞技场。整个世界就是一场竞争游戏,竞争主义者在其中享受这场游戏的过程,体验竞争的趣味、快感。但是事实上这一切被竞争主义者体验为快感的经历其实是某种心理上的痛苦(agony)。

本体论上的4就是不相干(indifferent)、与我无关。他会觉得思考本体论是一种很烦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本体论是一片荒芜,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他们自己只要在作为竞技场的场域之内以各自的方式取得游戏的胜利就行了,根本无暇也没有必要反思这个“竞技场”为什么会发生以及里面的“游戏规则”是谁规定的。

认识论上的4就是,不思考。他们把自己视作在竞技场内玩游戏的玩家,因此将认识到的一切视作竞技游戏过程当中的内容,至于认识它们背后的意义、是非、逻辑等维度就不是他们这些“玩家”所要思考的事了。因此他们往往会把认识到的一切把握成巧合、偶然、权宜之计。

目的论上的3就是先前所述的他们所追求那种“奖品”。而且这种奖品是调和式的,就是对“心理上的痛苦”(agony)的补偿这是一种面对缺失时的创伤,别人有而他没有,他就会把这种创伤把握成被其他的竞争对手给抢走了。所以他就可以用目的论上争强好胜的矩阵把占“小便宜”和“大满足”两个维度调和。

有很多所谓“做题家”都是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既然它是1-4-4庸俗主义之下的意识形态,为什么还能俘获那些接受过教育,甚至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下还能占据优势地位的“聪明人”呢?正是因为做题家在目的论上结构出了这个3,不是因为他们看上去是聪明人而被这种意识形态俘获,而是他们是被这种意识形态俘获,才会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取得优势,才会看上去是个“聪明人”。

目的论上的四重化结构实际上是三重化的,因为它自己生产出了颠覆自己这个体系的结构,最后00这个选项实际上是被排除在这个结构之外的。如果我把它写成四重化的,那么这意味着我认为被这个意识形态俘获的人还有希望,还可以从这个意识形态当中得到解脱,这个结构不是完全封闭的;如果把它写成三重化的话就意味着这个意识形态是个囚笼,很多人进去就出不来了。所以我认为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3”不“4”的意识形态。

最后这个四重化的就是“安提戈涅主义”(antagonism),就是对于整个这个竞争体系的反抗。但这个结构很难被竞争主义自己生产出来而不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干扰,在欲望和需求上都保持“0”是最难的,这4个选项里面最难的( the worst)、最不可能的(impossible)就是这个选项。因为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你不仅拿不到奖品(the prize),你还要付出代价(You have to pay the cost)。

那种不思考、盲目的(mindless)做题家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竞争主义者,因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他都是4,他甚至连自己的一字头形而下学都没有。他们只会服从于目的论上的中心化结构,在他们从学校应试教育竞争模式扩大到对整个世界的想象而生产出来的不存在的“斗兽场”中和那些幻想中的“对手”争夺不存在的“奖品”。

为什么应试教育看上去也能区分“聪明”和“愚蠢”,正是因为虽然它里面的主体在放空脑子按这套游戏规则拼命地试错,但是他自己在这个符号系统自己能够结构出4重维度。我们下面要讲这4个维度具体是哪些。

第一个就是“只追求欲望不追求小便宜”的“主角主义”(protagonism),“10”。protagonist这个词的意思是“主角”、“主人公”。protagonism=proto+agonism,“proto-”是“第一”的意思,加上“agonism”就是要在竞争中获得第一的位置,衍生出“主角”的意思。小说电影里的主角都要追求最好的、大的欲望的满足,世界要绕着他转。

proto-这个词根在西欧语境里被误用成pro-这个前缀,“t”这个字母就被省略了。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词源学的变化,它从要争夺第一位置的竞争者(proto)反而变成了支持者(pro)。protagonism这个词后来就被误解为“拥护”或者“支持”(active support of an idea or cause etc.)。

但是我们发现这个词的原意和它的误解意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实际上这个所谓的“主角”追求的这个大的欲望并不是自己设立的,而是作为更大的秩序的作者为他设立的,角色只不过是作者的提线木偶。所以实际上主角恰恰就是一个支持者、拥护者,拥护那个为他设立欲望的更大的秩序。(主角不会反对作者)

因为10在竞争机制里面是主角,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会拥护、支持这个竞争秩序。他们可能智力略高于常人,很早就在学校的学业竞争模式当中取得了优势地位,人生迄今为止顺风顺水,那么他们只需要继续在这套秩序底下当主角,享受主角身份给自己的欲望上的满足就行了,并不需要去额外追求那些他们看不上的小的便宜。也正因为他们在这套秩序底下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所以他们不会去反思这个竞争机制以及生产它的背后的秩序。小镇做题家里面考上北大清华、985、211的那批,或者家里有钱供他们出国留学而且本身成绩不算差的那批,多数都是竞争主义中的主角主义者。

第二个是“01”,大的奖品追求不到,被主角拿走了,那只能占些剩下来的小便宜,这就是“配角主义”(deuteragonism)。deuter-词根就是“第二”,所以deuteragonist是配角的意思。在竞争中只要满足基本需求就行了,那些欲望、大的满足就留给主角吧。顺风顺水的(主角)或者充满阴谋诡计的(“里根”)这两个位置他都不敢去占,所以他是配角。

“拿第二名就很开心了,我不想拿第一名,我不想证明我比所有人都强。”欲望的维度被他压抑了,他选择了需求的维度。也就是说在竞争过程当中他的目的是奖品本身而不是胜利。主角主义的核心就在于永不满足,就像拿破仑一样,他的扩张不能停止,一旦停下来好像他的存在意义都消失了一样,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不停地满足他的欲望,追求“胜利”本身而非胜利带来的奖品,那些被主角主义者视为附属品。

               

          拿破仑·波拿巴

文艺作品当中的主角可以被结尾强行切断叙事,好像他得到了最终的胜利,达到了圆满的结局,但现实中的主角主义者注定会失败,因为电影中的主角位置是被作者安排的,而现实中主角的位置是靠竞争得来的。主角主义者为了满足欲望、维持优势地位,不得不追求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若不能跳脱出这套竞争机制,那么他只会有两种结局——1.失败,2.死亡。没有人可以永远赢下去,就算他可以永远赢他的竞争对手,他也无法赢这套秩序,他无法实现“赢下所有竞争”这个目的,因为当他胜利了他也永远不会看见眼前的奖品,而是看到下一场竞争、下一次胜利以及可能的失败。死亡可以从肉体上宣告下一次竞争的终止,但在精神上,主角主义者会在临死前遗憾于眼前未能完成的竞争、未能赢得的胜利以及无法进行下一次竞争、取得下一次胜利,他会诅咒自己、诅咒命运,但不会诅咒给他降下诅咒的这套竞争机制以及它背后的秩序。最终他一定会被这场游戏本身给背叛。

而配角主义者往往是跟在主角主义者背后的小弟,就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中的鸡犬。deuter-这个词根、前缀来源于deu-,它的意思是lack,缺乏、缺失,所以deuteragonism配角主义也可以看成是求胜心的一种缺失。他们就拿着奖品就开心了,不像主角主义者那样一定要取得竞争中完全的胜利。

第三种竞争主义是“我全都要”,也就是欲望和需求全部都追求的“再竞争主义”(reagonism)熟悉国际政治或者政治思想史的人都知道,里根主义的内容就是既要赢得资本主义阵营内的绝对霸权地位,又要在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竞争中获胜,成为世界第一霸权。所以里根主义就是一种“11”。我们把它叫做“完胜主义”或者“过度竞争主义”。  

                   罗纳德·里根

这里是一个巧合:里根主义(Reagan-ism)和再竞争主义(Re-agonism)只相差一个字母。这里re-这个前缀就表示一种加倍、重复,失败了还要再试、失败了还要再试……

既要获得欲望的满足,也要获得需求的满足,两者岂是这么容易同时满足的?当然不是,实际上它是在抢走别人的份额里根主义是一种零和博弈、不死不休的竞争,而且它为了竞争胜利可以毫无底线。比如说当年冷战时期的美国为了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不惜拉拢我国与其建交,违反它自己的意识形态底线。里根主义盛行的时代美国看上去国内矛盾被调和了,国内那些“old money”的钱也涨了好多,但它是如何实现这种胜利的呢?是从别人手里抢份额、是加紧掠夺别人。我们必须要认清其丑陋的实质。

最后一个竞争主义的姿态是最难能可贵的,但也是现实生活中最稀少的,它可以直接导向3字头,直接进入观念论的领域。这种竞争主义的姿态就是“安提戈涅主义”(antagonism)。它在欲望和需求方面都是0、“00”,它就是持对于竞争主义本身的反抗态度。安提戈涅主义(Antigon(e)-ism)=反抗主义(ant(i)-agonsim)。反抗与竞争不同,竞争以获取奖品为目的,而反抗没有除了反抗以外的任何目的。它既不是为了满足小的需求,也不是满足大的欲望,它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性的姿态。

要确定一种姿态是否是一种安提戈涅式(antagonistic)的姿态,你必须要看你是不是进入了欲望的辩证法。如果你在这种行动姿态下还在不停地实现目标,然后转换目标去追寻下一个目标,如此往复,那么意味着你还处在欲望的辩证法当中。反抗主义实际上已经超越了“desire”和“need”这两个维度,而进入了“death drive”死亡驱力的维度。安提戈涅主义既要反对欲望辩证法,也要反对需求的满足,它对于这两个东西都采取一种弃绝的姿态(见1-2-3-4 弃绝主义)。

安提戈涅(Antigone)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人物。现代英语当中“anti-”或其简写“a-”两个前缀与Antigone在词源学上是有一定关联的。安提戈涅在神话与戏剧中同时背叛了“王命”和“人情”两个维度:她的哥哥波吕尼刻斯(Polynices)犯了死罪,被国王杀死,曝尸荒野。她得到神谕,一定要埋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下令谁敢埋葬他谁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安提戈涅已经和国王的儿子有了婚约,但为了践行神谕,她不惜放弃自己的人际关系(人情)、违抗王的旨意(王命),也要埋葬自己的哥哥,最后被国王判处了死刑。后来她的未婚夫即国王的儿子也自杀了,国王的老婆因为看到自己的儿子死了,最后也自杀了,国王一无所有。

         安提戈涅

一开始,这个“神谕”的维度看上去像人情的维度,显得安提戈涅是因为人情才要去埋葬波吕尼刻斯。“人情”与“王命”之间,仿佛人情是二者之间较柔和的一方。《安提戈涅》这个剧本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就是它的主角到底是国王克瑞翁(Creon)还是安提戈涅。按照表面上的象征意义来看,国王象征“王命”(父姓律令),强大、冰冷、暴烈;而安提戈涅象征“人情”,弱小、温暖、柔和,所以国王是主角,它代表着更大的力量,而安提戈涅是配角,用人情、家庭伦理对抗共同体冰冷的王命。

那么按照人情,安提戈涅应该向国王传达埋葬自己兄弟的意愿,但是在王权不可违抗的暴力之下,安提戈涅为了人情应该屈从,因为她已经死去的哥哥肯定不希望她为了一个死人再白白搭上一条命。一般的、世俗伦理式的人情是无法和王权的律令相抗衡的,所以安提戈涅如果仅仅是为了世俗的兄妹情而提出为哥哥收殓,是不可能做到与其搭上自己的姓名也要坚持与王命对抗的。但是实际上安提戈涅后续的行动表明她遵循的行动准则并不是某种单纯的、世俗的人情,而是死亡驱力,表现在剧情当中就是她得到的“神谕”。“死亡驱力”是一种不管不顾、不死不休、绝无商量余地的纯粹主体性的否定性姿态。

看上去安提戈涅是在维护小的人情,替自己的哥哥收殓是向大的王权谈判,一旦得不到肯定的回答,她只能忍气吞声。但安提戈涅得到的“神谕”其实就是她自己激进的主体性外部化后的回响。她那种主体的极端的、怪物般的自由意志从发生起就要以撕破、刺穿整个世界规则体系为代价。所以与其说她遵循的是神谕,不如说她遵循的是自己内在最激进的自由意志。安提戈涅本人就是这种自由意志绝对的主体性化身。

如果你非要说神谕比王命大,然后王命又大于人情,她只不过是在遵循的最大的东西,那么你又如何解释她遵循的至高的、“最大”的神谕恰好与柔弱的、“最小”的人情相重叠了呢?我们不能用“比大小”式的权威主义眼光去理解安提戈涅的行为举动,这也是这个剧本的精髓所在:不是因为人情是神谕,神谕是不可违抗的,所以我遵循神谕;而是因为死亡驱力、自由意志驱使我站在人情这一边与王命相对抗,我必须坚持、至死方休,这种意志就像神谕一样不可违抗,所以我遵循神谕就是遵循自己激进的自由意志。

安提戈涅主义超越了“比大小”这种竞争主义的行为逻辑,将整个区分出“大”“小”的竞争规则掀翻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你要做安提戈涅、进入反抗主义(antagonism)的维度,首先必须选择竞争双方中弱的那一方(You have to choose the worst one),你首先要有一个做配角的姿态。就像在这部戏剧里,一开始克瑞翁才是主角,而安提戈涅只是配角一样。

其次你要把配角的那个看上去不算胜利算失败的、没有意义、及其微不足道的需求(need)坚持到底。在《安提戈涅》里就是基于世俗人情的“替哥哥收尸”。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你也不是要坚持这种在胜者那里孱弱无比的需求。因为你的需求会随时在竞争中被优势的那一方所把持、控制,从而变成一场把柄抓在对方手上的不平等谈判——赢了是施舍,输了只能忍耐——就像安提戈涅替哥哥收尸这种最简单的愿望在王权的绝对权威面前也会变成生死禁令一样。

那么这样,你取消了“欲望”和“需求”这两个维度,就变成了“00”,从结构上内在地颠覆了这个竞争主义的结构本身,你就突破了这个竞争游戏框架本身。实际上如此做,你就不仅突破了竞争主义的结构,甚至不仅突破了1字头的场域,还直接一下突破了2字头的场域,抵达了3字头,观念论的维度。

反抗主义是克服形而上学存在之间对立的楔子。它有很多种表达,但归根结底是主体性。主体性调和了形而上学场域论的两重对立。孤绝的、激进的、狂热的,安提戈涅式的主体性就是现代资产阶级主体性,也就是“2+1”当中的那个“1”。观念论运动就是现代资产阶级主体不断生产孤绝性的运动,而这一运动生产了现代资产阶级阶级意识,它的理论化就是现代哲学理论。(见未明子【意识形态学】哲学、政治、科学到底是什么?)

反抗主义会自然而然地在1-4-4-3这个四重矩阵化的竞争姿态里偶然出现,但它往往不会被专题性地把握到。那些有待成长,还处在应试教育学习阶段的小朋友、做题家最终会有一些人醒悟成为反抗主义者,3字头的可能性就来自于这里。

所以努力学习、求胜是有必要的,只有竞争主义当中的反抗主义可以让你到达3字头。你要把你这个没来由的秩序——必须无脑地去接受灌输性的学习试着用四重逻辑中心化成一种求胜的、竞争主义的策略。古往今来看上去很聪明的人,实际上都是竞争主义者,他们虽然还处在哲学上未反思的状态,但也能在日常生活处事中显得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加聪明,更懂得如何去赢。比如他们打游戏更厉害、或者下棋更厉害、或者赚钱更厉害、或者泡妞更厉害……总归他们某个方面会超出常人。让他们变厉害的就是竞争主义这个机制,它可以像传送门一样给你传送到3字头,但仅仅是短暂地传送到3字头,你自己对此是一无所知的。

最后,虽然主义主义在“主义化”地来把握这个四重化的机制,但这个机制以一种生存、行动姿态出现在多数人身上时一般不会是“主义”,除非你极为聪明。归根到底1-4-4-3是一种前反思的行动姿态,它不会被当成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培养、利用、宣传,它是个不会存在的东西,却又极其普遍。

我们在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中能看到其中的角色表现出四重结构当中的前三个,但绝对不会看到他们表现出最后一个。因为如果我们使得安提戈涅式的人物形象大规模流传,社会上就会出现一堆3字头的聪明人,这太危险了,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

竞争主义实际上也是政治哲学的术语,其实就是“冲突”(conflict),冲突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本体论上的“4”我们可以也可以用“冲突”来代替。

讲到这里,第一个“传送门”出现了,而且是观念论的传送门,就是竞争主义当中的反抗主义所蕴含的“主体性”的维度。观念论实际上应该是早于形而上学的,2字头是3字头当中“2+1”里的“1”被缝合、遮蔽了的产物。而接下来的1-4-4-4复仇主义就会导向2字头形而上学。

Protagonism(01)+Deuteragonism(10)+Reagonism(11)+Antagonism(00)=Agonism。

Antagonism的数字是最少的但反而是最本真的,它是一切主体第一人称体验的动力来源。虽然它是agonism当中自我取消、自我解构的姿态,但它才是真正的核心。从中可以引出历史性的对抗力量,而历史性的对抗(historical conflict)就是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当中的物质(matter)。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打MOBA类游戏、FPS游戏、卡牌类游戏等带有竞争性的游戏;也知道了“牛逼”、“厉害”、“666”、“吊”、“猴赛雷”为什么能够成为夸奖别人的词语,这些都来自于1-4-4-3这个意识形态。竞争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符号学的一种本能,所以之前才说竞争的机制不会被“主义化”地把握,竞争主义也不会“存在”,因为它过于普遍以至于不需要显现出来成为一种“主义”也能为所有人所默认。

 

 

 

 

【主义主义】四重竞争主义(Fourfold Agonism)——赢!胜利!牛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