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2020-04-29 09:21 作者:白露贰番艦  | 我要投稿

     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和新兴的德意志帝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德国人一开始走了不少弯路:德国海军第一级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用的还是往复式三缸蒸汽机,6座炮塔成六边形布置在舰体四周,最多只能有4座炮塔可以进行侧舷齐射。但无论如何,英德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1909年,英国海军确定了新的战列舰主炮技术指标,开始设计343毫米/45倍径火炮,身管重达76吨,穿甲弹重635公斤初速为757米/秒。而德国计划于1911年才能完成用于新式军舰的305毫米/50倍径火炮,弹重405公斤初速为855米/秒,威力比英国343毫米炮弱20%左右。英国随即开工了大批343毫米炮军舰,计划有“猎户座”号、“铁公爵”号战列舰和“狮”号战列巡洋舰等。德国由于缺乏大口径火炮的研制经验,同期完工的“赫尔戈兰”、“国王”号战列舰和“德·弗林格尔”号在火力上明显出于下风。


方案的确定

     为应对其它海军强国大口径舰炮的威胁,德国海军部于1911年7月责成克虏伯公司研究350毫米口径舰炮。

     1911年9月1日德国海军会议上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采用5座350毫米双联装炮塔;第二采用4座400毫米双联装炮塔。德国海军武备部长古德萨强烈支持一号方案,认为10门350毫米主炮的齐射能够最有效的打击敌战列舰。而且350毫米炮研制周期短,是最合适的布局。但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从造船技术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5座炮塔布置困难,中央炮塔斜向侧射时炮口距上层建筑较近,炮口冲击波容易将探照灯、舰载艇等附属设备破坏,5炮塔布局在舰体重量上难以平衡。布鲁克纳主张采用4炮塔方案,并称这要比5炮塔方案节省700吨的排水量。但是时任公海舰队总司令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则对大型炮塔的轴承制造、火炮是否具有足够的射界和便于装填、主炮弹药库与锅炉舱间距太近可能引起发射药温度过高等安全问题提出质疑,会议陷入僵局。古德萨提出4座350炮塔全水平布置的折中方案,被提尔皮茨驳回。


     9月24日提尔皮茨再次招集会议,他指出海军对更大,不切实际的舰炮的要求缺乏理性,而且从海军舰只的日常勤务和战斗运用来考察,要想掌握从305毫米口径一跃至400毫米口径火炮的操作技能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果强行开发400毫米炮,战列舰的排水量将突破3万吨,德国造船业对建造如此大的舰船还缺乏经验和信心。但是他最后同意将讨论结果报告给德皇威廉二世,由德皇来决断

     1911年9月底,提尔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介绍了代号“多拉”的新式战列舰方案,两套方案均采用类似的舰体的设计,基准排水量均为28250吨,副炮为14门150毫米炮,另有10门88毫米防鱼雷艇炮,采用传统的三轴推进,中央轴为柴油机动力,用以增加续航力,动力系统还备有高效冷却装置。1911年底,提尔皮茨又向威廉二世介绍了两个进一步设计方案,第一个采用5座SM350毫米/L45炮塔,排水量29000吨,单舰预算造价5970万帝国马克,第二个采用4座400毫米炮塔,排水量超过29000吨,造价不低于6000万帝国马克。

     威廉二世认为4座380毫米炮塔的战列舰具有最优的性价比。1912年1月6日,最终决定采用排水量28100吨,安装8门380毫米/L45舰炮的最终方案。

建造计划开始

     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签署命令建造T号和“瓦尔特”号替代舰、实为建造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计划拨款。德国海军部按惯例招标,最终腓特烈大帝造船厂、伏尔锵船厂和霍瓦尔德船厂竞标成功。1913年6月29日,克虏伯和德国政府投资的大型造船厂克虏伯·德意志船厂在基尔竣工,并很快取得1艘巴伐利亚级舰的建造合同。


舰型设计

     巴伐利亚级是第一级采用了三足主桅的德国战列舰。这是因为海上交战距离的不断增加,用于了望和修正炸点的观察哨的位置也必需随之上升。德国战列舰传统的单柱桅虽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的优点,但抗振性和抗损性差,易产生摇动,无法在其上布置较多的设备。英国已经开始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配备中央火力控制系统,德国也要求为巴伐利亚安装同类系统。巴伐利亚级的强力三足桅保证可以在顶部布置了望所,主桅钢管直径900毫米,斜支架钢管直径800毫米,水线至桅顶高达66.02米,水线至天线高66米,至了望所高35米,至桁架高32米。由于三足桅占地面积大,导致烟囱向后挪了4.2米。巴伐利亚级虽然是国王级的后续舰,在主尺度和排水量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将火力一举由10门305毫米炮增强到8门380毫米炮,付出的代价仅仅是舰体长了4.7米,宽了0.5米,舰体干舷高度增加了0.5米,排水量大了2750吨而已。由于舰体长度较小,巴伐利亚级保持了国王级强劲的防护,在许多部位还有所加强。380毫米炮塔是305炮塔的两倍,因此特意加强了炮座和附加承力结构。


武器配置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装备有4座双联装380毫米主炮,副炮装备有16门150毫米炮,还有10门防轻型舰艇的88毫米炮。巴伐利亚级的炮塔外观与以往的德国战列舰明显不同,炮塔侧壁呈垂直状,与顶装甲之间通过一段倾斜装甲连接起来。由于主炮塔重量较国王一级大幅度上升,为了维持重心高度,巴伐利亚级将副炮群降低了一层甲板。

     巴伐利亚级主炮塔长13.8米,宽8.9米,高2.8米,炮塔基座直径达10米,回转滚珠轴承直径8.9米。炮塔底部旋转座直径3.7米,从上至下共分7层,全重达1020吨。各主炮独立俯仰,每管均备有1台60马力电动机驱动高低机,炮塔的回转动力是2台150马力水压机,它还是回转扬弹机和移弹器的能源。链式推弹机由2台8.4马力电机驱动。弹丸和装药通过两个提弹升井筒提入炮塔尾舱的待发弹舱内。巴伐利亚级的主炮塔尾舱内备有8发待发弹,对提高火炮的战斗射速很有帮助。和同时代的主力舰一样,巴伐利亚级也装有水下鱼雷发射管,舰首1具,侧舷各2具。鱼雷口径600毫米,全长7.9米。艏部发射管位于水线下方5.8米的艏艉中心线上,水平布置,侧舷发射管位于水下4米,管口向下倾斜2度,向舰艏方向倾斜20度。配备G型蒸汽动力鱼雷,鱼雷长7米,重2194公斤,装药250公斤,28节航速时的射程为13000米。

巴伐利亚号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装甲防护采用了传统的穹甲式装甲舱布局。该级舰的装甲分部非常复杂,其侧舷弹道防护由舯部的主防御区与艏艉的次级防御区组成。一号炮塔至四号炮塔间的主防御区间全长达到了舰体的58%。各主炮塔正面装甲厚350毫米,侧面厚250毫米,顶部厚100毫米,炮塔正面与顶部之间的倾斜装甲厚200毫米,后部装甲厚290毫米。巴伐利亚级的主炮塔防御嫌不足,特别是正面和两侧的顶部侧装甲在敌战列舰打着角远程射弹的打击下特别脆弱。由于一战期间炮战距离较近,炮弹着角较小,不容易击穿水平舰体,当时又不存在天空飞机的威胁,巴伐利亚级的水平装甲很薄,主防御区内上甲板装甲厚30毫米。巴伐利亚级的烟囱采取了额外的保护,烟道通过40毫米厚的带孔装甲穿透甲板,倾斜烟道的上方甲板也加厚的40毫米。作为主水平装甲的装甲甲板厚度也仅有30毫米,两侧与宆甲的连接部以50毫米装甲板予以加强,宆甲也仅厚30毫米。 主防御区外的次级防御也布置了相当强的装甲,舰首主装甲带向前至第131号肋骨间侧装甲厚达200毫米,第二平台甲板厚达60毫米,131至137肋骨间侧装甲厚150毫米,再向前14米至舰首间的水线侧装甲厚30毫米。尾部侧装甲厚度也达到了200毫米,宆甲厚20毫米,舵机舱设置了170-120毫米的装甲予以保护,其他部分的隔壁与甲板厚度为6毫米。

损管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注排水系统能够在15分钟内纠正5度的舰体横顷。该舰是第一级装备533毫米进水管的德国战列舰。该舰的通海阀连接在进水管上,共有15个通海阀,其中侧舷10个,用于淹没煤舱等大容积舱室,艏部和艉部分别有2个和3个,主要用来向平台甲板注水或使军舰保持艏艉平衡。通海阀由液压驱动,可由下层甲板的控制室发出打开信号,紧急情况下也可人力现场开启。每座主炮塔弹药库内有4台应急注水泵,进水管直径300-430毫米,单台排水量900立方米/小时。巴伐利亚级具有完善的消防系统。主消防水管直径140毫米,分支水管直径为120和70毫米。全舰分划为4个防护区域,有3台蒸汽喷射泵为消防系统提供动力,艏舯艉部各1台,每台泵流量为75立方米/小时,系统水压6个大气压。舰员可以利用战位附近的消防报警盘向舰桥发出警报和启动消防系统。其中后两台泵还为洗衣房烘干机提供能源。另外尾部舵机舱附近还有1台辅助消防泵,流量为36立方米/小时。巴伐利亚级备有冷库和以液氨为冷媒的冰机设施。冷库用来保存肉类和新鲜蔬菜,共有艏艉各一台冰机装置,每台冰机可以在水温不超过30度,气温不超过35度的情况下,将弹药库温度保持在30度以下,将冷库温度保持在4度左右,并具有7公斤/小时的制冰能力。

动力

     德国作为内燃机的发明国,在柴油机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巴伐利亚级安装了14台桑尼克罗夫特/舒尔茨式细管径三锅筒水管锅炉,每台锅炉均布置在独立的水密锅炉舱内,前部燃油锅炉舱与后部混烧舱间布置辆锅炉控制室。除最前部一排3台锅炉为燃油炉外,其余11台均为油-煤混燃炉。德国人出于本国煤资源较丰富,而石油大部依赖进口的实际情况考虑,在锅炉的搭配上做出了这样的处理。每台燃油锅炉有3台燃油输送泵,混燃锅炉则只有1台。巴伐利亚级舰锅炉系统性能如下:工作压力16个大气压,炉篦总面积116.6平方米,油-煤混燃炉受热总面积5830平方米,燃油炉受热总面积1833平方米,锅筒高液位和低液位给水总容量分别为126和56立方米。为向锅炉提供足够的空气,巴伐利亚级总共布置了14台引风机,每台均由2台透平机驱动。其中3台布置在装甲甲板下的舱室内。为了增加烟气排气自然吸力和将烟气送到更高的地方,减轻对甲板和上层建筑的污染,“巴伐利亚”号布置了2根高达24米的烟囱。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还安装了2套海水制淡设备。该设备为锅炉蒸发式,每套均有2台蒸发器、水泵和1台冷凝器组成,另有2台饮用水过滤器。1套布置在舰体舯部的舱室里,周围是锅炉舱,另1套安装在尾部轮机后部。单台设备额定制淡量为每天150吨,足够舰上锅炉给水和人员。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安装了3台帕森斯冲动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每台机组包括高压、中压和兼做倒伡机组的低压汽轮机个一台,单台机组均备有独自的冷凝器、压力循环润滑系、滑油风冷散热器及其他附属装置。为了提高汽轮机在中压工况下的效率,还在高-低压机组间增加了蒸汽膨胀器。军舰巡航时旁路掉膨胀器,蒸汽乏汽从高压机组派出后直接引入低压机组以充分利用蒸汽能量。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安装了3台帕森斯冲动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每台机组包括高压、中压和兼做倒伡机组的低压汽轮机个一台,单台机组均备有独自的冷凝器(换热面积1050平方米)、压力循环润滑系、滑油风冷散热器及其他附属装置。为了提高汽轮机在中压工况下的效率,还在高-低压机组间增加了蒸汽膨胀器。军舰巡航时旁路掉膨胀器,蒸汽乏汽从高压机组派出后直接引入低压机组以充分利用蒸汽能量。

      巴伐利亚级采用了双主舵操纵系统,两面舵的面积各为38.36平方米,舵轴与舰体夹角6度,与水平面夹角12度。各舵均以蒸汽机为动力,通过蜗杆-蜗轮传动机构由舵机舱前部的操舵室进行控制。紧急情况下也可人力操舵,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最大舵角35度,舵从正舵位置打到满舵位置仅需15秒。当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以21节航速进行满舵转向时,战术回转半径较小,仅为320米,有利于在海战中尽快占据有利位置。

     巴伐利亚级舰有3个主锚,各重8380公斤,艏部左舷2个右舷1个,其中左舷2号锚为应急锚,用一条短锚链固定在甲板上,紧急情况下如主锚走锚时可将固定绳砍断将锚抛下,只不过想重新起回应急锚就得费一番功夫了。主锚链连锁直径750毫米,长达525米,全重66740公斤,艉部两舷各有1个辅锚,重4000公斤。锚机均为电动蜗杆-蜗轮式,直接在甲板工作面上操作。

巴伐利亚级的主电站是4台汽轮发电机组,单台转速2000转/分时额定功率400千瓦,电制为220伏33赫兹交流电。应急机组2台单台功率40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输出功率300/400千瓦。各发电机组均并入全舰电网,每个发电机舱均布置有4个配电板,在舰的艏艉及两舷舱室内,还有附加的配电设备。电网主要为以下设施供电:主炮射击指挥仪回转装置,主炮塔扬弹机和推弹机、主炮电液驱动装置、副炮回转装置和输弹装置、空气压缩机、2台锚机、2套主电动吊艇柱、16台甲板绞车、各电动风扇、6台主排水泵、8台110厘米探照灯、生活水泵和机械维修车间的车/钻床等。


正式服役

     1916年3月18日,巴伐利亚号战列舰服役后首次试航。5月31日,“巴伐利亚”号结束试航开始进行战术训练。7月15日,“巴伐利亚”号正式加入德国海军第三战列舰队第五分队。德皇威廉二世于1917年9月17日批准决在波罗的海里加湾进行一次海陆空联合进攻行动,计划占领里加湾的以北的赫塔格拉湾沿岸及外海的波罗的海诸岛,消灭或驱逐在这一带频繁活动的俄海军轻兵力,进而威逼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或将其一举攻克,战役计划代号阿尔比翁行动。德军为实施这次战役调集了近300艘舰艇,其中有10艘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和9艘轻巡洋舰,另有56艘驱逐舰,约100艘扫雷艇和许多轻型舰艇。10月11日夜,德国舰队主力和运输船队秘密从利耶帕亚出港,在第6和第8驱逐舰队的护航下,小心翼翼的绕过自己布设的水雷,驶往登陆地域。12日凌晨2点,德国舰队旗舰“毛奇”号驶抵塔加拉赫湾以北9海里预定的“德尔塔”点后,德国主力舰队停航。“巴伐利亚”号的任务是轰击塔加拉赫湾的第34号俄军120毫米岸炮连(4门),该连的火力掩护着德国预计登陆地点萨尔玛岛的海岸。12日天还未明,“巴伐利亚”号正向预定海域的射击阵位全速前进,突然一次猛烈的爆炸震撼了全舰。很快有报告称水面上发现不明潜艇潜望镜,150毫米副炮开始向四面八方狂射,试图击退偷袭的俄国潜艇。

     德国主力舰队实际上是在没有清扫的危险海域活动。“巴伐利亚”号被俄军布设的水雷炸伤。左舷前部鱼雷管口外侧壁触发了1枚装药115公斤TNT的1908式锚雷。命中了该舰左舷A炮塔附近水线下方3.5米处侧舷的前部鱼雷舱。这里恰巧是侧舷水下防御系统的前端,防御薄弱。更加倒霉的是,爆炸导致鱼雷舱内的12个压缩气瓶也跟着爆破了,每个气瓶都充装有为发射鱼雷准备的30公斤压力的压缩空气,大大增加了破坏威力。万幸的是鱼雷没有被引发殉爆,不然就造成“巴伐利亚”号沉没。即便如此,猛烈的爆炸在“巴伐利亚”号的侧舷上撕开了一个10米长2.5米高16.5平方米的大口子,A炮塔弹药库水密隔壁被炸开,弹药库被淹没,舰内进水1000吨,舰体开始向左侧倾斜。

     进水得到初步控制后,“巴伐利亚”号再次准备对岸炮轰,早上6时,托菲角的俄军目标已经清晰可见。2分钟后,380毫米主炮开火,随后150毫米副炮也开始射击。“巴伐利亚”在9300至10200米距离上射击了约45分钟,总共发射了24发380毫米炮弹和70发150毫米炮弹。“巴伐利亚”打完第3次齐射后,俄军炮兵连开火了,但目标是德军登陆舰队的轻型舰艇,几条运输船被击中起火,A28号鱼雷艇还挨了一发哑弹。原来“埃姆登”号的观察员发现“巴伐利亚”号的齐射打过了头,落在了俄炮兵阵地后方,虽然把一座仓库和几间兵营打的烈火熊熊,但是俄军炮连本身没有受到打击。“埃姆登”号于6时08分在8000米距离上开始射击,头两次射击得近弹,炮弹都落在了俄军炮位前的海岸上,第3次齐射射弹击中了俄炮兵阵地,俄国炮手放弃了大炮四散而逃。德军登陆部队的舰艇遂一拥而上,德军突击连于早上7时上岸后占领了防波堤。8时12分,俄军炮连曾短时间复活,但很快又被“巴伐利亚”的火力打哑了随后“巴伐利亚”号在第4艇队的一圈鱼雷艇的保护下在登陆地点附近海域低速游弋,随时准备射击复活的俄军岸炮连,不过由于德军地面部队很快占领并摧毁了俄炮兵阵地,“巴伐利亚”号于17时下锚,德国一战期间最强的战列舰的第一次实战结束。。


埃姆登号巡洋舰

     10月12日下午,施密特中将接到情报通告,称破译的俄海军电报表面,4条俄国潜艇于13时从汉科基地出港了。鉴于登陆已经完成,继续把战列舰队留在狭窄的赫塔格拉湾海域是危险的,施密特决定除“边境总督”号开往普希格维克外,其余各主力舰向基尔港返航16时30分,“巴伐利亚”号和“大选帝侯”号随第3中队一道起锚返回基尔。编队航速不超过10节以便“巴伐利亚”号能跟上纵队。18时20分,“巴伐利亚”号以11节的航速赶上编队,但是很快发现从舷外破口增大,舰内进水无法控制。“巴伐利亚”号马上减速,并最终于20时停伡以减少进水5时30分,“巴伐利亚”再次起航,以最低舵效航速开进赫塔格拉湾,鱼雷艇排成一圈在战列舰外围作为反潜屏障。早上9时30分,“巴伐利亚”终于驶抵有反潜网防卫的赫塔格拉湾中部海域,随机停伡开始进行紧急抢修。直到10月17日,留在赫塔格拉湾内继续作业的德国扫雷艇在“巴伐利亚”触雷附近海域发现了残存的锚雷锚链,这才确认“巴伐利亚”是被水雷炸伤的。

     艰难的工作持续了2个星期,直至专家判断“巴伐利亚”能够适应返航的海情,修补工作才告结束。10月27日“巴伐利亚”号在“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和“科尼斯堡”号轻巡洋舰的护卫下,在S-92、S-64、S-61、S-63、S-74号驱逐舰组成的环形反潜屏卫中向基尔返航。10月31号上午9时45分,“巴伐利亚”号终于完成了这一段艰难的航程返回基尔港,于11月3日开进干船坞维修。12月27日,“巴伐利亚”号修复后重新入役。


自沉(覆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包括巴伐利亚号战列舰在内74艘德国军舰被协约国扣压。这支舰队于1918年11月19日根据停战协定由驶往英国斯卡帕湾,21日抵达锚地后锅炉熄火接受协约国的监督。此时德国虽然已经宣布停战,但尚未与协约国签订最终和约。双方在凡尔赛的谈判十分艰难,德国人认为并没有输掉战争,把和谈看作是争取权利的最后机会,而英国却不这样认为。最后,英国政府向德国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要么6月21日晚上7点之前全盘接受和约条款,要么再次面临战争。此时的德国人决定屈服,但需要两天时间“体面的准备”。英方遂将最后期限推迟到6月23日晚7时。但没有人把谈判最新进展及时告诉在斯卡帕湾的舰队指挥官路德维希·冯·鲁特少将。看到当地英国报纸关于“停战谈判濒临破裂”和“可能恢复军事敌对”的报道使德国军官们以为双方的谈判已经破裂,敌对状态已经恢复,为防止舰队落入敌人手中,只有在敌人行动之前自行将其凿沉。不甘让这些重型水面舰艇落入敌人手中的德国舰队官兵,事前就做好了沉船准备。有人拆掉了水密门,还有人在水密隔板上钻孔使各舱室连在一起以便加速进水。

     英国海军对德国舰队打算自沉的情况有所了解。6月13日,第一战列舰中队司令官费曼特将军就制定了万一谈判到期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于6月21日夜间强行夺取德国军舰的计划,并得到了大西洋舰队司令麦登上将的批准。后来两位将军获知谈判协议终止期限挪到了23日晚上9点。

    鲁特少将见状认为沉船已不再有阻碍,便于11点半从旗舰“腓特烈大帝号”发出“彩虹”密语电报,并于10分钟内重复了11次。除此之外还用手旗和探照灯向周围的舰艇不断下达命令。德国舰队一边升起海军旗一边打开通海阀,集体自沉开始。德舰“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也迅速开始行动。两舰舰员不仅打开了通海阀,还打开了鱼雷管前后盖、锅炉冷凝器海水进水阀和消防水管等,加快进水速度。“巴伐利亚”号于14点半向左舷倾斜沉没,侧躺在海床上。

     英国随后几次试图打捞“巴伐利亚”号,最后于1933年9月1日打捞成功,舰体被解体拆毁。英海军将“巴登”号打捞浮起后作为靶舰,此前由英国海军炮术学校的专家对全舰进行了详细研究。1921年8月16日的最后打靶中,为了提高命中率,英国“恐怖”号和“艾瑞巴斯”号浅水重炮舰用伊丽莎白女王级的381毫米炮在5链(920米)的距离上向其发射了31发381毫米穿甲弹、半穿甲弹和被帽榴弹。为英国皇家海军接下来的战列舰建造打下了重大的基础。

国王号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