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蓝大战的爱恨情仇

2022-07-22 22:24 作者:切柳斯金  | 我要投稿

AORUS技嘉电竞


近几年在CPU市场,无论是重新发力的Intel还是势如破竹的AMD都拿出令人满意的处理器产品。两方在消费级CPU领域打得不可开交,可是你知道吗,在几十年前他们其实是一家人,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它们互相竞争?今天的小调课堂就带大家了解它们的爱恨情仇。


-


草根VS金汤匙


Intel创立于1968年,AMD紧随其后创立于1969年,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来自同一家半导体公司——仙童半导体。但是Intel的两位创始人一位是提出过著名的“摩尔定律”的戈登·摩尔,一位是集成电路发明人之一的罗伯特·诺伊斯,两人均在半导体业界有很高的声望。


而后来的AMD则不同了,他的创始人是仙童半导体的销售高管杰里·桑德斯,据说还是因为被重组后的仙童辞退才自己创业。两者差距有多大呢?套用AMD创始人杰里·桑德斯说的一句话就是:Intel只花了5分钟就筹集到了500万美元,而AMD就算花500万分钟也筹集不到5万美元。可以想象到当时AMD是有多弱小。


作为技术大佬创建的Intel,在短短几年内就发布了自己的设计的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第一款个人计算机大脑8080,第一款16位的微处理器8086等知名产品,一下打开了自身的市场。而AMD本身没有技术的支持,只能依靠模仿以及生产销售低廉产品维持。



-


事情的转机来到了1981年,此时正值壮年的蓝色巨人“IBM”找上了Intel,他们的首批个人电脑将会选择Intel的8088芯片,因为优异的性能产品大卖。到了1982年IBM再次使用Intel的80286处理器,但是同时找上了AMD作为第二供应商。这种“第二供应商”的策略在当时的硅谷十分常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某家产能不足、让两家供应商竞争压低价格、防止某一家坐大难管。


为了拿下 IBM 的订单,Intel不得不与AMD签署了协议,向后者开放x86 系列处理器,AMD 获得Intel 授权,成为其8086、8088芯片的第二供应商,通过加工生产获取利润,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在一颗芯片上看到AMD和Intel两个LOGO。


-


作为代工厂的AMD也不甘心活在Intel的阴影之下,在1986 年,AMD 根据 Intel 的 80286 处理器克隆出了 AM286,性能略优于 80286,并且依靠开放的 Socket 插座标准兼容 Intel 平台。此时Intel意识到,AMD已经对自己产生了威胁,果断终止了双方的协议,独家生产第一代32位的80386微处理器。



因为提前终止协议,AMD一怒之下将Intel告上法庭,两者开始了长达7年(1987-1994)的诉讼。Intel采取了拖延战术,只要一天没有最终判决,AMD就不能生产80386处理器。AMD深知高昂的诉讼费会拖垮公司,于是决定基于Socket插座标准自主开发完全兼容80386的处理器。


1989 年,AMD研发出了采用0.8微米工艺制造的AMD386处理器,这标志着AMD脱离Intel架构,独立研发处理器成功的开始。正当AMD公司准备发售AMD386处理器时,Intel又以「386」是自己专有名词将AMD告上了法庭。


这场世纪诉讼直到 1995 年才以 AMD 的胜诉完全告终。虽然 AMD 最终获得了80386的生产许可,但这款处理器早已过了自己的黄金时期,也是因为这场诉讼AMD错过了芯片发展的快车道。


-


因为这场诉讼,Intel依靠着拖延战术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为今后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AMD也是因为这场诉讼开始了自研处理器的道路,促成了后来的双雄争霸。


正面较量


一直以来AMD都在Intel的阴影下苟活,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都没法跟Intel正面较量,不过在1997年,AMD的机会来了。那年,Intel 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当时主流的Socket 7 插座标准,大力推广具有专利保护的Slot1插座,并且发布了首次采用Slot1插座标准的奔腾II。



在此之前,即便是AMD 自行研制的处理器,也要与Intel平台兼容才得以生存。与 Intel 平台兼容的办法正是通过开放的 Socket 插座标准。AMD则认为Socket 7 的效能仍足以负荷各项需求,而且成本低廉,因此抓住机会在 Socket 7 插座标准上推出 K6 微架构产品,与 Intel 打响了正面战争。


在当时Slot 1 与 Socket 7 互不兼容,消费者如果要更换奔II那么必须要更换Slot1插座标准的主板,这对于Intel也是一场豪赌,只可惜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这场豪赌,AMD才终于有了与Intel正面掰手腕的底气。


-


K6微处理器在1997年正式上市发售,在性能上跟奔腾和奔腾MMX不相上下。尽管跟后来的奔腾II还是有差距,不过便宜的价格为AMD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期经过AMD一年左右的迭代,在K6-2中加入了3DNow!SIMD这也为日后反超Intel做好了准备。


辉煌时刻


时间来到1999年,AMD基于K7微架构的Athlon(速龙)处理器诞生,通过搭载了双倍速率的前端总线来突破前代的瓶颈。这个时候,速龙处理器已经大幅度改造了浮点运算单元,在不少应用程序上已经开始超越当时的奔腾3。


随后的一年,基于K75核心的单核处理器速龙1000竟然超越当时英特尔的奔腾处理器,成为首款突破 1GHz 频率大关的台式处理器。这已经暗示着英特尔独大日子开始结束,速龙时代已经开始。


-


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Intel 于 1999 年上半年推出取代 Slot 1 的插座标准 Socket 370,向下兼容 Socket 7。新的奔腾 III 也随之而来,凭借内置全速 256KB 二级缓存,重新夺回性能宝座。


AMD此时也不甘示弱,推出了基于 K7 架构、代号为雷鸟(Thunderbird)的速龙应战。在频率相近时,雷鸟和奔腾III 性能基本相同互有胜负,但AMD依靠更低的价格获得了更多的优势。


-


Intel经过接连的失败开始考虑如何制裁AMD,终于, 2000 年底发布了采用 NetBurst 微架构的第一代奔腾 4。当时,1GHz 还是市场主流频率,然而奔腾4的频率达到了1.4GHz,和 AMD 大大拉开了差距。但是在消费者购买奔腾4之后发现,奔腾4有高频率,性能甚至比不上前代奔腾 III,而且发热量巨大。这次事件对Intel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是科技圈少有的开倒车现象。


AMD 则是稳扎稳打丝毫不慌,将 130nm 技术应用在新产品速龙 XP 上,老老实实提高性能降低发热量,然后通过性价比抵御 Intel 的猛烈攻击。


-


双方在这几年打的难解难分,终于在2003年,AMD放出了一个大招,发布了基于K8微架构的64位处理器:速龙64。而Intel为了应对则是发布了采用新架构的奔腾4 631,但是尽管主频高达3.8Ghz,实际性能却没有提升多少,发热量也是居高不下。在技术上,这场大战 Intel 可以说输得非常彻底,奔腾 4系列以及后续 奔腾D系列所使用的 NetBurst 架构被完全抛弃,退出了历史舞台。


-


AMD经过接连的胜利,不但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同时开始布局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到2004年Intel不得不着手开发速龙64的竞品。时间来到2005年5月,Intel将两颗奔腾4核心放在了一颗CPU之中,在AMD之前发布了第一款双核CPU——奔腾D,但是因为奔腾4本身的性能与发热量都不理想,实际的性能表现依然很糟糕,被广大用户称为“胶水双核”。


AMD则是稳步前进,在一周后发布了自家的双核产品“速龙64X2”.这款CPU无论是在性能还是功耗都要强于奔腾D,Intel再次败下阵来。速龙64X2也是AMD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


-

Intel因为自己错误的决策导致在2004年到2006年给了AMD反超的机会,这也成了AMD最辉煌的两年。


锐龙翻身


谁都以为经过几年成长的AMD会迅速成长成为另一大芯片巨头,可是这就是AMD达到的顶峰。


2006年7月,经过几年的努力,AMD的财力愈发强大,然后就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很明智但是在当时很冒险的决定——收购全球第二大GPU巨头“ATI”,尽管获得了制造GPU的能力,但54亿美元的收购费用让原本富庶的AMD一下走入低谷。而且,AMD 自身产品线拉长,与 Intel 的价格战还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结果,AMD 在 2007、2008 年在商业上亏损严重,一度陷入财务危机,直到 2009 年,AMD 才慢慢从财务困境中走出来。


-


危机的原因正是来自Intel,同样在2006年,放弃了唯高主频论的 Intel 发布了新一代处理器 Core 2。Core 2 采用 65nm 制程工艺,在主频不到 2GHz 情况下,实现了 40% 效能的增长,同时减少 40% 的功耗,让 AMD 的 Athlon 64 X2 优势全无,也让 Intel 重新站在了高性能处理器的制高点。


内忧外困之下,AMD一直没能拿出太有竞争力的产品,代号为巴塞罗那的四核 Opteron 不仅已在推迟发布,还出现严重缺陷。2006 年到2008 年,AMD 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


直到2009年之后,稍微回复元气的AMD才向Intel发起进攻,“开核”“A系列APU”“推土机、打桩机、压路机、挖掘机等架构”,但是依旧无法撼动当时Intel的霸主地位,酷睿系列i3,i5,i7牢牢把控着低中高端市场。


-


直到2017年,苏妈拿着第一代锐龙出场才打破了Intel的统治局面。


-


此时很多人才想起 AMD 也曾有实力与 Intel 拼个你死我活。此时距离 2006 年 Core 2 横空出世已经整整 10 年。芯片基于最新的 Zen 架构,在性能,吞吐率和能效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在多核心效能上,Ryzen 7 更是大幅领先英特尔同价位段的酷睿 i7 处理器,而价格却不到 i7 的一半。


反观Intel,经过十年的统治没有让这位巨人开发出更加优秀的芯片,反而越来越怠惰。制程升级周期越来越长,从最初的 23 个月延长到 27 个月,28 个月,30 个月。而从 14 nm 升级到 10 nm,Intel 用了整整 36 个月,还没有推出正式的产品。以至于 Intel 每一次 CPU 升级,都被戏称为「挤牙膏」。


-


直到现在,处理器中的竞赛仍在进行,AMD通过锐龙统治了3年,Intel马上就痛改前非发布了12代酷睿,性能提升高达40%,丢掉了挤牙膏的帽子。


双方的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永远都是有利的,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在竞争之下展开,现在12代的风头正盛,那就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锐龙7000系列吧。


结语


好了,这就是本期小雕课堂的全部内容了,AMD的出现一方面给英特尔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一定程度改变了 PC 市场更新的进度。


红蓝大战的爱恨情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