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你花钱的方法——心理账户理论

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百度百科
假设你口袋里有80块零花钱,你打算花10块钱去买一杯奶茶,买到奶茶后被熊孩子撞了一下奶茶没了,你大概率不会再去买一杯奶茶
而如果你发现在买奶茶之前就被小偷摸走了10块钱,那你大概率还会去买一杯奶茶(此时熊孩子出没)
两者都是损失了10块钱但却没喝到奶茶,为啥前者只损失10块而后者却损失了20块呢?
当你决定要买奶茶的时候,你口袋里的80块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买奶茶的10块和买其他的70块。
当你顺利买到奶茶后,属于购买奶茶的那部分钱已经花了,除非你特别想和奶茶,否则你绝对不会动别的账户的钱,哪怕暂时还没决定好要买啥。但如果这10块钱是在买奶茶之前就没的,那么基本不会算在奶茶账户上,除非你特别缺钱或者骨骼惊奇
这种逻辑商家肯定也是明白的,所以很好玩的东西就这么出来了
比如我卖一个U盘,标明价格为32G的51元,隔壁某UP卖了个一毛一样的只要48.9
你在鄙视我的同时去隔壁买了个U盘,几天后收到一个10块到付,你拿出手机仔细看发现上面写的确实是邮费到付,而我家却写的是包邮
此时你大概率不会退货,乖乖的掏了这10块的智商税还不会有太大的怨言
这个示例包含了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奥义,你会买隔壁的东西因为你看到他比我的便宜,虽然便宜不了多少,但人在思考时会考虑会将价格分组,我写的价格是51,他写的48.9,你下意识的会把我的价格分到“50多”这个档位,而他的价却是“40多”,所以你理所应当的会买他的东西
而东西到了之后你会乖乖的付钱是因为刚才提到的心理账户,你会暗示自己:买U盘的钱已经花了,现在付的是邮费钱。聪明的商家会将邮费这种附加费用写在不起眼的角落而不是光明正大的弹窗提示
你大概率没有怨言因为时间成本,你已经等待了这么长时间了,多付的那些钱比起U盘本身其实也不算什么,不论是算百分比还是具体的数字都是一些小事
而且你已经在这位商家这捡了便宜了,一定程度也抚平了自己心里呐喊的不公平,人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