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在人际关系上的扩张分析

2023-03-27 19:24 作者:Asameton  | 我要投稿

 唯物辩证法在人际关系上的扩张分析

       本文所说的人际关系,仅限于人与人之间朋友、爱人、亲人等部分的基本社会关系,暂不涉及劳动、分工等经济关系。

       首先作为本文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中对于社会人本质的论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人是处于社会之中的,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与附加的各种服务不可能由一个人来独自生产与获得,资产阶级的生存要依赖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每个人也都要依赖他人的生产活动才有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人通过各种复杂多样的联系而构成的,没有人的联合就产生不了社会。这也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正是通过自然人经由定居,耕作,建立武装等一系列行为联合起来构成社会成为社会人而发生的,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还有就是,每个人身份的确认与实际生活的地位,无一不是通过他在这个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而确认的,例如一个人的国籍,他在工作单位的职务,他与亲朋等的相互关系,而失去了所有这些身份,这个社会人也就会在实际上沦为自然人的地位了。

       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从个人出发的情感关系。

       人们拥有各种社会关系,有的是自主选择产生的,如朋友、情侣,有的是天生被动地所附加的,如同事、亲属,而我们所想建立、保持、灭亡等变更一段关系,总是从一定的利益、需求、条件等客观情况出发的,而主观原因则基本上也是客观情况在头脑里思考加工的结果。这其中,利益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仅作为需求的来源与目的而存在的。例如,我们想与某人成为朋友或恋人,是由于他身上的某些特质吸引我们或与这人的相处中逐渐生出情愫,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而这一过程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与亲人、同事的关系的维持,一方面有实际生活、寻求帮助、进行合作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被动关系的打破,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实际状况与精神状况的双重负面效果,总之弊大于利。而关系的灭亡则是到了利大于弊的地步。当然,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的临界状态(即在某一瞬间发生了利弊的质的转换)并不会在瞬间决定双方的关系,事物是在不断运动与普遍联系的,运动是说,在一定时空中,利弊的地位会相互转化;而普遍联系,则是客观条件对变更关系有制约作用,只不过利弊关系在长期确定后,关系的变更将成为必然,变更的时机,则很大程度上要看主动或被动作用的偶然性条件了。条件能被主动创造,也会在不经意时到来。一个人如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他的情感状况大概率也是正面健康的,反之同理,因为对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来说,狭义的物质条件如金钱财富并不能从根本上左右人的情况,它仅作为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这一对矛盾中的一个次要方面影响人的情况的表现形式与发展程度。比如一个众叛亲离的富豪,他的心理状况大概不会比一个处于相亲相爱的革命队伍中的普通战士如雷锋的心理状况好。

       再者,就是人际关系中,感情程度与人际关系种类这矛盾着的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感情程度与与人际关系种类既有联系也不完全耦合。关系双方的感情程度大概有这样几个阶段:点头之交、工作合作之交、共同娱乐、分享日常、抱怨难处、分享个人生活经历、彼此知根知底,这是一个大体上上升的过程,但对具体感情程度的判断的决定权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而上述这些阶段,则又是双方交流程度的体现。人际关系种类则可以大概分为朋友、同学、同事、情侣、亲人。一方面,比如由同学、同事到朋友到情侣到亲人,是有一个随着感情程度的加深而逐渐进化的过程,大多数人对他人的感情程度也由于这些不同的关系种类而有阶段性的区别,但是,这是要看具体情况的,比如临近分手或离婚的双方,他们之间的感情程度大概会差于与自己朋友的感情,同样,一对如伯牙子期的知音,对双方的认同与感情也要好于其他普通情侣的关系,甚至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情侣。这是由于,从根本上来说具体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出于主体对拥有具体社会关系的需要,而感情程度则是双方交流程度的反映。但这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关系种类与感情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应,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通过某种关系来判断双方的感情程度,如甲乙二者在此关系下的感情程度差于丙丁在此关系下的感情程度,但乙与丙丁具有同种关系,但感情程度不同;或者甲和丙的此关系与乙和丁的彼关系感情程度相同。同时,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感情程度与关系种类也是人际关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感情程度能对关系种类起作用,比如随着感情的升温双方成为情侣;同样,关系种类也会对感情起反作用,如双方正因为成为情侣其交流程度更进一步,所以感情程度也随之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恋爱关系与性别状况的联系问题,由上文来看,关系种类与性别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只不过由于人类的基本生理状况与历史的客观情况的发展、积累与由此产生的结果而形成了以异性恋为主的广泛现象,而这二者并非一成不变,正如私有制社会几千年来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各种根深蒂固的塑造,人类的基本存在状态如果不再是碳基生物或现实的条件发生质的转变后,性别的差异将逐渐失去它在恋爱等关系中的阻碍作用,取而代之的将是更本质的内容,如感情程度。总的来说,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往常认为的固定的、神圣的、永恒的观念都只不过是物质世界在不断矛盾、运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一个时间断面上的一个侧面的外在表现。

       还有一些因素,在双方的感情程度与关系种类上都有极其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世界观。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他的生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这其中尤其是政治立场,它是不同意识形态的最本质特征,这里说的立场是指人心中真正所认同的,而非流于表面的,仅作为伪装呈现给他人的。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拥有不同的人生目标、信仰基础与认知逻辑;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如果关系双方的政治立场尖锐对立,他们对生活与世界的根本态度与言行举止将会有很大差异。如共产党人和法西斯主义者,在一些条件下,他们的私人情感可能并不差,但因此决定了他们的关系与感情程度的上限,他们永远无法像共同立场的同志间那样毫无保留、展露弱点、相互亲近。在历史中,这种由政治立场产生的隔阂在家庭、朋友中屡见不鲜,革命者叛离原生家庭、朋友因政党不同而为敌,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而且政治立场本就是客观物质条件对意识影响产生的结果,这表明人际关系情况的根源仍然在于广义的物质上。

       与历史发展规律具有相似性的是,人际关系也有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形上升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也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会因为变化的条件与情况而感情程度上升或下降;另一方面,螺旋形上升是指人际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从侧面看在不断前进与后退,从顶上看在不断循环往复,从三维来看又在不断上升,只是这一过程并不是永恒的,它可能在一个经由历史因素与矛盾积累所形成的冲突后发生质的变化,如果双方克服了冲突,其感情程度与关系种类极有可能来到进一步的层次;反之,双方关系将可能后退甚至断绝。好在冲突能被主动地控制,克服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冲突也是双方交流到一定程度后所积累的质变,它的存在本身就标志了交流程度的发展。同时,也不需要惊讶于他人在时隔一段时间后状况的跳跃式发展,这只是因为暂不知道这背后联系着的相关事物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只要是存在的事物一定是符合现实逻辑的,没有现实逻辑的事物不会存在。

       本文所论述的这些人际关系是寓于庞大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它们并不能取代生产合作与经济关系的根本地位,但它们之间也相互穿插,相互作用,因此,绝不能将人际关系视为毫无用处的芥蒂,对于作为推动人类解放与社会前进的生力军同志们来说,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这三大武器来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情况,通过这样,既在不断推动世界的发展,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自身并又转过来补充到这一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中。


唯物辩证法在人际关系上的扩张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