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歌词不难于协雅,而难于谐俗
音乐笔记106、学校歌词不难于协雅,而难于谐俗

2021-12-03 14:52,网友“王小天”发表名为《“五四”前后的中小学音乐唱歌教材研究》的文章。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欧几里得》:小说名…
…《欧几里得146、147》:《欧几里得》这部小说的第146、147话…)
…研、究、研究:见《欧几里得42》…
文章内容:
…内、容、内容:见《欧几里得66》…
…
三、近代学者眼中的中小学音乐唱歌教材内容
“五四”之前的音乐教材 大多是将各类学堂乐歌进行整理,以乐歌集式的形式出版。
…进、行、进行:见《贝多芬222》…
…形、式、形式:见《欧几里得13》…
歌曲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外界对于音乐教材的评价 也首先聚焦于其中的歌曲。
这一时期的音乐唱歌教材内容 反映了编写者们 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明 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
…反、映、反映:见《欧几里得22》…
…学、习、学习:见《牛顿160》…
因此,教材中的歌曲 既要做到歌词简明、通俗易懂,还要有与之搭配的旋律 与歌词相衬。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1》…
基于这种认识,陈懋(mào)治在《学校唱歌二集》的序中开篇说道:“学校歌词不难于协雅,而难于谐俗。”
…懋(百度汉语):形声。从心,楙(mào)声。本义:勉励,使人努力上进…
…谐:见《牛顿37》…
同样的,曾志忞(mǐn)在1904年出版的《告诗人——〈教育唱歌集〉序》中 有着更精辟的见解,
即“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
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与其填砌也宁自然,与其高古 也宁流利”。
…曾志忞(1879-1929):近代音乐家。见《音乐笔记100》…
…自、然、自然:见《欧几里得128》…
随着音乐学科的进步,很多学者从词曲关系的角度 重新审视了音乐唱歌教材中的歌曲。
…关、系、关系:见《欧几里得75》…
李荣寿认为,“填歌词,原来是一个不得已的法子。
因为无有作曲的学识,才选了外国歌谱来,填上歌词,以资应用。
要知道,这一种填歌词的法子,不是歌曲的本体精神。
文学家作的歌词,虽是非常的奥妙,要是不知乐式的规则 随便填词,一定不能有完美的歌曲。”
…应、用、应用:见《欧几里得181》…
…精、神、精神:见《牛顿154》…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规、则、规则:见《牛顿75》…
这一段文字,已经不同于前文中 对歌词的认识了。
…认、识、认识:见《欧几里得51》…
李荣寿从词曲关系,即歌词与乐曲之间韵律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了他所认为的“完美的歌词”。
“乐曲有乐曲的阴阳句节,歌词有歌词的句读顿逗”,如果还以一字顶一音的方式填词,那么这样的歌词是毫无意义的。
…方、式、方式:见《欧几里得57》…
…意、义、意义:见《欧几里得26》…
同样的观点 在刘质平的《我国音乐教授的缺点》一文中也能找到,
…观、点、观点:见《欧几里得50、51》…
他认为当时的唱歌书词曲分离现象很严重,“歌是歌,曲是曲。不能相合”。
…现、象、现象:见《欧几里得128》…
这几篇文献 充分反映了近代学者 对于音乐唱歌教材中 歌曲内容的认知 经历了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变化过程。
…反、映、反映:见《欧几里得22》…
…认、知、认知:见《欧几里得105》…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早期的学者们 对歌曲最重要的判定标准 在于歌词本身的内容雅与俗,歌词的写作 能否抒发演唱者、学习者的情感。
…判、定、判定:见《欧几里得65》…
…标、准、标准:见《牛顿15》…
…演、唱、演唱:见《贝多芬52》…
…情、感、情感:见《牛顿101》…
虽然这一评判方式 将歌词与乐曲本身的联系 机械地割裂开来,
…联、系、联系:见《欧几里得149》…
…机、械、机械:见《伽利略9》…
但是这一评价标准 也体现了 当时人们对于学堂乐歌 在音乐教育领域 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的重视。
…作、用、作用:见《欧几里得68》…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一种评价标准 客观上忽视了歌曲旋律本身所具有的作用。
…客、观、客观:见《欧几里得43》…
因而,后续的学者 更加注重词曲间的联系,
他们开始从曲式结构方面探索乐曲旋律 与歌词之间的关系。
…曲、式、曲式:见《贝多芬278~281》…
…结、构、结构:见《欧几里得41》…
“有识者于是以洋曲填国歌,明知背离不合,然过渡时代,不得以借材以用之。
请看下集《音乐笔记107、以洋曲填国歌,明知背离不合,然过渡时代,不得以借材以用之》”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